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熱點問題研討會在線舉辦。本次研討會聚焦“如何保持制造業的基本穩定”,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黃陽華教授代表團隊發布主報告。
報告指出,制造業一直是促進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從全球數據看,制造業比重大的國家經濟增速和穩定性通常更強。從宏觀經濟角度看,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17個目標中的大部分都需制造業和工業化支撐。從全球主要國家和平均趨勢看,大量國家的稅收主要來自于制造業部門,如果制造業發展不順,這個國家的財政就會面臨壓力。從社會角度看,制造業的比重越大貧困發生率相對越低,制造業是促進收入和就業的主要渠道,制造業下行會引發一系列的犯罪問題。制造業可降低收入不平等,還能帶動女性工作促進男女平等,同時對基礎設施建設是必要支撐。
報告指出,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去工業化”——制造業比重下行的壓力。數據顯示,全球制造業增加值都出現“倒U”型,先上升后下降。從更具體的就業比重來看,當一個國家的收入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制造業比重都會出現下降趨勢。
報告強調,工業化問題不僅是制造業本身的問題,還會引起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后果。第一,制造業下行會惡化失業問題、高質量就業問題以及收入分配問題。第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工人受“去工業化”影響更大,易引發政治不安定并進一步傳導反全球化思潮。第三,經濟增速放緩。第四,制造業福利水平下降。報告將一個國家制造業出現“去工業化”的原因歸結為,相對效率、需求升級和國際競爭力。這三大因素相加總會對制造業帶來壓力,并且,三個因素會產生協同效應,更有力地導致制造業比重下降。
報告得出,中國制造業比重也出現了下降。從2012年左右,工業和制造業增加值比重就出現下行壓力,拐點已將近十年,這也是中央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穩定非常重要的背景。
報告建議,應對制造業下行壓力首先要進行制造業升級,補齊效率短板,提高產品議價能力,技術上保持領先的產業要進一步聚焦研發。其次,很多產業要素也要調整,要轉向非價格競爭,同時,也要應對新定價。應對需求升級總體思路是利用超大規模的市場,超大規模市場本身是一種戰略資源,但這種資源不一定會自動發揮作用,需要一些政策讓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發揮出來。同時,要積極拓展全球市場,“一帶一路”大量的合作項目和合作領域都可以分國別進行制造業合作。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