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一輪大規模的疫情為上海市民以及企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疫情讓高速前進的創業公司按下緊急“暫停鍵”,也讓創業者們措手不及。無論在疫情防控還是復產復工的過程中,企業都面臨著資金周轉困難、運營效率下降等難題。與此同時,不少準創業者也開始猶豫不決,擔心疫情帶來的沖擊與風險。
4月13日,中企視訊《知新大講堂》第十三期線上開播,同濟大學金融碩士導師、接力基金管理合伙人劉春松,上海淦灣創業孵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毛哲文做客中企視訊直播間,長三角知識產權發展聯盟秘書長郭國中擔任主持人,圍繞“創新創業”這一話題,分享“疫情背景下,靠譜創業的那些事與人”,幫助創業企業共克時艱、共度難關。

靠譜項目:看事與識人并重 沃倫·巴菲特曾說過,“你要買你看得懂的生意,這就是投資的精髓所在。”創業和投資的階段大致可分為三個維度:天使、VC和PE。劉春松表示,“天使階段是指產品實驗室轉化的階段,這時候是‘三分看事,七分看人’;VC階段是指企業A輪到B輪融資的階段,此時‘事為先,人為重’,即看人與看事的比重相當;而PE階段側重于考慮企業既有的規模和業績,人對項目的決定因素逐步弱化。”
價值投資的本質就是“看懂它”,在VC階段中,既要看懂事、也要看懂人。劉春松稱,“壁壘、時機和空間,是技術類創業的‘三板斧’。”其中,壁壘可分為I型壁壘和II型壁壘,I型壁壘指純技術壁壘,是受專利保護的獨立知識產權。II型壁壘是指產品化后,公司的品牌、渠道、市場地位及影響力。技術類創業企業需從I型壁壘切入,并向II型壁壘轉化,二者結合才能形成強大的綜合性壁壘。

對模式類創業來說,真剛需、高頻持久和容易變現是三個重要的判斷維度。真剛需要看項目所處的環境,環境的變化會帶來剛需的變化。由于當前企業的流量成本和獲客成本高昂,所以商業模式要注重提高客戶粘性,讓客戶能更高頻持久地使用產品。此外,企業還需要提前計算好投入產出比,使產品容易變現。
除了看事,識人之道同樣重要。對創始人自身來說,關鍵在于是否具備三個能力:一是抗挫折的能力,二是快速學習的能力,三是擁有遠大的抱負。同時,創業者也要看懂自己做的事,更要看懂自己的團隊,通過凝聚力、分工合作和賞罰分明建立起團隊的核心競爭力。所謂“事可轉,但人難變”,劉春松強調,“對于早期項目的分析判斷而言,要注重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這是一種涅槃。”
此外,劉春松還簡單介紹了企業的股權分配與估值變化。企業估值的經緯度應考慮橫向縱向十字法,橫向是與同行業或同模式的企業作比較,縱向則要考慮估值的階段性。“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者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對理性投資,精力態度比技法更重要。”劉春松以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話為引,指出了創業中“時機+行業”的重要性。他建議,創業者一要當機立斷,不要太糾結于企業估值;二要小步快走,為下輪融資預留時間和空間。
靠譜創業:要有抱負也要接地氣 疫情之下越是艱難,創業企業越要“熬得住”。針對疫情期間如何靠譜創業,毛哲文提出了四點想法:一是產品服務化,企業不能只賣產品,要把產品做成一種服務,才能形成客戶黏性和長久的訂單;二是服務產品化,也就是把服務標準化,做到批量和快速復制;三是服務線上化,目前很多創業企業并沒有注重線上體驗,要把IT技術融入服務中,尤其是在疫情下,需要做到服務的全面線上化;四是人力合伙化,未來的企業會將人力進行拆解,形成“大公司、小團隊”的概念,將原本的KPI考核轉化為合伙激勵的機制。

“在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企業也要考慮業務模式的轉變。”劉春松補充道,例如一些ToC項目的企業,可以盡量向ToB和ToG轉化,拓寬業務的模式與范圍。另外,對創業企業來說,現金流是根本,特別是碰上疫情這場大考,資金鏈斷裂是企業碰到的主要問題。所以,不管在什么時候企業都要留下“救命錢”,以備不時之需。
疫情除了對創業企業造成了沖擊,也給一些準創業者們帶來了壓力。針對像大學生這樣的創業群體,毛哲文強調了創業心態的重要性。“創業是一種‘正能量’,如果它是你的夢想,你就應該堅持。但如果只是想投機,短期掙快錢的話,必須要謹慎考慮。”
毛哲文進一步給出了建議:首先,要格外注重人力成本,考慮固有團隊的成本,核心團隊盡量用股權或其他方式進行綁定;其次,用互聯網思維模式進行資源配置,因為線上化的交互模式將突破人脈的限制;再次,做一些有“壁壘”的事情,未來的市場是要素充分競爭的市場,無論是企業的品牌、渠道、銷售網絡還是推廣體系,都要建立“壁壘”,并不斷擴大目標市場的范圍;最后,在創業資金上適當尋求政府或其他機構的幫助,目前全國各地都設立了很多公益基金對準創業者進行扶持。
“千萬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要深思熟慮而后行。”劉春松表示,“如果第一次踏入創業這條河流,我們最好將現有的資源進行變現,而不是輕易嘗試新的賽道。創業者們不僅要有遠大的抱負,也要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