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的穩定性、政策的及時性,為經營主體排憂解難,經濟發展基礎才會更牢固、動能才會更強勁。激活市場上最廣泛的創新“細胞”,鼓勵越來越多的經營主體進入與宏觀戰略相吻合的軌道,中國經濟也必將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市場監管總局積極開展信用修復服務工作,依法解除各類經營主體在招投標、投融資、授予榮譽稱號等方面的限制;全國總工會試點職工創業項目,將扶持1萬家小微企業上馬;新版稅費優惠政策指引發布,確保稅費優惠政策真切傳導至每個經營主體……時近年底,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密集推出,引發廣泛關注和點贊。
任何時候,發展都是硬道理。回望這一年,中國經濟的恢復發展扛住了重重考驗,在波動性明顯加大的情況下逐步向好。而作為經濟運行的基本細胞,億萬經營主體拔節生長則為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微觀基礎。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國登記在冊經營主體1.81億戶,較2022年底增長6.7%。與之同時,經營主體結構優化,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比如,第三產業企業占比持續增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四新經濟”新設企業數量逐年增加;網絡直播、微商電商、新媒體等新個體經濟迅速發展。廣大經營主體攻堅克難、釋放出強大生機活力,正是中國經濟的韌性所在。
“春江水暖鴨先知。”經營主體是環境“冷暖”最直接的感受者。據制度經濟學基本觀點,制度是啟動效率的關鍵。優化營商環境,拼資源、拼政策之外,更要在制度創新基礎上,拼服務、拼信用、拼法治,做到法律上平等、政策上一致、服務上優化。這一年,從“民營經濟31條”,到“吸引外商投資24條”,從破除“隱形壁壘”,到做到“無事不擾”……充足的制度供給給經營主體發展以鮮明的確定性,但一些長期存在的不利因素仍時有顯現:比如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融資渠道不足,金額小、期限短、利率高,“卷簾門”“玻璃門”不同程度存在等等。瞄準現實課題,以制度的穩定性、政策的及時性,為經營主體排憂解難,經濟發展基礎才會更牢固、動能才會更強勁。
市場經濟波濤洶涌,有風有雨是常態。對經營主體來說,發展的信心來自外部環境的指引保障,更離不開自身本領的增強過硬。回顧過往,經營主體“在游泳中學會了游泳”,激活了中國發展的澎湃春潮,促進了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眼下,中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素紅利”逐步讓位于“創新紅利”。激活市場上最廣泛的創新“細胞”,鼓勵越來越多的經營主體進入與宏觀戰略相吻合的軌道,中國經濟也必將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當下,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仍然疲弱,全球市場增長乏力;國內經濟發展“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但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尤其是不少產業面臨著新增的、急需破題的“卡脖子”環節,諸多高端產業正面臨縮小“技術代差”的關鍵一躍。幫助企業強健筋骨、苦練內功,促進諸多行業突破轉型攻堅期,有必要打造更加寬松、自主的發展環境,增強中國市場的“磁力”。一份針對在華歐盟企業的調查顯示,超七成受訪企業愿意在中國增加研發投入,就是因為這里有大量的合作伙伴、富于創新的科研人員以及能夠將新技術快速轉化為商業應用。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經營主體“用腳投票”,當更多頂尖企業在東方熱土上充分交流碰撞,積極參與高端產業鏈的打造和創新鏈的升級,中國市場也將持續迸發活力。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等單位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23”活動日前揭曉,今年的年度字詞分別為“振”與“高質量發展”。這組字詞,未嘗不是這一年中國經濟發展的生動寫照。長路有險夷,無論是國家還是個體,面對挑戰時不失本心、遭遇風雨時行而不輟,就當得起一個“振”字。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持續活躍經營主體,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現實難題,用制度的確定性提振各方應對不確定性的信心,中國經濟這艘大船必將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