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新材料、醫學新發現,與時俱進的新政策在不斷重塑醫療健康產業格局,面對人民群眾不斷升級的醫療健康需求,唯有持續多元創新,才能推動醫療服務日益優質、均質,不斷提升人民健康福祉。
北京協和醫學院是中國現代醫學的發源地,是我國最高醫學研究機構,代表國家和民族探索生命健康的終極邊界;也是最高醫學教育機構,引領我國醫學教育的創新方向。2024年5月8日下午,北京協和醫學院“百年協和-醫學與健康產業學者項目”(以下簡稱“協和學者項目”)首期班、二期班師生代表應邀于第八屆VBEF趨勢峰會主論壇舉辦項目專場,圍繞“醫療服務創新發展”主題展開探討。
百年協和-醫學與健康產業學者共話“醫療服務創新”
▲本次專場圓桌討論由北京協和醫學院培訓中心主任曹璽強策劃并主持
對話嘉賓(按討論發言順序)
段政明
國家醫保局基金監管司原副司長
楊光
協和學者項目面試委員會委員
通用技術集團醫療健康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
王東輝
協和學者項目二期班學員
榮聯科技創始人
宋濤
協和學者項目首期班學員
米加健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
王鐵軍
協和學者項目二期班學員
光正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弢
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副總裁
圓桌討論實錄精選
曹璽強:在支付制度改革的“強監管”時代,作為無可替代的最大支付方,國家醫保局在平衡(集采)“物美價廉”與鼓勵中國醫藥企業創新和長足發展方面有哪些布局與思考?
段政明:我國于1998年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二十多年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有目共睹。正是由于國家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特別是全民醫保的實現,極大促進了我們國家醫療衛生事業和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
國家醫療保障制度是一項基本社會保障,旨在減輕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經濟負擔。“當家方知柴米貴”,在總量有限的前提下,醫保的基本邏輯是“戰略性購買”。這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第一,是要買得值;第二,是要買得起。其中,“買得值”又包含兩個方面:同等價格追求更高質量;同樣質量追求合理的價格。
關于鼓勵創新藥和創新器械,國家實際早已經付諸行動。醫保局成立以來,每年進行藥品目錄調整,新藥納入醫保目錄的周期大大縮短;5年來,通過談判納入醫保支付的藥品已達近700種。同時,在支付方式改革過程中,專門為新藥設置了“雙通道”,新藥不納入醫院的藥占比考核。帶量集中采購節省下來的費用,也大部分被用于創新藥和創新耗材。
前面不少企業提到希望醫保起更大作用。醫保首要“?;尽?。同時,我個人認為對創新藥和創新耗材的支持,需要“基本醫保+商業健康保險”兩條腿走路。在保障基金安全的情況下,可以探索商業健康保險經辦基本醫保。從現在的發展來看,惠民保已經把500個創新藥納入支付,甚至包括CAR-T這樣新型的靶向精準治療。一言以概之,醫保支持醫藥產業和醫用耗材、醫用設備產業的創新是一如既往的,而且會繼續下去。
曹璽強:通用醫療作為央企辦醫的引領者是國務院國資委點名的牽頭單位,近年來在醫療服務、健康管理、醫療創新、養老服務領域多有布局。通用是如何發揮優勢,開辟創新的新模式的?作為大體量醫療集團,與傳統醫療體系相比,通用醫療有哪些差異化布局?
楊光:通用技術集團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大型國有骨干企業。通用技術集團目前擁有5大醫療平臺,5.2萬張病床;其中,通用醫療現有醫療機構50家,病床1萬張。
有別于協和、北醫等大型公立醫院以診療為中心,通用醫療采取差異化發展,充分發揮大體量醫療平臺(年門診量600多萬,住院病人35萬)的數據與場景優勢,側重醫療與健康的結合,更好保障大型重點企業員工以及地區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福祉。比如:依托醫院的私域流量場景,做醫院的健康商城產品;通過遠程醫療解決地處偏遠的航空企業的醫療健康保障問題;做醫院院區內或科室內的醫養與康復結合……這是我們做的一些探索。
回顧通用醫療成立以來的發展,我們總結為:通過“一三二”的產業方向,積極踐行“品質醫療”的核心戰略,即:一,做好醫療基業;三,健康產業、養老產業、供應鏈業務作為三個增長極反哺醫療;二,互聯網醫療和科技創新作為兩個未來的發展方向。
曹璽強:作為從數字、互聯網賽道進入醫療健康領域的跨界入局佼佼者,如何看待AI、大數據等新技術在醫療服務中的應用和場景?
