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國紅十字會成立120周年,《生命刻度:新時代紅十字影像志》攝影展于5月11日-21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
本次展覽分為“人道與共”“所以看見”“新質博愛”三個主題展區,共展出攝影作品及實物200余件,設計了多個互動裝置,觀眾可以通過沉浸式互動,回望中國紅十字會在新時代的發展歷程,在光影與人道的共融之旅中,感受紅十字精神的力量與溫度,感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理事長貝曉超在展覽開幕式上介紹,今年是中國紅十字會成立120周年,也是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成立30周年。中國紅十字會賦予基金會人道資源動員的主渠道職責,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陸續開展了博愛衛生院站、賑濟家庭箱、天使之旅、紅氣球挑戰賽、應急救護一體機、58人道公益日、國際免費午餐等項目,涉及應急救援、應急救護、人道救助、鄉村振興、紅十字青少年、國際援助等領域。30年來,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累計公益收入超過123.20億元,累計公益支出113.20億元,人道救助和人道服務覆蓋超過5000萬人次。
而立之年,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下稱“中國紅基會”)“從心出發”,勇毅前行邁向下一個春天。
——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紅十字是一種精神,更是一面旗幟,跨越國界、種族、信仰,引領著世界范圍內的人道主義運動。”“人道主義是能夠凝聚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識”。
成立于1994年的中國紅基會,是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發起并主管、經民政部登記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我們的宗旨是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致力于改善人的生存與發展境況,保護人的生命與健康,促進世界和平與社會進步。”中國紅基會理事長貝曉超說。
回首過往,中國紅基會充分發揮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所屬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作用,從拓展人道救助規模,到增強人道資源動員,再到提升治理能力,基金會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
2008年、2013年、2018年、2023年,連續四次在全國性社會組織評估中獲評“5A級基金會”;2010年、2015年、2021年,連續三次榮獲民政部授予的“全國先進社會組織”稱號……中國紅基會得到廣泛贊譽和認可。另據統計,中國紅基會人道救助和人道服務覆蓋群體已超過5000萬人次,先后7次榮獲中華慈善獎,共有8個公益項目獲獎。
近年來,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黨組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紅基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恪守“守護生命與健康,紅十字救在身邊”的使命。
一份份“成績單”令人矚目。中國紅基會2023年工作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基金會累計公益收入123.20億元(人民幣,下同),累計公益支出113.20億元。
一組組數據和案例,更成為中國紅基會弘揚紅十字精神的鮮活注腳。
持續深耕人道救助及人道服務領域。累計救助白血病、先心病患兒超過9.7萬人。開展“罕見病關愛行動”“地貧救助行動”“互聯網救助行動”,救助罕見病、再障、唇腭裂等大病及重癥患者3.2萬余人。設立“生命接力基金”,支持人體器官捐獻事業。立項援建博愛衛生站、健康e站3200余所,立項援建博愛校醫室、未來教室、英雄能量站等共621所,培訓鄉村醫生、兒科醫生、基層醫生和醫務社工等超過123萬人次。
積極參與國內外重大災害救援。向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和抗疫一線派出人道救援救助工作組,累計發放賑濟家庭箱276431只,為超過110萬名受災群眾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創新發起“社會救援力量保障提升計劃”,其中,社會應急力量數字救援平臺已有全國各地的656支社會救援隊加入,530支社會救援隊獲得資金資助,“社會應急力量骨干培訓計劃”為來自27個省份的500余名骨干成員開展多領域的救援能力培訓。
全面開展“紅十字救在身邊”系列項目。在全國累計援建景區紅十字救護站276個,實現了在具備條件和需求的5A級景區紅十字救護站全覆蓋,保障景區游客應急救護服務需求。在公共場所配置AED、“應急救護一體機”共計3800余臺(套),幫助鄭州市、廈門市實現地鐵應急救護設備全覆蓋。開展公眾應急救護培訓2萬人次。以應急救護為主題的運動公益賽事“紅氣球挑戰賽”在北京、西安等11個省(市)成功舉辦13場,6300余人參賽。“紅十字應急救護伙伴網絡”初步形成,營造了“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良好氛圍。
積極助力國家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開展“紅十字眾籌扶貧大賽”,成功推出“公益廚房”項目,動員2200萬人次參與助銷農產品。在全國21個省(區、市)立項援建博愛家園423個,開展湖北英山縣、貴州織金縣等定點幫扶工作,累計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援助新疆、西藏開展大病救助和教育類項目。積極推進“魔豆媽媽”項目,累計幫助2.6萬名困難女性就業。
——與時代同頻共振
走過30年的中國紅基會,“三十而勵”,與時代同頻共振。
身處數字時代,數字化轉型是公益慈善組織的必選項。在中國紅基會發布的2023年“成績單”上,“全年互聯網籌款1.2億元,占捐贈資金總額的24%”“打造‘數字紅基會’,上線‘社會應急力量數字救援平臺’”等創新表述頗受關注。
中國紅基會于2022年起連續兩年實施“5·8人道公益日”活動,協同全國紅十字系統通過互聯網共動員1300余萬人次參與,籌款超過3.3億元,提升了紅十字系統的互聯網籌款能力,鏈接和凝聚了更多人道資源和社會力量參與支持紅十字事業。
“我們在逐步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不斷拓展、創新人道資源動員方式,推進人人可參與的‘指尖公益’”。貝曉超說,中國紅基會在多年互聯網和數字化實踐探索中,經歷了“辦公自動化、項目信息化、運營數字化”三個階段,總結出“頂層設計、科學規劃、持續投入、全員參與”的“數字紅基會”建設方針。
