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是社會乃至企業變化的唯一可確定的主題。任何企業的發展,歸根結底都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的內容和發展方向,或是改變、或是顛覆。很難想象,一群科研型80后,一改“技術強、市場弱”的技術型企業的“通病”,“我們先分析市場,由市場邏輯倒推技術研發。通俗點說,普力材料是先找到了市場,再有了技術的攻關。”杭州普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下稱普力材料)毛紅兵說。
杭州普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毛紅兵
普力材料于2017年成立,作為一家從事二氧化碳高價值利用、負碳新材料產業化的高新技術企業,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二氧化碳利用技術的產業開發,以二氧化碳利用技術為核心競爭力,實現碳減排和新材料產業的融合發展;在助力“3060雙碳”目標的同時,提供高性能的進口替代產品,建筑、家具家裝、汽車內飾、服飾、保溫、可降解材料、新能源以及電子行業的廣泛應用場景,為普力成為全球二氧化碳基多元醇龍頭生產商、推動二氧化碳基聚氨酯產業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無論是打通二氧化碳利用節點還是升華到技術賦能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普力材料這些年始終在嘗試產業重構的N種模式中的一種。在格局尚未成型、行業認知尚未成熟的當下,通過不斷優化技術、提升產品性能、渠道拓展等方面完善生態體系,一起創造二氧化碳利用兼具經濟效益和減排效益的最優解,真正重塑自身在行業應用的想象力。”毛紅兵說。
破局:技術賦能助力“雙碳”戰略
當前,我國正積極落實2035年之前達到碳達峰、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目標,“3060雙碳”目標事關民族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義大、責任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新發展階段中國低碳發展確立了新目標、注入了新動力,符合中國低碳發展戰略內在演化邏輯。
從另一方面看,盡管我國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和完善的制度體系,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仍有一些明顯短板亟待補齊。圍繞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開局,地區差異性和產業協同性發展不完善,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以及新能源的技術瓶頸難突破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雙碳”戰略的實施,促進低碳發展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度融合時代命題依然艱巨。
有業內專家表示,當前在碳減排方面,部分國家傾向于使用價格工具,如碳稅,也有國家更多的采用非價格政策措施,如行業性激勵政策。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對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等技術項目進行支持,二是對煤炭清潔利用進行支持。中國圍繞實現雙碳目標,正在積極營造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環境,讓政府和企業都能夠最大力度的發揮作用,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
毛紅兵也表示,我國雙碳目標實現會面臨諸多挑戰,并非一蹴而就。價格工具更多是市場的作用,但雙碳不僅僅是就碳論碳,而是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中國的碳達峰,是政策驅動下的碳達峰,時間可能是全世界各國最短、壓力最大,要克服的困難當然更多。所以我們需要更多有效的政策供給,持續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化機制。”毛紅兵表示,推進雙碳工作,科技創新是關鍵支撐,企業是創新發揮作用的主力軍和生力軍。“特別是技術瓶頸對我國雙碳戰略的實施存在一定限制,目前解決雙碳的路徑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從能源結構的調整來實現,主要要解決新能源分布不均、新能源來源缺乏穩定性、儲能技術待提高等問題;第二方面是通過CCUS來解決,但CCUS主要的問題在于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和封存技術發展緩慢,目前的碳封存技術成本過高,缺乏有效的經濟推動力;碳利用技術門檻較高,大部分碳利用技術都存在能耗過高、經濟附加值低的缺點而難以推廣。”
推動科技研發與商業應用有機銜接、提高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這是毛紅兵所帶領團隊一直關注的問題之一。
“作為少數擁有二氧化碳聚合技術的企業,普力材料通過技術手段將二氧化碳作為合成原料直接固定到公司的產品里面,直接減少碳排放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實現雙碳戰略目標;作為一個新材料企業,我們不僅實現了二氧化碳減排,還能通過將二氧化碳引入聚合反應產生高性能材料,可大規模地應用于生產生活中的各種使用場景,有望大規模替代現有其他材料,從而達到雙碳目標和經濟效益的雙重收獲。普力材料不僅用技術手段解決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還兼具良好的市場效益。”毛紅兵說。
立局:引領變革打造行業閉環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提出,迫使高能耗高排放企業節能減排;“雙碳”戰略之下,化工產業成為“重災區”。
