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位于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的中壤塘村——這個被藏民稱為“財神故鄉”的川西北高原鄉村,百余名知名學者、藝術家和企業家,共同參加了“絨于金山、成于同體——2024壤巴拉牦牛絨文化節”的開幕式,見證新質生產力推動高原農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新探索。
壤巴拉牦牛絨文化節由壤塘縣人民政府指導,由壤巴拉非遺傳習協會、引領時尚產業聯盟共同發起,旨在通過文化節的方式,將壤塘的非遺和生態資源與文化、學術界和企業界進行有機鏈接,為牦牛絨國際品牌塑造、自然生態與產業生態協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充分的引領和支撐。
開幕式上舉辦了新質生產力農牧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情系壤巴拉——草原牦牛絨時裝發布、文藝展演和壤巴拉牦牛絨文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開業儀式。
來自清華大學、中央黨校、中國美術學院、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的漢藏兩地學者,與來自中國國際貿易學會、首農食品集團、北京首旅旅行、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等機構的專家參加了論壇,從生態、文化、科技、時尚等幾個方面,總結了壤塘非遺傳承事業的發展歷程,探討了壤塘特有的文化、生態資源,如何通過科技與時尚產業賦能助力高原牧區鄉村振興。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教授認為“壤巴拉牦牛絨項目規劃很系統,定位于發展生態產業和國際標準,通過設計、時尚、傳播等產業要素加入,實現產業鏈的閉環,會是一個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多贏的項目,它展現的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壤塘實踐。”
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沈衛榮教授提到“壤塘地區能夠把這些藏族文化傳承產品不斷地精致化、不斷地高端化,精神產品能夠推向全世界的話,壤塘模式以后一定會變成民族地區發展的一個典范,完全是一個文化和經濟雙贏的局面。”
中央黨校民族宗教理論室原主任靳薇教授談到“我自己關注到壤塘模式有將近十年時間,這個個案,它的價值、它的意義從各方面來看都是非常的了不起。它是內生性的,也就是說它并不是從上級強壓下來的,或者是借助海量的、傾注下來的援助發展起來的。而是我們本土的民族精英、文化精英,利用自己傳統的文化寶藏,帶著我們壤塘的這些農牧民孩子,在縣委、縣政府、州委、州政府的領導支持下,一步一步做出了很多成就。到今天已經形成了有國際影響力的一個文化品牌。”
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文化書院導師錢文忠教授講到“與壤塘結緣,已有十余年時間,現在我們看到壤塘的文化事業更加扎實,孩子們已經成長起來,并且將文化事業向文化產業方向去推動。在藝術、文創、大健康、特色農牧產品等產業領域都有所建樹,昨日的放牛娃,開展了他們曾經無法想象的全新的事業。”
四川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中國藏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勵軒談到“壤塘的造血模式,是利用自身豐富文化資源來推動當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典型,有助于當地社會的自我賦權,值得其他涉藏州縣和民族地區借鑒。現在壤塘又在探索一條牦牛絨產業的新賽道,相信在大家的這個共同努力下,一定會對高原地區鄉村振興發展產生新的有益經驗。”
與會嘉賓共同見證了“壤巴拉牦牛絨文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開業,這是行業資源與壤巴拉非遺傳習所共同成立的運營機構,作為牦牛絨文化產業建設的第一步,致力于對壤塘生態和文化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并將企業所得利潤有限用于地方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和環境保護等公益事業。
容中爾甲、謝丹、馬常勝等十余位漢藏著名歌手與傳習所的學員們,為文化節獻上精彩的表演,用悠揚曼妙的歌聲和歡快熱情的舞蹈,表達了他們對高山草原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頌揚,也見證著高原牧區欣欣向榮、民族團結的發展氣象。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