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明確金融強國關鍵核心要素,提出“六個強大”;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提出“六大體系”;重申“八個堅持”,更是首次提出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命題,并為此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指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總書記此次首提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體現了總書記治國理念中浸潤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智慧,更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運用中華文化智慧開創治國理政新境界的自覺自信。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世界各國在金融領域的競爭,不只包括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設施等“硬實力”,更有理念、價值觀、行為規范等“軟實力”。是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動我國從金融大國走向金融強國的必然要求。
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深深體會到,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金融系統注入傳承傳統、積極向上的文化基因,也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指明了提升金融軟實力、建設金融強國的前進方向。金融工作既要強化“長牙帶刺”、有棱有角的金融監管,也要厚植春風化雨的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家強。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而金融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要促進金融持續健康發展,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加強金融文化建設則至關重要。金融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關于金融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優秀的金融文化與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正直、誠信、仁義的價值觀和“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回望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誠實守信、義利相兼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活動中積累的道德觀、經營觀的重要體現。“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等理念與現代金融治理高度契合。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本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是中小學課堂的主要內容,所以,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我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大有可為。
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之道。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小信誠則大信立”“言不信者,行不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傳統文化中有取之不竭的誠信教育資源,在中小學課堂上,誠信教育從娃娃抓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正確對待和處理“義”與“利”的關系,重視道義與責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來倡導“重義輕利”“禮以行義,義以生利”,主張教導人們“義在利先”,教化人不要變成利欲熏心、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的人,宋代大儒程頤提出“圣人以義為利,義安處便是利”。這些理念有助于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引導金融企業以實體經濟為基,以社會福祉為重,削弱引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中小學教育應該以課堂為陣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義利觀。
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志存高遠,便不會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為了實現理想,便會持之以恒努力奮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素來倡導“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更強調“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敗于縱”“慎易于避難,敬細以遠大”……我們在中小學課堂上,要以全員德育的教育模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想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培養出眼中有光,腳踏實地,行事穩健審慎的有用之才。
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 “正”者,大道也。“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尊重和堅守傳統,正道而行,弘揚正氣;“新”者,改變也。“創新”就是要隨勢而變,以新的理念、思路、辦法、手段解決好各種矛盾和問題。“不日新者必日退”,在中小學課堂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注重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注重啟發討論,不急于認同、注重聯想與想象、注重自主學習……讓傳統厚植于心,創新躬身于行,給學生打好一個守正創新的底子。
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中國傳統文化向來注重法制與守法的教育。“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一直以來,課堂教學都是法治教育的主陣地,校園文化就是法治教育的隱形課程。滲透在中小學生思想和行為方式中的法治意識、法治原則、法治精神、法治行為及其價值追求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更是一種體現依法治校理念和規范學生言行的精神文化體系。
中小學強化誠信、義利、審慎、創新、守法教育,為培育中國特色金融誠信文化、清廉文化、服務文化、效率文化、發展文化打好堅實的底子,以磅礴的文化力量助力金融業行穩致遠,我們中小學教育責無旁貸,大有可為。
“我們要堅定自信,在實踐中繼續探索完善,使這條路越走越寬廣。”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賡續傳承中發揚光大,使之成為我們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
上海市民辦桃李園實驗學校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