王東輝:作為數據中心、算力領域專家,涉足醫療領域始于當年為華大基因提供IT支持的經歷,我們看到醫療健康領域的巨大前景。
大模型時代拉開序幕,開發AI醫生已經勢在必行!長遠看,這一趨勢無論對醫療機構的運營與管理者,還是政策制定與監管機構都堪稱意義重大。
基于多模態大模型的AI醫生,其技術和數據基礎已經萬事俱備。名醫的豐富學識與寶貴經驗難以匹敵人工智能的“博聞廣記”和強悍算力。AI醫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實現醫學知識快速更新,打破地域限制,實現醫療均質化,降本增效。
我們對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充滿信心,請各位專家能夠關注并支持AI發展,希望未來有機會發揮AI所長。
宋濤:米加健康主要以數據和科技為引擎,賦能醫保DRG下醫院精細化管理以及保險行業智能化新生態。從半年就要見結果的互聯網領域,一下踏入醫療領域,“八年抗戰”仍在摸石頭過河,但我樂在其中,慢而篤實,這是醫學吸引我的魅力;我學數學專業,熱愛跟數據打交道。DRG控費,商業醫保的產品設計、風險控制等,都依賴于數據、統計學等基本概念——數據在醫保領域有巨大發揮空間,這是我熱情不減的第二個原因;第三,作為民營企業,能夠為推動社會發展做一點事,其中的強烈使命感是我投身醫療健康事業源源不斷的動力。
目前,中國的老齡化速度超出預期,經濟發展也進入“新常態”,發展商業保險迫在眉睫,相關頂層設計非常值得深入探討。協和特別適合作為中立方搭建平臺,邀請政府、醫療機構、保險公司和產業鏈中各方代表暢所欲言,幫助商業保險突破發展瓶頸,從而進一步推動醫療服務(包括藥品、器械等)創新,繁榮市場。
曹璽強:從傳統行業轉型消費醫療領域光正眼科有哪些布局和體會?
王鐵軍:特別感謝百年協和-醫學與健康產業學者項目。就讀期間,正值光正集團由傳統建筑與能源業務轉向高度市場化的消費醫療的關鍵時期。課程從國家政策層面系統剖析了醫療健康產業的制度體系建設、政策法規建設背后的底層邏輯,展望行業未來發展趨勢,這些洞見對我們的成功轉型幫助很大。
轉型初期,集團更多是從資本層面出發。學習后,通過政策解讀,我們深切理解了國家層面通過民營醫療機構滿足差異化醫療服務需求的發展指導方向,及時調整發展戰略——放棄建設省市縣三級的醫療機構,著重向消費性醫療轉型,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高設備水平方面加大投入。下一步,我們計劃回歸醫療本質,做有溫度的醫療服務。
曹璽強:面對新時代醫療環境和政策的諸多變化,像西門子這樣的跨國企業是如何思考和布局的?
王弢:過去幾年間,市場大環境下,醫療機構確實面臨不小的挑戰。醫療行業前所未有地高度關注創新,這是大家的共識。創新一直都是我們的優勢,并且我們要做有意義、有價值的創新。西門子醫療也在重新定位,從傳統設備供應商,轉變為醫療機構的全方面價值合作伙伴。這其中包括:共建創新生態生態、從疾病的角度幫助醫療機構做學科建設、利用全球網絡和資源幫助醫療機構培養國際化人才、推動國際交流——這些方面可能是西門子醫療未來的核心能力所在。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