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傅斯特
服務消費成為未來提振消費增長的重要一環。
今年八天的“超級黃金周”人氣火爆,居民出游積極,消費信心和消費力得到修復。據美團黃金周數據,前七天全國服務零售日均消費規模較2019年同期增長153%。全國餐飲堂食消費規模較2019年同期增長254%。
消費的便捷性是其中的一環。輕裝出行、到地購買、30分鐘即達,正成為當代人出行消費新趨勢。
十一假期剛過,瑞幸咖啡又出新款聯名。和TOM&JERRY聯名的“馬斯卡彭生酪拿鐵”上市,繼爆火的“醬香拿鐵”后,“瑞幸 貓和老鼠”的話題立即沖上微博熱搜第一名。
餐飲等服務消費火爆的背后,有賴數字平臺的加持。當“30分鐘萬物到家”成為一種新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模式,當原有的線下門店變成線上“前置倉”,當“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蓬勃發展……
即時零售,對于消費者而言意味著便利,對于商家而言也意味著革新。
那些真正帶給人們生活以便利的,才是真正令人動容的。就好比那些生活服務電商平臺,對我們的生活,同時也對中國服務業數字化無時無刻的塑造。
數字消費:數字經濟的前哨
國慶疊加杭州亞運會,都在彰顯著一個主題:數字化讓生活更簡單。
成都因此成為國慶長假“躺游”幸福感最高的城市,異地點單毫無懸念地拿下第一,靠著騎手在成都就能想吃哪兒吃哪兒。
杭州則是借亞運會,把數字場景“?!背隽诵赂叨?。
這個長假,騎手送往酒店的訂單增長了40%,送往公園景點的增加了21%,送往機場、高鐵站的訂單增長了32%……
一個一個小細節,都在展示著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動能轉換、產業結構轉型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支撐力量。
在數字經濟中,數字消費已成為構建數字經濟發展模式的基礎。在網民規模超10億的中國,移動包打天下,正在逐漸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常態。
圖源:《2023年上半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發展報告》
今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7.16萬億元,同比增長13.1%,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8.84億人,占網民整體的82.0%。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業態,網購消費在助力消費增長中持續發揮積極作用。
大數據、互聯網等新型數字技術逐步滲透消費領域,極大增加消費新場景供給。
埃森哲發布的《聚焦中國95后消費群體》報告顯示,年輕一代消費者更關注“速度”,超過50%的“95后”消費者希望在購物當天就能收貨,他們愿意為更快的配送速度而支付額外費用。
以“線上下單,最快30分鐘送達”為特征的即時零售新業態異軍突起。生鮮食品、休食、個護等品類在即時零售的滲透率超過50%,已經初步呈現出萬物到家的趨勢。
從外賣到生鮮,從美妝產品、母嬰產品到數碼產品、線上藥品,即時零售商品品類的滲透率和銷售份額都在持續提升。
促進消費復蘇的幾股決定性力量已經浮出水面。
1、“Z世代”成長為消費主力。
“Z世代”消費行為更加個性化、特色化以及多元化,對他們來說,消費是界定自我、凸顯個性的方式,精致露營、陸地沖浪、冰雪運動、圍爐煮茶等小眾圈層的消費偏好,線上線下相呼應,被他們推成了全國的消費潮流。
人們的網購習慣和口味都發生了改變,人氣爆棚品類也逐漸從手機、電腦等轉變成新消費群體追捧的“新四大件”:美妝、快消、消費電子產品和服飾。
圖示:穿漢服邂逅街頭音樂會
與老一輩看重“性價比”相比,年輕消費者更愿意為興趣買單,注重消費的社交屬性和個性化。
例如,精致露營自帶的“社交貨幣”屬性,搭子消費也開始興起,結伴逛街“血拼”的購物搭子、一起游山玩水的旅游搭子、拼單下午茶的美食搭子。飛盤、沖浪等小眾活動給大家帶來新奇感。
茅臺和瑞幸的聯名營銷也正好迎合了當下消費主力的趣味。
2、縣城快速縮小與大城市的差距。
隨著城鎮化從高速期邁向穩定期,互聯網、物流配送等基礎設施的普及,數字鄉村建設提速,品牌下沉助推鄉鎮消費的升級,下沉市場的消費活力加速釋放。
今年上半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12萬億元,同比增長12.5%。直播帶貨、產地直采、“電商+旅游+采摘”等各類新模式也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源源動能。
瑞幸、星巴克“下鄉”,小鎮青年也實現“咖啡自由”。
從汽車、手機、電腦、生鮮,到網紅小家電、保健品、護膚品,農村數字消費已經不再是“不愿不敢不能”以及“有沒有”的問題,“好不好”的品質階段已然來臨。
圖示:蘭坪某自提點店長在通知鄉親領取貨物
這些星羅散布在全國各地的下沉市場,作為新消費時代的基石,還在不斷隨著數字化的發展而日漸壯大。
3、數字新職業,數字技能成職場“硬通貨”。
新的經濟形態對勞動力的數字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民上天,工程師下地,廠哥廠妹寫起了代碼、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在模擬環境中建構真實……人們的職業身份正在被數字化解構、重構。
在人社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首次標注的97個數字職業中,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數字孿生等領域的新職業紛紛入選。
現在,數字經濟正在填平我們習以為常的鴻溝,讓美好生活變得更觸手可及。
點數成金:中國數字經濟騰飛
世界變幻大潮中,數字經濟的興起與繁榮不僅是一個重要特征,更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關鍵變量。
數字經濟目前已是許多國家發展最快的部門。
數據一定程度上已超過資本和勞動,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最有力的生產要素。
隨著數字化轉型進程的加速推進,數字經濟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中國的數字經濟規模已突破50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41.5%。畢馬威在今年7月的報告中預計,中國數字經濟體量有望在2030年突破百萬億元。
中國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其背后的政策推動起到關鍵作用。
