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山東肥城市新城街道王坊村油桃種植基地,鄉土專家宋新衛正給年輕技術人員講解果樹整形修剪、拉枝、管護等方面的注意事項。
“經過摸索,我發現這樣剪枝果的產量比較高、果的品質也比較好,果農的收入也就高了。”宋新衛一句話,道出剪枝技術對于果農收益的意義。
作為一名鄉土專家,宋新衛從事林果業三十年,通過堅持不懈地學習、摸索和實踐,他成功將王坊村的“小油桃”做成了“大產業”,做到了當年栽植,次年5月份豐收,成為群眾致富最快、增收脫困的林果支柱產業、鄉村振興示范項目。
在肥城,活躍著一大批像宋新衛一樣,擁有豐富經驗和技術的林業鄉土專家。
“通過個人報名、基層推薦的方式,我們遴選建立起一個73人的林業鄉土專家庫。”肥城市林業保護發展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張陰明說。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據了解,肥城市結合各鎮街林業發展特色,聚焦林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林)場、生產經營大戶、林業科技推廣工作者,選拔一批長期服務林業生產經營一線,在促進林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技術骨干,建立起肥城市林業鄉土專家庫。
“我們根據73名鄉土專家的基本情況、技術特長、突出事跡等進行登記造冊,實行分類建檔、動態管理。”據張陰明介紹。
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肥城市邀請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專家,對鄉土專家開展林果花卉培育、生態保護修復、林草災害防控等系統培訓。同時,組織鄉土人才到龍頭企業、生產基地等,進行參觀學習和實踐鍛煉,進一步提升鄉土專家的專業水平。
鄉土專家要深入到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地為果農講解果樹管理技術,把大家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送到果農手里。
“鄉土專家武向東常年為我們提供技術指導與服務,如今,這里形成了較具規模的葡萄設施栽培基地。”安駕莊鎮北張侯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安興偉說。
在北張侯村,矗立成排的“陽光玫瑰”種植大棚,已然成為村集體、群眾、種植戶多方致富的“搖錢樹”。
據了解,鄉土專家武向東在北張侯村前期建成2公頃陽光玫瑰葡萄設施大棚的基礎上,又帶動肥城市王莊鎮南尚西村、安駕莊鎮安莊村、邊院鎮大王村等5個村30余戶發展設施大棚38.7公頃。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今,肥城市73名鄉土專家充分發揮自身專業技術特長,積極帶動周邊林果農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真正實現了一個基地帶動多點開花、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一個產業致富一方人民。(經濟日報記者?王金虎)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