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0日,第十一屆中華環境獎頒獎典禮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本屆中華環境獎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評選主題,這一強調“天人合一”的樸素生態觀,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器。體現了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二十三載風雨兼程 講好綠色發展中國故事 中華環境獎設立于2000年,并成立了由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生態環境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11家部委和單位組成的中華環境獎組織委員會(以下簡稱組委會)。從2000年至2023年,中華環境獎已走過二十三年,共評選表彰了237個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覆蓋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為推動中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促進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同保護生態環境樹立了榜樣和標桿。
第十一屆中華環境獎以美麗中國建設為責任使命,致力于展現中國經驗和中國成就,講好綠色發展實踐中一個個感人的中國故事,充分詮釋新時代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和實踐內涵,續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篇章。

環境管理類中華環境獎

企業環保類中華環境獎

城鎮環境類中華環境獎

生態保護類中華環境獎
第十一屆中華環境獎共評選出4個中華環境獎獲獎單位(個人)和18個中華環境優秀獎獲獎單位(個人)。其中,淳安縣人民政府、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郝吉明、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自然生態遙感部分別榮獲城鎮環境類、環境管理類、企業環保類和生態保護類第十一屆中華環境獎。榮成市人民政府、北京新機場建設指揮部、江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三山村原黨支部書記吳惠生、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孫秀艷等單位和個人榮獲第十一屆中華環境優秀獎。

城鎮環境類中華環境優秀獎
民生·科技·心靈 奏響生態環境保護磅礴樂章 中華環境獎組委會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重點聚焦以實際行動推動中國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單位和個人,第十一屆中華環境獎也因此呈現三大特征。

環境管理類中華環境優秀獎
第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需求痛點。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本質是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秉承“人民電業為人民”宗旨,推動電網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為美好生活充電,為美麗中國賦能。淳安縣人民政府建成全國首個“兩山銀行”數字駕駛艙,打贏千島湖臨湖地帶綜合整治攻堅戰;黃河水利委員會西峰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圍繞水土保持措施試驗與推廣、快速營造沙棘林等課題開展30多項研究,在黃土高原唱響一曲嘹亮的生態治理戰歌;海關總署企業管理和稽查司稽查處嚴厲打擊洋垃圾走私入境,阻斷洋垃圾走私產業鏈;榮成市人民政府建設“海綿城市”,河段清淤,污水溯源,同時嚴控土壤污染,修復岸線100多公里;審計署駐沈陽特派員辦事處資源環保審計處查處違規與管理不規范問題金額726億元,移送違法違紀案件線索148件;江山市人民政府摘下國際花園城市、全球綠色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市、全國縣域治理標桿地等“金名片”;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人民政府通過擘畫生態大農業和旅游業,打造宜居宜業空間載體……這些獲獎者“順天時,量地利”,譜寫了一幅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的美麗畫卷,奏響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生態環境保護磅礴樂章。

企業環保類中華環境優秀獎
第二,科技創新賦能,推動科技力量融入生態環境保護事業。
推動中國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驅動力,把科技力量作為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自然生態遙感部創建天地一體化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方法和業務運行體系,推動建立生態狀況定期調查評估制度,從天空為地球把脈,繪制中國環保事業的心電圖;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植保植檢處完善數字化病蟲監測預警指揮平臺,集成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每年治蟲挽回糧食損失2000億斤;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破解煤炭業由黑轉綠難題,建成世界最大儲煤筒倉群;江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節能減排“江中441工作法”,將清潔生產方法融入管理,實現綠色制造;北京新機場建設指揮部首創全過程、全覆蓋的綠色建設管理模式;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省生態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建立長江流域第一家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機構,孵化全國第一支涉疫環境防控沖鋒隊。這些單位不斷探索新技術、新裝備、新概念、新模式,用科技消除“成長的生態環境煩惱”,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發展。

生態保護類中華環境優秀獎
第三,引發綠色共鳴,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種子灑進人們心靈。
生態環境保護事業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也需要在所有人心中厚植低碳發展、綠色發展的基礎邏輯。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郝吉明引領中國大氣污染防治理論、戰略與技術研究,參與打贏北京奧運空氣質量保障、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藍天保衛戰等歷次硬仗;新華社重慶分社副總編韓振長期宣傳長江保護,艱難臥底創作多篇體驗式報道,掀起長江航運雜廢清理、整治非法捕魚、整頓非法采砂等一場場環保風暴;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孫秀艷采寫松花江水污染、環評風暴等前瞻性新聞報道,有力推動我國環境政策完善與問題解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編室綜合頻道制片人王采芹通過《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秘境之眼》等節目,構筑展示中國、溝通中外的生態圈……在這份名單上,還有扎根海珠濕地、將青春年華獻給環保宣教事業的90后馮寶瑩,長年致力于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和自然教育體系建設的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普負責人尹峰,將貧困村建成全國唯一一家以村級單位建設、社區參與濕地共建的國家級濕地公園的吳惠生,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沿線投入40多萬元種植1900多畝梭梭林的馬獻民等。他們用行動引發共鳴,用文字和影像喚醒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架起綠色低碳的心靈之橋,帶領更多人理解、支持并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環保宣教類中華環境優秀獎
記錄聲音樹立榜 樣用奮斗書寫生態環境保護夢想 頒獎典禮上,播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視頻,致敬城鎮建設的奉獻者、環境治理的探路者、綠色轉型的踐行者和生態文明的講述者。渾厚的解說聲中,一幅幅中國環保人風雨兼程、實干創新的畫面徐徐展開,百行千業踔厲奮發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步伐也一一呈現,更有中國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對世界許下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與擔當,引發與會嘉賓的熱烈掌聲。
為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本屆頒獎典禮遵循“低碳辦會”原則,采用手工布藝花束,開展飲用水節約管理,身體力行傳遞綠色低碳的生態文明價值觀。
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時期,中華環境獎致力于挖掘和樹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典型,以此為榜樣激勵和帶動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隊伍中來。而在未來,中華環境獎將繼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構筑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社會行動體系,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附:第十一屆中華環境獎獲獎單位(個人)名單
一、中華環境獎: 城鎮環境類:淳安縣人民政府
環境管理類:郝吉明(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
企業環保類:國家電網有限公司
生態保護類: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自然生態遙感部
二、中華環境優秀獎(排名不分先后): 城鎮環境類: 榮成市人民政府
江山市人民政府
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人民政府
環境管理類: 北京新機場建設指揮部
海關總署企業管理和稽查司稽查處
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省生態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審計署駐沈陽特派員辦事處資源環保審計處
企業環保類: 江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
生態保護類: 吳惠生(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三山村原黨支部書記)
黃河水利委員會西峰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
馬獻民(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紅旗農場一分場十四隊<現三連>原隊長)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植保植檢處
環保宣教類: 孫秀艷(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尹峰(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普負責人)
馮寶瑩(廣州市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海珠濕地自然學校副校長)
韓振(新華社重慶分社副總編)
王采芹(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編室綜合頻道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