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南沙被提及14次,更借助區位優勢之便被單列一節,將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迎來歷史發展機遇。
“全國最快地鐵”廣州地鐵18號線開通、廣州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服務中心啟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一期和全國首所非營利港人子弟學校計劃9月同期開學……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迎來近期目標年。昨日,廣州南沙推進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建設成效發布會舉行,會上亮出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建設成績單。
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建設正進入快車道,加快實現與港澳的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科技人才“智聯通”、產業協同“鏈聯通”和交往交融“心聯通”。圍繞建設“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合作戰略平臺”目標定位,南沙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推進高水平開發開放,正全力打造“灣區之心、開放門戶、未來之城”。
基礎設施“硬聯通”:“半小時交通圈”覆蓋多個城市
乘坐“全國最快地鐵”廣州地鐵18號線到中心區只需要不到半小時,從慶盛乘坐廣深港高鐵穿梭香港南沙兩地只需要35分鐘,到東莞9分鐘、深圳21分鐘……規劃綱要提出,南沙要構建“半小時交通圈”,如今南沙“半小時交通圈”覆蓋大灣區多個主要城市。
但在2008年,坐大巴輾轉到位于南沙的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卻要花五六個小時!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工程材料及可靠性研究中心的呂冬仍然記得2008年第一次到南沙的情景。漫長的旅程讓他以為自己去了另一個遙遠的城市。如今,南沙交通越來越便捷,助推呂冬所在的研究中心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研究中心與廣州、東莞及深圳等城市的多個新材料企業展開了合作。
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運營總監盧志強也深有感觸:“廣深港高鐵開通后南沙與香港實現半小時通達,大大降低了出行成本和時間,從南沙去大灣區任何一個主要城市都在一小時以內,對企業業務擴展非常有益。”
高鐵、地鐵、路橋網、海運四大交通體系形成立體交互網,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等交通要道開通,深中通道正在加速建設,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開展前期工作……南沙正占據“軌道上的大灣區”核心位置,連通世界。
規則機制“軟聯通”:加快打造規則銜接示范基地
夢幻港澳入口廣場、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標志性建筑物打造的“流光溢彩隧道”、港澳元素IP大黃鴨……創享灣成為南沙最絢麗多姿的場所之一。自去年7月啟用,這里迅速成為大灣區首屈一指的粵港澳青年交流交往新平臺。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服務中心就位于這里。
為了促進南沙攜手香港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2021年4月,廣州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成立,聘任16名香港委員和10名內地委員,為粵港深度合作搭建橋梁、建言獻策。2021年10月11日,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服務中心在創享灣啟動,打造為內地首個實體化運作、集聚香港資源的示范平臺。
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的成立成了香港元素在南沙聚集的加速器,已吸引“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大灣區香港中心等18家香港工商專業機構進駐。在咨委會的助力下,南沙與港方有效聯動,9個專項工作組實質運作,港式社區、港人子弟學校等重點項目正在加速推進中。
“進駐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服務中心后,在內地的港商朋友隨時可在南沙辦事處找到我們,不需往返香港,省時、省力。”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是首批進駐的機構之一,有關人士表示,進駐商會可更好地服務港企,也能助香港企業搭上大灣區發展的快車。
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順利運作是南沙攜手香港創設新型合作機制的一個縮影。南沙區有關負責人表示,規則銜接是大灣區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大灣區建設以來,南沙不斷提升與港澳規則機制“軟聯通”水平,化“制度之異”為“制度之利”。“通過加快打造內地與港澳規則相互銜接的示范基地,要素跨境流動更加便捷高效。”
制度創新不斷,南沙自貿片區累計形成762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國家和省、市分別復制推廣43項、119項、218項。其中與港澳規則銜接取得突破,實現多個首創: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級科研資金跨境便捷流動;啟用全國首個粵港澳科技創新團體標準服務平臺;落地實施全國首例中資銀行境外分行不動產抵押項下跨境融資業務等創新業務;全國率先出臺建筑和交通工程專業港澳人才職稱評價管理辦法。
科技人才“智聯通”:加快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
