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工信部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意見》為我國人形機器人發展定位,指出其是科技競爭的新高地、未來產業的新賽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強調了多要素的持續投入與協同合作,對尚處產業化初期的人形機器人而言十分重要。
《意見》發布后引發廣泛關注,二級市場方面,截至11月3日收盤,巨能股份、昊志機電、豐立智能等機器人概念股漲停,80余只概念股漲幅超5%。
鼓勵資本與產業良性互動
《意見》提出,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為引領,在機器人已有成熟技術基礎上,堅持應用牽引、整機帶動、軟硬協同、生態培育的路徑,采取技術分級、產品分代、任務分期的方式,發揮制造業門類齊全、應用場景豐富、市場規模龐大以及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推動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為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提供支撐。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在產業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背景下,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高速發展。企業和科研院校在人形機器人技術領域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積極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新興技術賦能,在關節設計、動力驅動、感知和控制等關鍵方向取得了大量成果,為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靈活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障,同時積極探索商業化落地場景。
《意見》指出,發揮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等帶動作用,引導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積極參與。用好國家產融合作平臺,支持領軍企業上市融資,推動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對此,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這將為人形機器人產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和發展機會,同時可以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進一步加強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目前,我國人形機器人領域已經受到資本關注。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初至今,人形機器人領域至少發生了7起融資事件,融資金額超4億元。近日,博時、南方、諾安等多家基金公司還對部分公司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進行了調研。
張孝榮進一步表示,作為前沿技術,人形機器人的研發需要大量資金與時間的投入,各大基金、投融資平臺的參與,不僅能為相關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還能通過投資、管理促進資源整合與優化,為機器人企業的市場拓展提供支持。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黃德杰對記者表示,除提供資金支持外,資本還能助力人形機器人產品的宣傳與普及,在產業化不同階段發揮不同作用。
產業鏈公司加快搶占風口
郭濤告訴記者:“人形機器人產業還處于早期探索階段,存在核心技術不成熟、產業鏈生態不完善、應用場景落地難、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預計距離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在探索階段,部分公司走在了前列。自2021年起,特斯拉、波士頓動力、本田等海外企業就紛紛發布了人形機器人產品或其迭代產品;優必選、達闥機器人、小米、傅里葉智能、純米科技等國內企業亦逐步進行產品首發及更新。
部分A股上市公司也正謀劃布局。智能化裝備解決方案企業天奇股份此前已與優必選成立合資公司,并預計首臺工業人形機器人樣機的交付時間不晚于2023年12月底。智能制造裝備供應商均普智能表示,公司基于豐富的工業機器人經驗,結合長期的汽車零部件智能裝備經驗,積極研究探索人形機器人執行器領域的業務機會。精鍛齒輪供應商精鍛科技表示,公司原先沒有涉及工業機器人領域,現階段在重點關注人形機器人領域應用的關節零部件,并積極參與。諧波減速器龍頭綠的諧波稱,已經在推進人形機器人項目,但產品要實現商業化運作,速度還沒這么快。此外,江蘇雷利、三花智控、超捷股份等公司也表示,正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零部件環節。
人形機器人概念的火熱也得到了投資者的積極反饋。據記者統計,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僅11月份以來就有近140條關于人形機器人相關話題的互動記錄。英洛華、華東數控、機器人、飛利信、固高科技、山河智能、英唐智控等多家上市公司均被投資者問及是否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有所布局。
中信證券研報認為,《意見》明確了人形機器人行業的關鍵技術與發展方向,有助于推動行業發展,后續與人形機器人配套的實質性支持政策有望相繼出臺,推動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公司的發展。(本報記者 劉 釗 見習記者 寇佳麗)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