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院里培育致富產業
同樂苗族鄉歸東村房前屋后建起了葡萄園。 龔普康攝
林溪鎮程陽八寨景區的侗族群眾為游客表演傳統紡紗節目。龔普康攝
初冬時節,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景區村民吳奕萱家中,爐火通紅,豐盛的菜肴熱氣騰騰。客人們圍爐打油茶,聆聽侗族敬酒歌,其樂融融。“原本不起眼的小木樓變成景區的網紅打卡點,月收入5000余元。”談起利用自家庭院創業的經歷,吳奕萱喜不自禁。
近年來,三江侗族自治縣突出侗韻侗味,提倡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因地制宜延伸庭院經濟產業鏈,帶動村民居家就業創業增收,全力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2014年貴廣高鐵開通后,游客日益增多,我開始著手將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游客多時,就組織村中婦女在鼓樓坪擺百家宴,并表演侗族大歌、蘆笙踩堂、侗族紡紗、篝火晚會等互動節目。目前公司已有廚娘69人,今年以來人均收入4萬余元。”在程陽八寨景區,巖寨奶更餐飲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愛仙告訴記者。
程陽八寨景區是三江旅游的打卡勝地。當地群眾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積極盤活房前屋后及院落的閑置空間,將小庭院改造成微茶園、微田園、微花園,同時結合農耕文化,在景區打造“金秋稻田”“四季花海”等休閑農業觀光帶,促進農事體驗、研學活動、休閑觀光等多業態融合發展。
景區附近村民還利用閑置小庭院打造服裝店、銀飾店、特產店等,以雄奇樓橋和詩畫田園為場景,抖音、小紅書和朋友圈等新媒體為平臺,民族服裝、侗族銀飾為裝扮,吸引游客拍攝民族藝術照、打卡網紅景點和帶貨鄉村土特產,營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消費空間。
通過“庭院+特色文旅”,程陽八寨景區附近村民吃上了旅游飯。而同樂苗族鄉歸東村則通過“庭院+特色種養”,使房前屋后成為“聚寶盆”。
走進歸東村村民龍秋于家的后院,只見杯口粗的葡萄藤爬滿水泥架子。葡萄架下,是一壟壟茶樹,茶樹下一群土雞正在自由覓食。“我家后院種了3畝歸東野生葡萄,豐產期畝產量達1000公斤,每年可增收3萬元左右,加上茶葉收入,比外出打工強多了,日子就像歸東葡萄一樣甜滋滋的。”龍秋于說。
歸東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龍秀昌說,近年來,歸東村利用葡萄“占天不占地”的生長特點,鼓勵群眾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村莊走道、鄰里空地、田園周邊種植野生葡萄,以“架上葡萄+架下茶葉+園內養雞”立體種養模式,引導農戶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目前,該村茶園面積1960畝,野生葡萄種植面積3160畝,其中套種葡萄1500多畝,年產量40萬公斤,年產值400萬元以上。
利用自家庭院實現就業創業的家庭,在百里侗鄉隨處可見。丹洲鎮丹洲村的“庭院+特色加工”是三江又一條庭院經濟發展的路子。
“我2009年開始居家制作臘味,生產臘肉、臘腸、臘鴨等產品,并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往柳州市、南寧市及廣東等地,每年收入約10萬元。”丹洲鎮丹洲村的外來媳婦曾艷麗說。
近年來,丹洲村依托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優勢,鼓勵引導村民利用自家庭院辦民宿、制臘味、包粽子、炸油堆,大力發展手工作坊、休閑旅游等產業,并利用粵桂協作資金建設江川臘味加工廠,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目前該村每年接待游客約15萬人次,臘味年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100萬元。 (經濟日報記者 童 政)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