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經濟顛覆了傳統企業的商業世界,給企業的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帶來了深刻變革。互聯網以實體經濟為基礎,制造業企業要主動擁抱互聯網,運用互聯網思維開展跨界與融合,用創新推動轉型升級,探索推廣各行各業的“+”模式。數字經濟時代,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產業互聯網是下一個風口。作為實體經濟的兩個翅膀,技術創新和資本市場相輔相成,能夠推動有質量的科技行業獨角獸的崛起和高速成長。
互聯網顛覆了傳統企業的商業世界
互聯網最大的貢獻到底是什么?其實,“互聯網”一詞本身就是個很好的解釋。互聯網天然具備開放、聯通、共享、透明等特征,它最大的意義就是通過先進技術讓人類走出封閉的自我空間,進入一個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世界。從互聯網的發展來看,開始是通過計算機實現信息和資源互聯,如發電子郵件、在網上看新聞和搜索信息;后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人人互聯成為可能,如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騰訊的社交平臺,它們把來自天南海北、毫不相識的人聯系到了一起;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發展,以智能化為核心的萬物互聯時代已經到來。對制造業來說,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完全顛覆了傳統制造業的商業世界,伴隨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涌現,企業的生產、管理和營銷等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概括起來,主要變化有三點。
一是個性化。過去,工廠的生產模式是B2C,企業生產產品后,客戶選擇并使用。比如到商場買鞋,試好以后直接買一雙,讓客戶適應企業的標準化生產,這是企業主導的生產思維。現在由于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普及,可以做到C2B,給每個人量身定做,滿足每個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這就是今天的生產思維。
互聯網對企業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觀念和模式。例如,過去總講B2C,思考的是怎樣讓客戶買我們的產品;現在講的是C2B、O2O等,更尊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當年,沃爾瑪就用這種思路改變了許多供應商的經營模式和結構流程,淘寶網也引發了中國制造業企業的變革,讓企業更加市場化和個性化。
二是智能化。現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讓智能制造成為主攻方向,中國的很多工廠都出現了“機器換人”的現象。這是怎么做到的呢?通過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就可以做到這一點。我國企業在智能化方面做得非常好,用智能化轉型來解決產業因勞動力成本提高而必須遷移的問題。如今美國、日本等一些國家很后悔,它們將很多制造業企業都逐步遷出去了,現在想遷回去卻沒有相關配套設施了。
2020年年初,我參觀了深圳工業富聯的“熄燈工廠”,過去富士康是一個靠人海戰術做代工的“血汗工廠”,這種模式歷經了從日本到我國臺灣,從我國臺灣到東莞和昆山,再從東莞、昆山到鄭州和成都,現在計劃發展到印度和越南。為什么呢?因為人工成本從600元/月漲到了6000元/月,企業負擔不了,這個時候智能化來了。工業富聯目前已經有8條生產線是“熄燈”模式,這樣的工廠過去一個車間用368個人,現在只用38個人。工廠內關著燈,有幾個巡回員打著手電在里邊巡回,達沃斯給它命名為“燈塔工廠”。
江中制藥的智能化也做得非常好,它的液體制劑生產線從熬藥到制成最終產品的全過程2012年起就實現了自動化操作,年生產規模可達1億瓶,是全球首條無人化操作中藥液體生產線。在中藥液體生產車間里,沒有預想中濃郁的中草藥熬制味道,也沒有制劑匠人們忙碌的身影。傳統“智能化”生產都有中央控制室,有很多計算機操作人員;現在連中央控制室都沒有了,一切都靠智能化,這就是變化。2016年中央領導在視察江中制藥時,評價說:“這個車間,給我留下了一個很深刻的印象。”
當然,智能化也不是百利而無一害。2020年10月我在云南白藥調研時,一位干部問我:“如果企業都實現智能化、無人化了,那么工人做什么?”我說,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也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用科學無法回答,只能用哲學來回答。因為人類歷史上多次工業和技術革命都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當時都覺得無解,但后來人類社會都變得更加美好。所以,從哲學層面來講,不用懼怕智能化,企業該智能化就智能化,產品被機器生產出來供人類使用就可以了,也就是實現了物質極大豐富,從按勞分配到按需分配。現在勞動是為了有收入買東西,遵循的是按勞分配的思路,隨著智能化帶來的物質極大豐富,這種方式將會改變,未來人類可能沒必要非要勞動。
三是從制造業到制造服務業。這就是從只做制造向服務的產業鏈延伸、向市場延伸。比如,中國建材過去只賣水泥,現在用水泥做裝配式建筑,越來越向用戶傾斜。
互聯網脫離了實業必定會成為泡沫
在發展互聯網經濟的過程中,我有兩點深刻體會:一是互聯網要與實體經濟結合。互聯網確實能改變商業形態、生活方式,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但互聯網只是手段,它本身不制造東西,取代不了衣服、食物、房子和汽車等,只是讓我們的衣食住行更加方便。互聯網以實體經濟為基礎,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根。如果大家一窩蜂地只做互聯網,勢必會形成2000年那樣的全球互聯網泡沫。二是實體經濟要主動“+互聯網”,否則再大的企業都會被時代淘汰。
在中央電視臺2012年和2013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儀式上,有兩次激辯格外引人關注。一次是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和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以1億元打賭“10年內電商能否取代零售商”;另一次是格力董事長董明珠與小米創始人雷軍,以10億元打賭“5年內小米營業額能否超過格力”。歸根結底,兩次辯論都是關于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經濟孰優孰劣以及誰輸誰贏的問題。
制造業要主動擁抱互聯網,用創新推動轉型升級,除此之外別無他途。我有個比喻,經濟好像一架飛機,機身是實體經濟,技術創新和資本市場是兩個翅膀,互聯網應是高高豎起的尾翼,這些都應完美地結合起來。