為進一步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深化紅十字人道外交和國際交流,積極響應紅十字與“一帶一路”同行倡議,中國紅基會發起設立“絲路博愛基金”,重點資助開展的中巴急救走廊已在瓜達爾港建設首個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已為當地企業及公眾開展應急救護及公共衛生服務5880人次。資助開展阿富汗、蒙古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等人道救助項目,累計救助600多名大病兒童和白內障患者。開展孟加拉、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醫療衛生設施及設備援助工作,向敘利亞、伊拉克等武裝沖突地區援助醫療急救單元,攜手聯合國難民署發起“阿富汗危機響應行動”,援建海外博愛家園,“國際免費午餐項目”使非洲6個國家7000余名學生受益。發起“博愛單車”等全球志愿行動,進一步擴大人道服務覆蓋范圍。截至目前,中國紅基會人道足跡遍及亞洲、非洲等27個國家及地區。
中國紅基會深入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積極參與國際人道救援,向57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抗疫人道援助。先后開展尼泊爾地震、敘利亞地震等人道救援工作,對87支援助土耳其的社會救援隊提供經費資助。在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支持下,中國紅十字會、蘇州大學、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聯合創辦紅十字國際學院。2019年8月31日,紅十字國際學院在蘇州大學掛牌成立,成為全球第一所專門致力于人道主義工作人才培養、紅十字運動研究、紅十字文化傳播以及國際人道交流合作的教學科研機構。
由中國紅基會發起的“紅氣球挑戰賽”也在走向國際化。去年,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年通過參賽,提升了應急救護的意識與技能。來自日本、韓國的留學生紛紛表示,不僅通過參賽學到許多應急救護知識,更感受到中國民眾的友愛和全民健身的熱情。
——內部治理加速發展 護航行穩致遠
在總會黨組的堅強領導下, 中國紅基會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十字事業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高效運轉、公開透明”總體要求,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出戰斗力、凝聚力、公信力,不斷強化遵紀守法意識,完善內部合規建設,健全財務內控管理、充分發揮監事會監督作用、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合規體系。
同時,中國紅基會持續推進品牌體系化和標準化建設,初步形成以6個重點品牌項目、17個品牌項目為核心的品牌矩陣。頒布VIS視覺形象識別系統,奠定品牌建設的基石。做好輿情監測和風險防控工作,有力維護紅十字品牌形象。充分發揮自媒體作用,建起“兩微一抖一視頻多端”全媒體綜合傳播平臺,“愛微笑”等主題宣傳產生良好社會反響,基金會透明度在媒體榜單中保持領先。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紅基會在2021年成為首家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SGS全球社會組織對標審核雙重認證的全國性基金會。SGS社會組織對標審核報告更顯示,中國紅基會的整體管理規范、社會公信力及透明度很高,項目設計及執行計劃完善、實施到位。
“SGS社會組織對標審核認證從科學管理的角度,對中國紅基會的管理水平進行了全面、權威的評估,同時也為機構治理提供參考標準和依據。”貝曉超說。
中國紅基會先后獲得“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中央和國家機關“四強黨支部”“創建模范機關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五四紅旗團支部”及中央文明委“首都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上前線下基層”支部工作法入選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支部工作案例匯編。
——構建新引擎,推動紅十字人道事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將是中國特色紅十字事業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孫碩鵬指出,2024年,不僅是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三十而立之年,對于整個中國紅十字運動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一年。3月10日,迎來了中國紅十字會120周年生日,9月還將召開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他強調,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中國紅基會要深刻領會新質生產力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自覺用以指導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增強政治責任感、使命感,提升人道服務效能,深刻把握紅十字事業高質量發展要素支撐,著力為新質生產力、戰斗力蓄勢賦能,努力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貢獻紅十字力量。
當前,中國紅基會正在圍繞“四個高質量”發展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即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加強高質量人道資源動員,抓好高質量人道公益產出,建設高質量干部隊伍,全力推進人道公益事業高質量發展。
以打造“最具行動力、最具創新力、最具影響力的基金會”為目標,按照樞紐型組織、平臺型基金會定位,充分發揮人道領域聯系群眾橋梁紐帶作用……根據部署,中國紅基會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進一步加強政治引領、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籌資結構、提升服務質量、加強品牌建設、激發組織活力、釋放人才潛能、強化風險防控。
“我們將在總會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十字事業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人道公益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貝曉超說。
文中數據截至2023年12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