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福建省仙游縣委、縣政府與相關高校簽約搭建平臺,該縣11個鄉鎮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大、閩江學院、華僑大學、莆田學院等10所高校結對共建,柔性引進高校人才智力科技資源,對接各鄉村資源稟賦和特色需求,以“外腦”支持激發內生動力,激活鄉村振興“一盤棋”。一年來,各高校師生赴仙游開展實踐調研已累計達125批1916人次。目前,“校鎮共建”已擴大到全縣18個鄉鎮,實現全覆蓋。
天馬村夜景。
高校人才智力科技資源下鄉“點石成金”
記者實地采訪的第一站,是莆田市新晉網紅打卡村--仙游縣游洋鎮天馬村,它距福州、莆田、三明3個設區市中心均為1小時車程。這里地處閩中山區,群山環抱,滿目蒼翠,空氣清新;村邊有石門峽谷,潺潺溪水清澈環流,村里古厝整齊排列,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凈整潔,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村落田園風光。鎮黨委書記楊國石介紹說,過去天馬村面臨古厝損毀衰敗,人員外流,望眼欲穿盡是綠、綠水青山難變現的窘境。去年7月,依托仙游縣“校鎮共建”平臺,與福州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朱力教授團隊合作,打造古村落活化利用實踐基地,完成了天馬村形象、景觀設計方案,規劃建設了村主干街美麗庭院和古民居水系環繞微景觀,榮獲2023年度省級“五個美麗”建設典型。天馬村先后獲評中國傳統村落、省級美麗休閑鄉村等,抖音瀏覽量達1823萬,節假日日均接待游客達六千人次,去年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村里還辦起了農家樂、民宿、中藥材標本館、藥膳展示館等,陳家大厝、何家大厝等古民居煥發新生。
仙游縣鄉村振興研究院是“校鎮共建”機制的一個重要平臺和抓手。它導入福建農林大學林文雄教授、吳林坤副教授等科研團隊,圍繞水稻品種篩選、再生稻種植、節水灌溉等開展創新探索,為仙游北部山區打造新的“再生稻+冬季作物”種植模式。2023年在游洋村開展的再生稻優良品種試驗,第一季干谷平均畝產為724公斤,相較仙游縣傳統干谷畝產500公斤左右,增產40%以上。在石蒼鄉五湖生態農場開展的山地梯田節水抗旱再生稻新品種試驗,一種兩收畝產達825公斤,為山區水稻種植趟出新路。
在鐘山鎮廊橋村,記者看到成片種植的優質再生稻,畢業于福建農林大學的蔣呂洲介紹說,它們一種兩收,畝產量超800公斤,目前一個一種4年8收的新品種也正在試驗。在南興村,記者遇到廈門大學化學博士、輝瑞公司退休專家朱愛明,她主要研究“環保酵素在水稻種植中的應用”,以廢棄水果、蔬菜為原料經發酵生產環保酵素,用以替代農藥和部分化肥,實現化腐朽為神奇的循環農業生態夢。她說:“使用環保酵素減少農藥、化肥使用,保護土壤和水源,讓仙游山清水秀永駐。”鐘山鎮黨委書記黃龍鋒說,該鎮地處莆田母親河木蘭溪上游,是二級水源保護地,也是擁有2.7萬畝農田的農業大鎮,通過“校鎮共建”引入高校專家團隊,發展生態農業、立體養殖、庭院經濟以及電商產業等,有效減少污染、保護水源。
度尾鎮是著名的文旦柚之鄉,但也面臨土壤酸化、面源污染和果品木質化、裂果等問題,近年來引入福建農林大學廖紅等專家團隊,成功開發三種改土文旦柚專用有機肥,緩解土壤酸化,有效解決文旦柚木質化及土壤板結問題,減肥減藥又降本。2023年全鎮文旦柚產值增長60%,裂果率控制在20%以內,柚農人均增收7500元。
林文雄教授在指導再生稻生產。
?“校鎮共建”探索出“1+2+N”機制
仙游縣為何要搭建“校鎮共建”平臺?縣委書記吳文恩說,仙游縣是120萬人口的農業大縣、莆田糧倉,七山一水兩分田,各種資源十分豐富,農業科技等在這里作為空間很大,但鄉村缺人才、技術。高校是座“金礦”,看你怎么挖掘、挖什么。仙游籍、莆田籍教授專家為數眾多,可資利用,所以就想到與高校簽約,建立“校鎮共建、結對合作”機制,引進高校資源為我所用,同時為高校師生提供實習實踐與創新創業基地和場景。仙游縣與各高校共建簽約期為5年。
目前,仙游各地已精準對接福建農林大學農林和茶葉專業、福州大學新能源和規劃設計專業、華僑大學電商專業、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閩江學院藝術設計學專業、莆田學院教育醫療專業等優勢資源,助力產業發展、村莊規劃、文旅提升、人才培訓等,取得一定成效。
生態養雞。
吳文恩把“校鎮共建”概括為“1+2+N”。“1”就是建設一個基地。參加共建的每個鄉鎮利用閑置學校、舊村部等閑置資產,將其改造提升為各高校實習實創及為鎮村干部、新型農民提供培訓的基地,同時也是集吃、住、辦公等于一體的人才公寓,為引入高校師生團隊提供物質保障。目前總共改造建設11個基地,總投資2145萬元。
“2”就是主抓2項規劃,即編制能落地的村莊規劃和接地氣的產業規劃。一年來,許多高校師生駐扎在基地,深入鄉村農戶,用腳丈量大地,開展村莊、田野調查,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目前已完成村莊、產業規劃105個。
“N”就是利用高校資源開展多維創新,結合各鄉鎮實際情況和資源稟賦,幫助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
吳文恩表示,通過共建要培育“五名”即名支書、名村莊、名企業、名產品、名村CEO,力爭實現“三增”即鄉村常住人口增長、村民增收、村財增長。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