中國建材所處的基礎原材料行業是典型的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基礎原材料行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礎建材行業有兩大應遵循的基本規律。
規模效益: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
市場掌控力:沒有市場掌控力就沒有話語權和競爭力,也賺不到錢。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供需關系的急劇變化,傳統商業模式正在受到挑戰,在堅守實體經濟的同時,中國建材也積極探索商業模式創新,發展互聯網等新經濟。
作為較早“觸網”的一家企業,中國建材20多年前就在工廠中引入了計算機、ERP,后來成立北新數碼公司做起電子商務,現在又在做大數據、智能化、云計算,可以說一路走來與互聯網一同成長。中國建材易單網是中國最大的建材電子商務出口平臺,也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家全流程自營的B2B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平臺。易單網采取“跨境電商+海外倉”的外貿新模式,通過整合銀行、中信保、商檢等外貿上下游資源,結合海外倉和海外營銷網絡,可以提供金融、通關、退稅、外匯、銷售、物流、售后服務、全球營銷推廣、出口代理等一站式外貿服務,使整個外貿流程變得更加簡單、透明、高效。貿易的本質是搭建平臺服務,而不是壟斷信息,一旦信息對稱了,傳統的貿易公司就失去了生命力。互聯網在電子商務方面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去中介化,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高成本,在公共平臺上賺取服務效益。
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
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從國際上來看,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正席卷全球,在新工業革命的變局中,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圍繞核心標準、技術、平臺等紛紛加快布局。美國2012年發布了先進制造國家戰略計劃,把工業互聯網作為先進制造的重要基礎,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匯聚了全球200多家企業。德國2013年提出工業4.0概念,后來把工業4.0上升為國家戰略,并啟動了跨學科、跨領域的“工業4.0共同平臺”。日本推出再興戰略,將工業4.0作為創新轉型的契機,通過發展“互聯工業”構建基于機器人、物聯網和工業價值鏈的頂層體系。雖然各國叫法不同,內容也有所區別,但目標都是希望抓住新工業革命的先機提振經濟,提高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從國內來看,大家現在都在談論互聯網發展的“下半場”。這是因為在互聯網進入中國的20多年里,受益于人口紅利、通信事業發展、商業模式創新等多重因素,互聯網技術在我國消費領域大展拳腳,處于全球領先水平,但在產業領域的發展則相對欠缺,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因此,當前任務就是在鞏固“上半場”優勢的基礎上,把“下半場”的重心轉向工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服務的主體是人,工業互聯網服務的主體是企業,其中又以制造業為主戰場。我國是制造大國、互聯網大國,制造業與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的融合前景廣闊、潛力巨大,這也是我國構建制造業競爭新優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迫切要求。我國早在2013年就提出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的行動計劃,2015年推出《中國制造2025》,其后又就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等出臺一系列文件及配套政策,布局速度非常快。
對中國企業來說,以前“兩化”融合、智能制造說得比較多,現在明確的重點就是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雖是個新概念,但我們在實踐中一直在探索,通俗地說,就是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把工業系統中能聯結的要素全聯結起來,如工人、設備、生產線、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等,從而形成覆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商業生態。這種全新生態的工業模式,被看成是新工業革命的基石。智能制造的實現實際上依靠的是技術和網絡,技術是根本,網絡是關鍵,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都要通過這個載體推動工業生產的資源優化、協同制造和服務延伸。中國建材能知道在全世界安裝的水泥線的生產狀況,了解每家公司的情況。水泥以前都是線下銷售,以后中國建材可以通過線上采購支付,實時掌握動態并提供售后服務。
當然,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需要基礎建設和長期深耕。以智能工廠為例,一個工廠只有從基礎建設階段開始數字化設計,才能嵌入信息管理手段;只有經過大數據分析并結合商務智能進行生產控制、決策,才能真正實現智能化。針對工業互聯網,中國建材近年來從兩個方面加大了攻關力度:
一是建立大數據云平臺,“站在云端看世界”,用平臺思維創造自己的云生態、云秩序,這是創新驅動的新引擎。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都在大力推進云平臺建設,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工業互聯網發力,公有云、私有云等做得風生水起。中國建材也在加緊研究,現在雖然有ERP系統,但信息仍是碎片化的狀態,下一步將要整合資源,加快建設云平臺,提升云平臺計算能力,持續推進業務數據共享,同時也會借助專業機構的力量做整體規劃。
二是提升技術裝備智能化水平,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在水泥智能工廠的基礎上,加大其他領域技術裝備改造提升的力度,重點推進玻纖、碳纖維、高壓電瓷、新能源玻璃等國家智能制造項目建設,提升整體智能制造水平。
總之,在互聯網發展的“下半場”,制造業要當好主角,任何企業都不能采取“鴕鳥戰術”,而要順應趨勢,以變應變,緊抓工業互聯網的時代機遇,主動“+互聯網”,把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升創新發展能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