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諸多風險挑戰,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共同努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年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我國發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超11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1%。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企業研發經費增長15.5%。產業鏈韌性得到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6%。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28.6%、45%。數字經濟戰略和“雙碳”戰略驅動企業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經濟、社會、環境發展取得良好成效。
2022年是我國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的第一年,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本次會議聚焦“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的企業高質量發展”,探討企業和經濟轉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結合本次會議的主題,我談幾點看法和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是要堅定實施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國“雙碳”目標提出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對“雙碳”工作進行了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出臺的政策體系對工業、交通、鋼鐵、石化等多個重點行業碳減排工作和能源轉型提供了方案指導。企業是減碳任務的主力軍,要按照政策部署抓緊落實“雙碳”發展的要求,根據自身戰略設立合理的減排目標;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主動優化工藝流程結構,淘汰落后工藝和設備,積極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不斷提升企業綠色發展能力建設,建立和完善企業綠色治理機制和綠色合規機制,充分利用綠色金融、碳市場等工具提高綠色資源配置能力,推動“雙碳”戰略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是要積極參與能源低碳轉型。能源轉型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構建清潔低碳、安全穩定的現代能源體系,要不斷提高能源供給能力,持續擴大清潔能源供給,逐步提升用能電氣化比例,充分發揮煤炭、煤電的兜底保供與靈活調節作用;要加快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提升能源供應彈性,建設數字化、智能化、現代化的能源供應鏈;加強能源應急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煤炭、油氣、電力供需預警機制,提高快速響應和能源供應快速恢復能力。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各類企業都應該積極主動作為,找準自身定位,發揮自身優勢,為加快建設現代能源體系貢獻力量。?
三是要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應用。把握綠色轉型發展機遇,要堅持技術引領的發展路線,因地制宜布局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積極開展環保、循環、可再生新材料研發應用,攻關行業低碳、零碳工藝流程和技術,不斷擴大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的市場供給,為自身綠色發展拓寬新的渠道。要充分利用工業互聯網、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機遇,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為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賦能,實現能源和能效優化、成本優化、風險預知、決策控制,以及碳資產數字化管理和碳排放追蹤等深度服務,將綠色創新應用到千姿百態的企業業務場景中。
四是積極推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大中小企業共建綠色低碳產業鏈。大中小企業要攜手共進,通過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全面協作,共同建設綠色低碳產業鏈。大企業要充分發揮技術、資金、穩定性等優勢,主動采購中小企業優質、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為中小企業提供市場機會、合作機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前進。中小企業要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增強自身實力,在專業領域爭做領頭羊,充分利用國家出臺的減稅降費、穩崗擴崗、融資促進、暢通物流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積極主動尋求與大企業、鏈主企業合作機會,實現共同推動產業鏈綠色發展。
我國已進入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這一奮斗目標的根本路徑。深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任務艱巨、挑戰巨大。企業要準確把握發展大勢,以長遠眼光和戰略思維引領發展,保持戰略定力,勇擔發展責任。
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作為國內外企業在可持續發展前沿領域合作、溝通、分享的平臺,積極開展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信息披露、企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等特色項目和工作,成效顯著。我希望,在“雙碳”戰略背景下,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繼續發揮優勢,為推進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為王忠禹在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第十八屆可持續發展新趨勢報告會上的致辭)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