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位于蕪申運河右岸郎溪縣梅渚鎮定埠港一片繁忙,工人們駕駛著叉車正在有序地從幾艘貨輪上卸下工業生產材料,一輛輛重型卡車的進進出出,彰顯出勃勃生機。負責現場管理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19年6月28日開港以來,定埠港服務縣域及周邊企業100多家,累計完成吞吐量1100萬噸,靠泊13501船次,實現營收2.4億元。定埠港的嶄新面貌正是郎溪縣經濟發展的真實寫照。
堅守底色,打造園區產業集群
一路走來,征途波瀾壯闊。2021年,郎溪的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億元,增幅居全市第1、全省第8;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居全市第2、全省第13;規模工業增加值增幅居全市第3、全省第9;工業用電量增幅居全市第2、全省第9;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增幅居全市第1、全省第4。特別是在確保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工業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郎溪縣發展動能加快轉換結出新碩果。“一區一園一港”格局加速推進,聚焦發展的聲音越來越響、大抓工業的共識基本形成。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147戶增至2021年的259戶,擁有兩化融合貫標企業18家,“專精特新”企業26家,建成國家、省市級各類創新平臺43個。
產業園區是發展工業的承載地,目前郎溪經濟開發區順利進入國家級開發區培育期,東擴片區建設扎實推動,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紡織新材料特色產業集群被列入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機械裝備及零部件制造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已公示結束,即將正式命名。
2021年,該園區實現規上工業產值278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億元產值企業52家;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產值167億元,同比增長36.77%;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產值130.37億元,同比增長30.7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5.71億元,同比增長22.51%;新增規上工業企業57戶;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稅收10.06億元,畝均稅收9.84萬元,其中千萬稅收企業18戶。
位于郎溪縣東北部的郎溪縣臨港產業園區,核心產業定埠港占地面積276畝,港口岸線長640米,具備集裝箱、建材、糧食等大宗貨物進出口裝卸服務能力。目前,已先行啟動1.0平方公里規劃建設,計劃總投資10億元,建設定埠水上綜合服務區、物流倉儲配套服務區和生產加工區。園區在產業發展規劃上始終堅守綠色底色,無論是港口建設或園區產業配套,特色產業均作為首選。
合作共贏,發揮地域特色優勢
安徽省長三角一體化領導小組研究出臺《關于高質量推進蘇皖合作示范區和“一地六縣”長三角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規劃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為郎溪突破要素制約、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自示范區成立以來,三地開展了形式多元的跨區幫扶合作,從跨界青蝦養殖技術服務推廣、稻米和茶葉等優質農產品生產及加工和農產品品牌紅利共享,到形成茶葉節、農耕文化旅游節、藍莓文化節等農業節慶旅游及休閑產業鏈。合作領域持續豐富,圍繞糧油、茶葉、水產、竹制產品、特色果蔬等農特產品,合作領域從青蝦、稻米擴容到黃金芽、藍莓等,“生態+”“農業+”蓬勃發展,通過農業合作社、文旅節事活動合作等形式,為下一步共建農業發展聯盟和旅游發展聯盟奠定了優良的合作基礎。
成立蘇皖合作示范區產業合作發展有限公司,建設國資平臺,為共建創新和孵化平臺、建立綠色產業基金提供了機構和制度保障。形成以江蘇省中關村高新區和溧陽經濟開發區、郎溪經濟開發區和廣德經濟開發區為載體的“一區多園”模式,共建產業園區工程順利實施。通過引導企業跨區合作、共用科技平臺、融合產業鏈條等系列舉措,產業方向既各有側重又異質協同:溧陽以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高端不銹鋼等先進制造業為特色;郎溪形成了紡織新材料特色產業集群;廣德形成了電子電路、汽車檢測、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
深化產業園區合作共建,依托安徽省廣利川新材料實業有限公司年產150萬噸碳酸鈣項目,兩地合作共建先導區產業園。推動產業特色加快形成,社渚先導區突出高端裝備、汽車零部件、機械加工產業的龍頭企業招引,梅渚先導區積極引進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形成與兩地產業互補協調發展格局。強化跨區域聯合執法,先導區出臺《社渚鎮、梅渚鎮區域合作執法協議》,成立跨行政區域環境聯合執法小組,在違建和違規煙花爆竹、跨界污染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社渚—梅渚融合板塊正在彰顯魅力。
打通壁壘,全方位確保發展暢通
“為了確保省際合作暢通,郎溪縣從健全組織架構入手,搭建多元合作平臺。”該縣的一位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在組織保障上,構建“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三級運作機制,搭建政府、民眾、企業等多主體參與的合作平臺,平等協商各項合作事項,以備忘錄、計劃表等形式落實具體事項,保障責任明確、路徑清晰、實施高效。
同時,注重規劃引領,爭取更多上位支持。聯合委托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啟動《蘇皖合作示范區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得到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后,推動示范區建設由地方自主轉變為國家及省市的認可,在園區建設、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謀劃布局,加快項目的落地和實施。
無論在什么年代交通發展如何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發展質量和水平,郎溪縣一方面建設完善的本地基礎設,另一方面通過內引外連打造外部骨干路網架構,形成快捷高效的立體交通體系。
積極爭取上位規劃保障,寧杭高鐵二通道、合杭高速分別列入《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和《安徽省高速網修編(2019—2035年)》,納入省級乃至長三角層面的專項規劃統籌范圍,同時江蘇、安徽兩省交通運輸廳對省際重要道路予以大力支持,并就寧杭高速二通道南京至廣德段等達成道路銜接協議。“兩縱、兩橫、三節點”的綜合交通網絡格局已經構建成型,隨著溧寧高速江蘇段、寧杭高速二通道等通道建設推進,示范區東聯滬杭、西接南京、北通常州、南達黃山的外部聯接功能將更為完善。
實施瓶頸路貫通工程,分享復制推廣美麗公路。郎溪縣高度關注省際省縣道銜接互通,相繼建設和銜接了安徽265省道示范區內道路、江蘇239省道與安徽203省道等,通過一批“斷頭路”“瓶頸路”的道路銜接和技術等級對接,促進跨界地區要素暢通流動。積極復制“交通+”新路徑。“溧陽1號公路”已經成為寧杭生態經濟帶最美交通干線和溧陽全域旅游的靚麗名片,郎溪廣德積極復制推廣溧陽“1號公路”成功經驗,穩步推進郎溪七彩環線、廣德竹鄉畫廊風景道等項目,著力培育美麗鄉村公路的生態、旅游、文化和富民功能,突出打造“特色致富路”“平安放心路”“美麗鄉村路”“美好生活路”,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保障。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