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數字技術“開源”發展。在《關于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中也提出,加快布局基礎軟件等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發。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桌面應用、現代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計算、人工智能等豐富的應用場景實踐,開源作為軟件行業創新引擎的地位不斷增強,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科技創新趨勢和渠道。在今年全國兩會結束當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科研和事業發展部部長胡冶向《中國企業報》記者講述了他提交的《關于構建開源創新體系、穩固數字經濟“底座”的建議》建議內容。
胡冶說,開源技術所具有的開放式持續創新特征和極具潛力的商業模式早已引起歐美國家重視,相關政府和組織機構紛紛將開源技術和開放創新作為建設信息社會的基石,注重從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發展政策、風險應對和人才培養等多方面推動開源生態的打造。近年來,在國內一些IT頭部企業的推動下,我國已躋身開源大國行列,但我國開源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開源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國際影響還比較小。
對此,胡冶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是加大政策引領,鼓勵國內有影響的企業圍繞重點開源項目成立非營利性(NPO)的開源軟件基金會,集中優勢資源,支持開源項目發起、完善、托管和應用推廣,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社區和專業化運營推廣體系;
二是定期組織國際學術研討、行業產業交流、開發者大會等活動,吸引國內外開發者進行開源項目托管,培育面向全球范圍的基礎軟件、云計算和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開源生態系統;
三是加強開源軟件的公共服務平臺、開源軟件測試、開源項目推進機構的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形成安全可靠的開源生態,穩固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座”。
記者在采訪胡冶中得知,他今年還提交了《關于加快完善數字經濟法律保障體系的建議》《關于推動我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建議》《關于推動我國標準“走出去”的建議》《關于開展全民終身學習教育的建議》《強化科技創新激發經濟活力》等9個建議。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