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碧水保衛戰深入攻堅 淘汰多種新污染物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7月27日國新辦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后五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將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美麗省份、美麗城市、美麗鄉村,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域覆蓋。
據了解,下一步我國將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文件,健全推進落實機制和成效考核體系等,加快推動出臺《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在藍天、碧水保衛戰深入攻堅的同時,今年還將淘汰多種新污染物。
生態文明建設成就非凡
成都大運會場館旁的東安湖公園,水質已提高到Ⅱ類,甚至部分可達地表Ⅰ類水的標準。中國五冶集團東安湖項目總工程師吳瑋表示,東安湖目前已形成良好穩定的生態系統,能夠長期保持水質清澈,實現自我調節。2021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首次現身東安湖,由于桃花水母對水質的要求非常嚴格,生存水域必須無毒、無害、潔凈,這也側面反映了東安湖水極高的品質。
東安湖水質改善是我國水體質量提升的一個縮影。除此以外,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也全面好轉。全國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到陸域國土面積的18%,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比例超過了30%,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同時,我國還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
正是源于一系列的改變,2013年到2022年,我國在GDP翻了一番的情況下,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數減少了93%,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
進一步提升各方面治理強度
在鞏固提升水環境質量方面,黃潤秋表示,下一步將緊緊抓牢排污口排查整治這個“牛鼻子”,力爭在2025年底前完成長江全流域整治,完成黃河等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同時,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全面啟動沿黃省(區)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專項行動。加大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力度,2025年全部完成整治。
在大氣治理方面,黃潤秋指出,將嚴控增量,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加快能源低碳轉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大力發展綠色運輸體系,煤炭、礦石等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運輸優先采用鐵路和水路。
“藍天保衛戰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僅靠生態環境部門單打獨斗就能夠完成的,需要全社會通力合作,需要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特別是強化財政、稅收、價格等政策支持。”他說。
對于新污染物,黃潤秋介紹,所謂新污染物的“新”,是相對于大家所熟悉的二氧化硫、PM2.5等傳統污染物,具有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和生物毒性的化學物質。這類物質環境與健康風險比較隱蔽,即使只有低劑量進入環境,也可能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環境健康、環境安全帶來風險和隱患。
“目前我們已篩選出4000余種具有高危害、高環境檢出的化學物質,開展生產使用情況摸底調查,逐步掌握分布情況。”黃潤秋表示,新污染物來源廣泛,涉及行業眾多,產業鏈長,治理技術的研發難度大,需要多部門跨領域協同治理。
守牢安全底線 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甘肅祁連山從曾經的亂采亂挖、亂占亂建逐步恢復到林草繁茂、河清水暢,從大亂到大治;寧夏賀蘭山無序野蠻開采行為得到有效遏制,歷史“瘡疤”逐漸愈合;昆明長腰山,滇池一、二級保護區內違規建筑已全面拆除,大地重披綠裝……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同時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治理呈現問題點多面廣、矛盾新舊交織、壓力累積疊加的特點,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對此,7月25日,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深入學習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推動盡快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文件,健全推進落實機制和成效考核體系,確保統籌有力推進。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標準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解決好老百姓家門口的突出環境問題。
“要在補短板、強弱項上實現新突破,強化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黃潤秋表示,要堅持底線思維,建立常態化管控生態環境風險長效機制,強化環境風險預警防控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全面提升核安全監管效能,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