從南沙科學城、明珠科學園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州)到冷泉生態系統、高超聲速風洞等大科學裝置,南沙一次次實現著從“0”到“1”的突破,構建起全新“1+1+3+N”科創平臺體系,正成為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推動科技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科技創新的“顯示度”不斷提升。
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并要求南沙強化粵港澳聯合科技創新。南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攜手港澳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此情形下,粵港澳三地高端人才、前沿科技正快速向南沙聚集。
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深刻體會到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建設給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帶來的機遇。隨著南沙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港澳人才和科創企業通過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這個平臺來到南沙就業創業,也有越來越多的創新人才通過這個平臺走向港澳,進而走向世界,這是一個雙向流通,實現共贏的過程。“隨著越來越多的港澳合作項目在南沙落地生根,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必將迎來新高潮。”
產業協同“鏈聯通”:加快打造大灣區現代產業新高地
對于南沙來說,如何讓企業在南沙長得“根深葉茂”“開花結果”更為重要,這需要培育好現代產業體系的“土壤”。
南沙區政協副主席、區商務局局長謝曉暉稱,南沙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上下更大功夫,更加注重“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四鏈融合互促:“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融會貫通資金鏈,精準配套政策鏈,全面提升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
最重要的是:“引進布局更多創新能力強、發展前景好、面向未來的產業項目,提升重點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不斷形成產業發展優勢。”據介紹,南沙正加快推進國際金融島、科學島等高端產業載體建設,同時充分發揮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綜合保稅區等戰略平臺優勢,在獨角獸、數字經濟等新領域精準推出更多“干貨”“硬貨”政策措施,打好政策組合拳。
先進制造業集群不斷做強。在千億量級的傳統造車產業之上,南沙還將孵化又一個千億級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推動廣汽豐田新能源汽車產能擴建項目二期、廣豐核心零部件供應商項目、電裝二期、巨灣技研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等項目建設,在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深度布局,強鏈聚合能量。此外,南沙還圍繞新能源汽車重點布局寬禁帶半導體產業,當前已經集聚了芯聚能、芯粵能、南沙晶圓等一批相關項目,涵蓋了設計、材料到封裝等全產業鏈條。
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做大。不斷開放應用場景和數據,南沙已成為“元宇宙”先行“試驗場”:宸境科技在明珠灣靈山島尖打造了全國首個城市級別“鏡像世界”。小馬智行自動駕駛車輛已為南沙居民提供Robotaxi日常出行服務,最新亮相的Robotaxi是與豐田合作,將在廣汽豐田最新推出的明星車型賽那搭載L4級別的自動駕駛軟硬件系統。南沙與文遠知行合作推出的華南首條L4級無人駕駛公交示范線路也已開始試運行。
如今,南沙汽車、造船、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產業集群不斷壯大;攜手中科宇航、吉利航天業務總部等打造中國航天第三極,未來航空航天產業異軍突起;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成形成勢;特色金融蓬勃發展,國際金融論(IFF)永久會址、國際風險投資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南沙已成為廣州乃至大灣區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高的區域之一,正加快打造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大灣區現代產業新高地。
交往交融“心聯通”:加快建設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示范區
港式社區和港澳子弟學校如火如荼建設中、打造“灣區啟夢港”全方位一站式服務平臺……聚焦交往交融“心聯通”,南沙加快建設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示范區,構筑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樂土。
“我3年多前來到南沙創業,見證了南沙日新月異的變化,越來越多香港企業來到南沙,將南沙作為主陣地輻射整個大灣區,公司的業務也越來越多。”香港青年陳昶之在創業初期到“灣區啟夢港”上了“港澳青創賦能TALK”課程,加深了自己了解內地商業運營模式:“很實用!”在“灣區啟夢港”,港澳青年還能享受到交流、實習、就業、創業和置業等一站式服務。諸多舉措讓港澳青年對赴內地創業有了更多信心和底氣。
筑“雙創”樂土,引鳳凰來棲。“港澳青創30條”、“科創16條”、南沙人才卡、共有產權房、人才公寓……南沙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逐夢的營商環境日益優化,一大批港澳青年來到這片熱土創新創業。南沙10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高標準打造,已累計簽約入駐港澳青創團隊(企業)270多個。“百企千人”實習計劃已吸引近2000名港澳青年學生在南沙完成實習,并促成多名港澳青年入職區內法定機構和企業。(文/耿旭靜、董業衡、南宣 圖/蘇俊杰)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