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高、發展活力強、創新動力足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三年來,粵港澳9+2城市群啟動建設,三地在協同創新、產業協作、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重大合作平臺、利好政策層出不窮,邁入融合發展新階段。
普華永道中國區域經濟及南部市場主管合伙人張立鈞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面積及經濟增速均已超其他世界級三大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作為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最新增長極。

聚勢賦能 開啟灣區發展新機遇、大未來 大灣區經濟總量從2018年的10萬億余元增長到2021年的約12.6萬億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日前發布的《中國城市群一體化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今年有望達到14.76萬億元,超越東京灣區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一的灣區。
張立鈞總結,粵港澳大灣區對比世界三大灣區,獨具先天和后發優勢:
第一個優勢在于粵港澳的對外開放性,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與平臺,香港、澳門,包括廣東,一直是中國較早對外開放的地區,率先與國際接軌。“廣東省的GDP只占中國的10%左右,然而其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20%左右,形成了高速發展的外向型經濟。”
第二個優勢是人口及市場紅利,張立鈞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有8000多萬人口,比東京、紐約、舊金山的灣區人口總數加起來還要多,同時也背靠中國14億人口基數。粵港澳具備人才多元化,人才體系完備的優勢,正在形成人才高地,競爭潛力巨大。同時,粵港澳面向東南亞及全球市場,大灣區未來可期。
第三個優勢是未來創新發展的想象空間大,粵港澳大灣區是中西兩種體系的完美結合,既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優勢,也有市場經濟的驅動。中國自上而下形成政策紅利,加上香港、澳門地區100多年市場化體系的運作,兩種體制的結合,形成巨大的想象空間。
第四個優勢則是產業結構優勢,“紐約灣區是金融灣區,舊金山灣區發展圍繞科創,東京灣區主要聚焦工業產業。”張立鈞強調,大灣區融合了金融、科創、產業制造、文旅會展等多業態產業體系于一體,由香港、深圳、廣州三座世界排名前50的城市在近距離形成緊密連接,這是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城市群都沒有的優勢。
攜手政企把握機遇 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持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身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交匯點,張立鈞介紹,普華永道積極參與其中,推出系列舉措,與政企攜手共促協調發展,把握政策機遇,致力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持續發展。首先,普華永道在大灣區多個城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等均設立辦公機構,包含六七千名員工,成為大灣區內覆蓋面最廣的專業服務機構。

普華永道中國區域經濟及南部市場主管合伙人張立鈞接受中企視訊采訪
其次,普華永道致力于通過政產學研經合作推進大灣區垂直產業、治理公共服務等方面協調發展。引入智庫專家、政府代表、業界代表,以及普華永道合伙人網絡、企業代表,建立了產學研系列朋友圈,發布了《粵澳文旅會展融合發展報告》、《粵港澳大灣區數字治理研究報告2022》及年度創新案例等成果。
第三,普華永道積極組織活動,去年11月舉辦了粵澳產業融合發展論壇,今年1月,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數字治理創新案例遴選”活動面向9+2城市發起案例征集,今年4月,普華永道舉辦了“數治灣區-協同數字治理,共建數字生態”線上研討會。
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十四五”時期的重要內容,張立鈞介紹,普華永道中國致力于為城市群和區域的規劃、發展和完善提供全方位服務,包括改善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優化公共服務與產業分工等等。旨在提高城市韌性,激活增長新動能,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普華永道打造的“轉型力共創會”大型網絡直播活動近期播出,在普華永道視頻號和媒體合作伙伴《中國企業報》中企視訊雙平臺上線。張立鈞也走進直播間,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新機遇、大未來展開深入探討。談到本次活動,他表示,一方面通過分享經驗與觀點,令大眾更加了解普華永道在數字化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開展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接收了社會各界更多訴求,更加多元化的想法,在參與的過程中收獲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