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會對接技術是發展航天技術、增強人類探索和開發太空資源能力的一項重大關鍵技術,與載人天地往返、出艙活動并稱載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術。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交會對接微波雷達,是交會對接過程中中遠距離關鍵測量設備,成功應用于載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二十五所集團級特級專家董勝波介紹道。
25所從1999年開始潛心研究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同年,正式啟動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原理樣機研制。微波雷達總師孫武帶領研究團隊,在“一片空白”中開始了技術攻堅。2007年,微波雷達工程樣機誕生。2009年,交會對接微波雷達被載人航天工程正式采用,25所成為科工集團公司首家以整機設備參與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的單位。2010年11月,微波雷達正樣產品交付,獲得“神舟八號”飛船交會對接敏感器“最晚進入、最早交付”贊譽。2011年11月3日,微波雷達首次亮相“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的交會對接,并圓滿完成任務,令中國空間交會對接雷達技術躋身世界一流,并擁有100%自主知識產權。
至今,25所微波雷達產品在載人航天領域屢戰屢勝,完美助力我國多次航天重大工程任務順利開展,成功完成“神舟八號”到“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天舟二號”“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與“天和”核心艙交會對接任務。
歷經任務實戰檢驗,微波雷達不斷優化升級,從一代產品突破7項關鍵技術實現超遠距離捕獲、二代產品增加測量通信一體化設計實現多端口匹配對接,到三代產品創新關鍵技術實現大角度范圍高精度測量,微波雷達不斷刷新減重、降耗、性能提升記錄,已形成通用化、平臺化發展,技術成熟度和產品穩定性完備可靠,滿足空間站建設高頻、快速對接的任務要求。微波雷達產品在交會對接領域持續輸出高精度,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上奮勇前行,是科技自立自強的成功典范,對于提升國家戰略科技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研制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產品的,是一支平均年齡僅32歲的年輕團隊,從最終的幾個人已發展壯大到現在的三十多人,研制產品覆蓋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測工程等空間有效載荷。不僅成功研制了我國首個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研制的首個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微波雷達、首個地外天體著陸測量相控陣敏感器強力支撐了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2020年12月17日,25所交會對接微波雷達作為月球軌道中遠距離探測的唯一手段,以“首先捕獲、穩定跟蹤、精確測量、可靠通信”的完美表現助力嫦娥五號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距離地球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軌道,測控環境更復雜,難度更大。微波雷達創新采用誤差補償算法,實現大角度范圍內的高精度測量。形象地說,以前能看到人臉,現在能清晰地看到五官,大幅提升月球軌道精準對接的勝算。產品持續輕量化對空間工程任務意義重大,每減少一克的重量,意味著能多搭載空間載荷開展應用研究。月球軌道微波雷達持續減重,進一步開展輕量化改進,減重重量相當于月壤采樣重量的2倍,對月壤采樣任務意義巨大。
2021年5月15日,25所自主研發的相控陣著陸測量雷達,再一次亮相太空,作為位置和速度測量的重要手段,助力“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以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研制團隊為基礎,25所再次開拓空間探測載荷的新領域。
相控陣敏感器是國內首次將相控陣體制雷達應用于地外天體著陸測量。火星和地球之間距離漫長,通信存在十幾分鐘的時延,航天器從高空以高速進入火星大氣,在短時間內讓速度降到零,在地球上無法控制,必須讓航天器自主完成,對測量敏感器提出的要求極為苛刻。任務分系統總師對相控陣敏感器給出了高度肯定,將其比作“保命手段”。火星探測工程總師張榮橋稱相控陣敏感器“立項時間晚、產品技術新”,肯定了25所為火星探測任務做出的努力和研制成果。
董勝波表示,經過多年發展,25所已經具備完善的空間產品研制管理與產品保證體系,擁有成熟的研制管理規范與研發技術流程及空間環境適應性設計、驗證方法,具備多頻多用途空間載荷產品研制能力。
二十二年研制歷程表明,25所在空間領域不斷實現“從0到1”的突破,是勇于挑戰、追求卓越、砥礪奮斗的必然結果。
我國空間站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以嫦娥五號任務和火星探測任務圓滿成功為新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在不遠的未來,“手可摘星辰”將不再是夢。在中國航天向星辰大海進發的征程上,25所將為推動中國航天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創新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