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普羅維植(ProVeg International)發布了《蔬食在中國:認知與機會》的消費調研報告。報告指出,一旦了解到蔬食飲食的健康和環境益處,98%的中國消費者表示會增加蔬食飲食的攝入。
中國對健康和可持續食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同時政府也推出了多項促進健康和可持續消費的重大政策。此次報告的發布,響應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3060”雙碳目標、《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等政策方向。
此次調研覆蓋了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的1000名消費者。參與者家庭月總收入均在1.5萬元以上,其中400名為男性,600名為女性。所有調研對象均為家庭中的日常飲食決策者,并對蔬食植物基食品持開放態度。
普羅維植根據國際研究報告摘取了14項蔬食對于健康、環境、動物、糧食安全的益處描述,再加上美味共15項,來評估消費者對蔬食的認同。(附件)
調研結果顯示,受訪者對蔬食和以蔬食為主的飲食方式好處的認同水平為49%,我們稱其為普維植影響指數。這表明中國消費者對蔬食飲食的認知仍有提升空間和必要性。
調研報告中的普羅維植影響指數顯示,平均而言,受訪者對蔬食飲食的認知水平在49%
在15項描述中,蔬食飲食對身體健康的好處得到較高的認同。例如,以蔬食為主的飲食能夠降低體脂指數(BMI)和肥胖率,降低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的風險。綠葉蔬菜(如羽衣甘藍、大白菜、菠菜、卷心菜等),含有豐富的鈣。某些綠葉蔬菜中的鈣的生物利用度(從食物中獲取鈣的效率)甚至超過乳制品。調研還發現,超過一半的人認同以蔬食為主的飲食方式是最健康且最可持續的。上海交大醫學院的沈秀華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以植物為主、低鹽、低飽和脂肪和低添加糖的飲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因此,我們歡迎食品制造商、機構和供應商共同努力,繼續鼓勵消費者采取均衡和可持續的飲食習慣。”
調研報告中,采用了認同與說服力的矩陣分析
報告采用了認同與說服力的矩陣分析。在被告知15個描述都有研究根據后,請消費者選出最據說服力的5個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因動物食品可能引起的抗生素耐藥性風險,雖然目前認同度低,但被告知后其說服力高。在中國,超過一半的抗生素被用于畜牧業。當細菌對抗生素發生耐藥,這些細菌造成的感染會變得更難治療,導致醫療費用增加和死亡率上升。抗生素耐藥性是對目前全球衛生、食品安全和發展的最大威脅之一。
調研報告中,采用了認同與說服力的矩陣分析
報告對植物基食品市場提出了推廣建議:最大化利用強認同、強說服力的溝通論點;提升低認同但具有強說服力論點的知名度;以及強化強認同、弱說服力的論點與群眾的切身關聯度。報告里的認同與說服力的矩陣分析,旨在幫助企業利用數據和分析,納入營銷和傳播策略。該矩陣有效定位了15項蔬食利益描述,顯示每項描述的認同程度與改變飲食的說服力程度。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際合作中心對外合作交流部主任張志強介紹道:“植物性飲食不但能改善個人健康,降低患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同時也是實現我國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攝入不僅能有效減少碳足跡,還能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牛肉和乳制品生產是人為甲烷排放的主要來源。甲烷在釋放到大氣后的前20年內,其造成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80倍。采用以蔬食為主的飲食方式,能夠將與飲食相關的甲烷排放量減少90%。
在被告知14個益處都是基于科學研究成果后,98%的調研者表示愿意改變飲食習慣,攝取更多蔬菜,或嘗試以蔬食為主的飲食方式。64%的彈性素食主義者非常愿意。調研結果顯示中國植物性食品市場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調研報告顯示,98%受訪者愿意攝入更多蔬食
普羅維植亞洲區董事總經理暨中國首席代表ShirleyLu提道:“中國擁有悠久的植物飲食傳統和豐富的健康植物食材。本期研究有利于幫助政府機構、教育機構和植物基食品行業向消費者有效傳達植物性飲食在健康、環保、糧食安全等方面的優勢。希望我們能夠繼續同心協力,創造一個對人類、地球和動物均友好的糧食系統。”
通過提升消費者對蔬食飲食的認知和接受度,中國市場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潛力。植物基食品等可持續蛋白將為中國的食品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食品制造商應把握這一機遇,進一步擴大市場認知和需求。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