國家《“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指出: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
中國數字化建設的速度是空前的。
中國數字化的一些關鍵指標都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規劃目標。截至2023年7月,我國千兆寬帶接入用戶達1.34億戶,占用戶總數的21.7%。我國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產業規模已達1.2萬億元,全國上線標識解析二級節點284個,全國5G行業虛擬專網超過1.6萬個。
中國歷史性實現了全國行政村寬帶“村村通”,千兆光網具備了覆蓋4億家庭的能力。中國5G基站數達到185.4萬個,在全球一騎絕塵,92%的鄉鎮實現了5G覆蓋。
中國IPv6活躍用戶數達6.8億,居世界第一。中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節點達到202個,32個重點平臺連接設備超過7900萬臺(套)。
數字基礎設施從一線城市到鄉鎮,從服務業到工業、農業,給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經濟維持較高速度增長變得愈發可期。
經濟要素數字化重構傳統產業迎來創新玩法
“信息論之父”香農的“0和1”比特將人類帶入數字社會。1995年,尼葛洛龐蒂教授在他的未來學著作《數字化生存》中預言,“比特作為信息時代新世界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p>
如今,這一預言已成為現實。
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如今的“數字文明”,人類社會優化分配資源的方式因為數字技術的普及、數據資源的豐富而發生改變,并因此創新出大量的社會新需求、消費新模式。
近年來,以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蓬勃發展,日益融入了經濟的各個領域,數字經濟成為重組要素資源配置、重塑經濟社會結構、驅動經濟增長的關鍵性力量。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越來越凸顯出價值。人們在創造財富過程中所用到的數字化工具(硬件、軟件、算法等)、數字對象(數據、連接、信用等)和數字生產者(分析師、程序員、設計師等)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
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海量的數據資源、豐富的應用場景,具有創造數字文明新發展模式的良好基礎。
從勞動力到生產工具,數字經濟不斷解構當下的中國經濟。
數字經濟不斷展現“新舊融合”激發的火花——餐飲業與二次元文化融合、零售業與元宇宙功能融合、制造業與無人技術融合?!皵祵嵢诤稀边M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呈現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協同并進的新氣象,在眾多傳統行業引發了一系列的“新舊融合”。
眾多企業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采集、篩選、分類和分析了海量數據,然后以新研發的產品和新開拓的市場擴大經營范圍。
在消費領域,過去數十年,數字化在消費端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基礎上,打通需求端和供給端。傳統線下門店在不斷數字化,與線上融合;傳統零售商家也開啟了數字化升級,安裝了CAD、ERP、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等。
零售企業不斷地移動化、中臺化、云化,數字化在消費端線上線下有機融合,并基于消費者的數字化融合、線上線下融合做出決策。
傳統門店中,店員需要每日閉店后手動清算盤點原材料,迅速點清當日銷量和耗損,再進行補貨和訂貨。
平臺商家把這個依賴經驗和熟練度的工種交給算法,系統可以根據每日數據自動預測進貨數量,快速導出,自動復檢,幫助消費企業在運營管理方面更加精細化。
制造業和數字化融合也進入深水區,無人化、智能化、低碳化成為新融合的課題。
智慧工廠用上了數字孿生、VR、AR等新科技,推動了生產環節的數字化變革,也提升了生產的精確度。鄂爾多斯無人礦場的有序開工運行,更讓人意識到數實融合在降低制造業碳排放、促進安全高效生產上的巨大潛力。
數字技術的協作、創新和投資是在工業4.0時代取得成功的關鍵,也為企業提供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增強客戶體驗的重要機會。
乘“數”而來
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于數字社會建設圖景作出展望,提出“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方式創新,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
到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將達到10%。
眾多平臺企業以及眾多細分垂直領域的佼佼者,開始用數字化助力中國經濟實現蝶變,重塑過程牽動的中國社會末梢的“劇變”。
數字技術已經深入生產、物流、零售、娛樂等經濟社會領域,引領生產、消費邁向數據智能、人機協同的創新發展階段。
在生活方面,數字技術與醫療、教育、交通、零售等行業深入融合,網絡課堂、“云問診”、“云旅游”、無人KTV、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快速增長。直播電商帶動新型產業模式興起,重塑電商、物流多個產業鏈。
在生產方面,數字技術與生產的多個環節融合,無人工廠、智能倉庫、無人機巡邏、無人配送、“云會展”、線上協同辦公等新業態新模式持續發展。
數字經濟的實質是數字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的深度融合,進而深刻而持續地影響和改變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面——生產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費方式,重塑傳統產業,創新經濟模式,引導人類進入真正的數字化時代。
中國正處于新變革“拐點”,數字化即將深入社會結構的每一寸肌理。我們正親眼見證它成為現實,并且越來越習慣與數字化共生。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