在此背景下,由普力材料投資建設的年產30萬噸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項目在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開工上馬。據了解,此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投資6億元,年產5萬噸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和碳酸丙烯酯,2023年底建成投產,達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約15億元。二期投資14億元,年產25萬噸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和碳酸丙烯酯,將于2024年開工建設,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60億元。建成后將成為全國首個大規模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生產基地。
“作為打通零碳產業鏈中的關鍵一環,公司這個項目將聯合園區內多家企業共同打造CCUS示范基地,實現二氧化碳排放、捕集、利用、儲存的全產業鏈整合,助力淮南零碳產業園的新突破。此項目同時也受到淮南市政府各級領導、園區管委會以及安徽省化工行業的高度重視。這不僅是對公司市場價值的認可,更是對普力材料社會效益的肯定。”毛紅兵介紹到。
政策導向與化工園區二氧化碳高排放形成強烈的反差,二氧化碳的利用成為此階段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一。毛紅兵表示,二氧化碳利用兼具經濟效益和減排效益。而目前市面上現有技術轉化率低、成本高,與傳統化工法比成本優勢弱、經濟價值小,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企業積極性。
“聚焦到產業上主要表現在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產業化技術難點多、技術瓶頸大上,催化劑活性不足、成本高,配套的生產工藝與設備不完善,分子量控制技術有待提升等多方面客觀因素限制二氧化碳的利用。普力多年來立足二氧化碳利用行業,以二氧化碳利用技術為核心競爭力,自主研發二氧化碳基材料催化合成技術,以催化劑為核心連續式二氧化碳聚合工藝產生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生產流程可降低超過30%的原料成本,實現碳減排和新材料產業的完美結合。在實現雙碳目標的同時,提供高性能的進口替代產品,面向聚氨酯市場,產品可應用于水乳液、膠黏劑、發泡材料、人造革、彈性體等領域,可用于家居家裝、服裝鞋飾、箱包、汽車內飾,建筑、防水保溫、電子封裝等行業。”普力材料聯合創始人羅銘博士介紹到。
談起普力材料產業布局之早、技術處于行業前沿的話題,毛紅兵則向記者介紹到,二氧化碳利用是一個高技術門檻的行業,它需要創始人和企業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長期從事相關研發。“在這一方面,我和我的技術合伙人羅銘始終站在技術第一線,只有足夠的積累才能實現質的突破。作為技術創新創業公司,我們不會一味地追求風口,而是以長期的技術沉淀、通過技術核心不斷增加市場競爭力。”
據了解,普力材料研發團隊實力雄厚:研發實驗室由二氧化碳利用領域資深專家羅銘博士帶領,擁有多名化工領域高端研發人才,致力于二氧化碳高價值利用和高性能聚氨酯研發工作。已完成十余項核心技術發明專利的申請和授權;實驗室現有30多名研發人員,其中博士1人,碩士3人,本科26人,涵蓋了材料科學,化工工藝等專業方向;公司擁有1000m2的專業研發實驗室,配備各類專業設備儀器,服務于二氧化碳技術開發、下游應用開發、工藝優化和性能檢測等工作,研發條件優越。
“作為技術研發型公司,我們不會跟風弄潮,因為退潮后才知道誰是在‘裸泳’。這些年公司一直在做的就是深挖政策風口中的客戶核心需求,借力而起。從這個角度講,普力材料不僅是替代,更是引領;不僅是引領,更是產業革命。”毛紅兵說。
強局:打造產業新業態
“很多企業談‘氣’色變,而我們卻逐碳而走。”
毛紅兵表示,普力材料的核心定位是新材料企業,但也正因為原料是二氧化碳,能為“雙碳”戰略的實施添磚加瓦。“隨著雙碳目標節點的逐步靠近,普力的市場價值體現會再有一個提升,還是要回歸市場。這就要求公司打造一個成熟產業閉環,不僅是規模、團隊,更需要完整的產業鏈去帶動。”
鑒于此,普力材料基于產業鏈優勢的生產基地入手,從產業進展和產業規模全面領先競爭對手:從規模上講,淮南自建生產基地(30萬噸)和某國有化工企業共建產線(5萬噸)同步推進,構建全球最大規模的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生產基地;從產業結構上講,園區內上下游產業鏈中普力處于承上啟下核心位置,與園區內企業可形成產業內循環,不僅提升生產成本優勢,并且幫助園區實現雙碳目標;從公司治理上講,普力生產團隊已配備多名具有三十多年國內外化工工藝開發、工程建設以及化工企業生產管理經驗的資深人才。
以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零碳產業園項目為例,普力材料以中安聯合公司為龍頭,綜合利用節能、減排、固碳等多種手段,通過產業綠色轉型、設施集聚共享、資源循環利用,將該企業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氣變廢為寶,基本實現碳排放與吸收自我平衡,形成產業良性閉環。普力材料利用煤化工和固碳兩個產業在同一園區的優勢,打造了中安聯合二氧化碳廢氣(碳排放)—淮南金宏碳捕集綜合利用項目(碳捕集)—普碳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項目(碳利用)—賽緯鋰電池電解液項目(碳產業鏈延伸)的循環低碳經濟產業鏈、全新產業業態,為淮南的化工產業補鏈、延鏈、強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的合成門檻較高,全球僅有少數公司擁有相關技術,目前國內可以獲取性能穩定樣品的僅有杭州普力材料一家公司。從催化劑技術、工藝技術、產品穩定性以及二氧化碳固定率等方面相比而言,普力的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國內第一的位置。除少部分企業從事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的研發外,其余擁有二氧化碳聚合相關技術的公司均以合成PPC可降解塑料為主。與同行業的德國科思創、美國NOVOMER、沙特阿美、英國ECONIC,相比于這些公司,普力材料在二氧化碳含量、工藝穩定性、應用面、產業規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毛紅兵表示,普力材料從很早就開始布局海外市場,目前已經在歐美、日韓申請相關專利技術,產品也遠銷日韓、東南亞等海外地區。
“隨著化工新材料政策審批不斷優化、行業準則不斷完善、相關部門認知度不斷提升,普力材料在政策東風的加持下,定會不斷推動‘雙碳’戰略落地落實,豐富產業全新業態,答好節能減排時代命題。”毛紅兵表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