近日,圓滿執行“引力一號”首飛任務的東方空間官方宣布,公司完成近6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本輪由梁溪科創產業母基金(博華資本管理)、申銀萬國投資、洪泰基金、新鼎資本等新機構投資,老股東山行資本、民銀國際、鼎和高達等繼續加持,泰合資本擔任財務顧問。這是“引力一號”創造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中國運力最大民商運載火箭、中國首型捆綁式民商運載火箭、世界首型海上發射的捆綁型運載火箭等多項紀錄后,資本市場用現實的“真金白銀”做出的“用腳投票”行動,背后是對東方空間持續做大“航天商業蛋糕”的信心。
自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打造商業航天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引力一號的成功首飛,無疑是率先提交了一份讓各界滿意的答卷。畢竟此次發射任務,實現了三顆“云遙一號”氣象衛星與重達3噸的低成本貨運飛船主體結構配重的首飛成功,達成了近地軌道6.5噸運載能力,驗證了中型運載火箭的海上機動發射、快速應急發射方案,為國內商業航天探索出“規模化、便捷化、低成本”的新模式。
“效、益”兼備,引力一號首飛突顯的商業價值
引力一號首飛所蘊含的商業價值,直白一點說,就是通過高效精密的研發、制造,結合一站式便捷發射布局和海上發射模式,將火箭從原來的科研型“試驗品”,變成了可復制且規模性“量產品”,進而將航天的商業化從試水變成了應用,增加了航天上下游產業鏈的收益性。
商業航天“駛入”快車道,重要動力源自商業衛星應用需求的爆發式增長,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通信導航遙感三大衛星系統。特別是面向新一代的通信基礎建設的衛星互聯網,和當前廣泛應用的遙感系列衛星,均有建立衛星星座的迫切需求,開啟“低軌衛星經濟”。 但在太空頻軌資源日益緊張的背景下,在短期內快速助力商業衛星企業進入太空的能力,擴充太空基礎設施建設,無疑是當務之急。
“引力一號”作為東方空間第一型火箭,就達到500公里SSO運載能力4.2噸,可實現百公斤級衛星“一箭一軌”、“一箭半軌”。同時引力一號首飛就采用技術難度高但具備高頻發射潛力的海上發射模式,疊加引力一號作為固體火箭可以提前貯存、快速響應發射的優點,后續單條發射船可支持24小時-一周支持一次發射任務。
從引力一號自身設計、火箭基礎設施布局考慮、火箭關鍵環節動線等全方位優化效率和成本問題,充分借鑒應用的民用行業經驗,將引力一號單位發射成本降底至國際商業航天優秀水平。引力一號如果采取“拼車”形式,按照500公里高度,相比現在使用小型火箭來拼車的話,單價能降低百分之50左右。而通過“整箭”發射則經濟性更高。
引力一號所驗證的“規模化、便捷化、低成本”的新模式,無疑將助力我國商業衛星星座組網快速實施、占據頻軌資源,從最核心的運力端,開啟了可持續發展的航天商業化應用道路。
6億融資“開年”,進一步優化商業航天布局
據了解,此次東方空間的6億融資,將用于“原力-85”百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研發與生產工作,加速“引力二號”中大型可回收液體運載火箭研制。
自2020年成立以來,東方空間面向主流、打造“高手”,研制中大型運載能力的“引力”系列火箭,并按照“固液并存、循序漸進、有效迭代、系統創新”的發展思路,將再用2年左右時間實現“引力二號”首飛。“引力二號”以可回收、極致性價比、高軌發射為主要特點,將進一步提高運載能力至15-20噸,降低發射成本至SpaceX“獵鷹九號”水平,能夠滿足大型衛星互聯網星座組網及中高軌發射需求。并通過戰略性的總裝廠和發射場集聚布局,建設“一站式”海上發射模式,具備更高發射頻次潛力的同時,也為后續海上回收奠定了基礎。
“引力二號”將采用東方空間自研的“原力-85”發動機,該型發動機已于2023年12月完成半系統熱試車,將于今年一季度完成全系統試車。東方空間在無錫市梁溪區建設航天動力總部,占地面積約121畝,園區建成后將滿足年產300臺“原力-85”發動機需求,能支持年30枚“引力二號”火箭飛行。東方空間著力依托長三角工業基礎的強大優勢,構建讓火箭從“試驗品”變成“量產品”的供應鏈、生產鏈,進一步降低火箭發射成本。
東方空間團隊表示:“作為新質生產力,我們將繼續不遺余力的拓展建設規模化、便捷化、低成本的‘引力’發射服務。目前我們已經把‘引力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做到了全球最大,也有信心把‘引力二號’液體運載火箭做到全球領先水平,充分發揮商業航天推動航天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服務航天強國建設大局。”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