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將高質量發展貫穿始終。吳忠地處寧夏中部,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展基礎持續鞏固、綜合實力不斷攀升、民生福祉顯著改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吳忠市如何把握特色優勢,走出一條吳忠特色的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之路?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吳忠市市長王學軍接受了《中國企業報》記者的專訪。
王學軍說,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發展,對寧夏感情深厚,對寧夏人民關愛關懷?;仡檯侵易哌^的歷程,在每個重要階段和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都為我們把脈定向,給予科學指引,為我們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精神動力。特別是2020年視察寧夏時首站就來到吳忠,訪農戶、進社區、看發展、察民生,為寧夏擘畫藍圖、指引航向,極大地激發了全市人民感恩奮進的強大力量。
吳忠市近幾年在穩經濟促發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果?面對這個問題,王學軍進行了簡要介紹。經濟總量穩步擴大。地區生產總值從2017年的508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867億元,年均增長6.5%,總量由全區五市第三躍居第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2萬元,是2017年的1.77倍。產業規模持續增長。釀酒葡萄、牛奶、灘羊體量占全區近一半,奶產業綜合產值達280億元,“鹽池灘羊”區域品牌價值達98.2億元。新型材料、現代化工等4大產業和太陽山等4個工業園區產值均過百億元,金積工業園區被評為國家級綠色園區。五個縣(市、區)全部列為全域旅游創建試點,吳忠榮獲“早茶文化地標城市”“中國民族美食文化地標城市”,“游在寧夏·吃在吳忠”金字招牌更加響亮。市場主體不斷增多。市場主體由2017年的9.8萬戶增加到2022年的12.8萬戶,年均增長5.5%。各類企業達到2.95萬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75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區比重由2017年的16.9%提升到2022年的21.4%,年均增長9.5%。科技創新支撐有力。以建設全國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為契機,促成57家企業與中科院、上海交大等院所合作實施98項科技項目。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3家,吳忠被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天利豐膜分離+PSA吸附BOG制取液氦工藝、吳忠儀表高端控制閥等一批關鍵技術、關鍵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綠色發展成效明顯。單位GDP能耗下降16.2%。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黃河吳忠段出境斷面水質穩定在Ⅱ類;土壤環境質量安全穩定。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分別達到18.8%、54.7%,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盍幽艹浞轴尫?。國資國企、工業園區體制機制、行政審批等重點領域改革成效顯著?!傲鶛唷备母锟v深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信用體系監測進入全國前百名。開通中國(寧夏青銅峽)至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集裝箱貨運班列,儀表、紡織、食品等產品出口20多個國家。
談到今后吳忠市的經濟發展計劃,王學軍就產業升級和循環生態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以更新思路加快產業發展,培育高質量發展優勢。圍繞“六新六特六優”產業,實施延鏈補鏈強鏈工程。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支持發展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改造提升能源化工等傳統產業,力促金積工業園區創成國家級高新區。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做大做強牛奶、灘羊、葡萄酒等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打造奶產業高質量發展聚集區和國家綠色食品加工優勢區。促進服務業擴規提檔,大力開展“消費需求促進”活動,舉辦早茶美食文化節、黃河金岸國際馬拉松等活動,提高“游在寧夏·吃在吳忠”美譽度和影響力。
以更大力度抓實項目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引擎。堅持項目為王的理念,持續開展“擴大有效投資攻堅年”活動,建立健全重大項目領導包抓、專班推進、定期調度、定期通報、定期考核制度,確保項目建設按時序推進,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以上,“十四五”期間項目謀劃儲備規模不低于6400億元。
以更寬視野推進改革開放,拓寬高質量發展空間。加快推進“六權”改革,全方位提升優化有利于民營經濟創業創新創造的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轉型升級,著力提升企業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積極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等創新主體。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交流合作,借助中阿博覽會、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等平臺,鼓勵企業主動參與“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全市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0%以上。
以更嚴要求保護生態環境,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統籌推進“五水共治”,將黃河吳忠段打造成“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水經濟”五位一體的水生態綠色廊道。加強羅山、牛首山、哈巴湖、青銅峽庫區濕地等生態保護區生態修復,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黃河吳忠段斷面水質保持在II類,環境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面完成能耗“雙控”目標,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以更實舉措增進民生福祉,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深入實施“六大提升行動”,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全力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全面拓展城鄉居民增收渠道,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9%左右。有效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城市擠、農村空”問題,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強化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不斷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
以更高標準深化基層治理,守牢高質量發展底線。持續推進鄉村、社區、校園等各領域基層治理,打造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加快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確保95%以上的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統籌發展和安全,有效防控各類風險,努力營造安全穩定發展環境。
王學軍說,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全國兩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不動搖,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塑造發展新優勢,努力在新一輪高質量發展中實現新突破、開創新局面。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