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灤集團林西礦業公司是一個有著133年開采歷史的煤炭企業,也是開灤集團破產重組企業中唯一存續的礦井。由于受可采儲量、生產條件、工作環境、經濟效益、職工收入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這公司在人力資源方面,存在人才引進困難、流失嚴重、結構失衡、接續斷檔等實際問題。為扭轉這種局面,公司黨委從搭建三個平臺入手,不斷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努力破解人才短缺障礙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這公司黨委搭建了綜合激勵平臺,為技能人才成長提供有力保障。人才的成長是一個長期演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期望短期效應。把握好人才成長規律,綜合激勵是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技能人才綜合激勵上,他們主要從精神、目標和機制三個層面入手,發揮輿論、政策、機制的撬動作用。他們堅持情感激勵。關注人才的情感需要,加強思想教育引領,是增強人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科學手段,是充分發揮的聰明才智、激發工作熱情與創造活力的有效途徑。他們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手段和會議,加強對優秀人才典型事跡和基層單位經驗做法的總結提煉和宣傳報導,發揮好人才和人才工作的典型引路作用。他們堅持目標激勵。將公司追求的目標進行分解細分為各層組織及其個人的工作責任目標,以科學的、適度的、超前的、合理的目標引導人才努力工作,以柔性管理激發人才內在強大動力,增強學技成長的自覺意識。他們堅持機制激勵。充分利用政策機制調動和激發職工學技用技的積極性,先后制訂多項激勵機制,對優秀人才進行獎勵,通過激勵機制的落實,提高技能人才工資收入水平,進一步激發了員工加強學習鍛煉,實現學歷和技能等級的提升的熱情。
這公司黨委搭建了人才培養平臺,拓寬職工技能提升通道。為此,公司黨委堅持“四位一體”的培訓培養方式,強化學習練兵,努力提升職工技能水平。他們開展學歷培訓,實現“借梯登高”。針對操作崗位員工學歷層水平整體水平不高的實際情況,他們與高等學院合作開辦操作崗位中專學歷培訓班,為操作員工隊伍素質整體提升創造了條件。他們開展導師帶徒,實現“互利共贏”。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院校參與的原則,他們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進一步發揮公司主體作用,通過與能源學院合作、采取工學交替方式,促進公司技能人才培養工程的有效落實。他們開展技術練兵,實現“選優拔萃”。以培育“技能精湛型”人才為重點,通過廣泛開展技術比武活動,著力選拔理論功底扎實、操作技能水平高的操作人才。他們開展名師講堂,實現“借雞生蛋”。在堅持以培育“技巧高超型”人才為導向的同時,針對技能大師較為短缺的實際,他們采取聘請“外援”的方式,通過聘請其他單位的技能大師入礦講課,努力做到“楚材晉用”,既充分發揮技能大師的技術優勢,又使操作員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升了經驗和水平。
這公司黨委搭建了人才創新平臺,提高職工技能實踐水平。他們注重發揮大師工作室和職工創新工作室成果“孵化基地”和人才“培養高地”作用,積極搭建技術創新平臺,加強基礎建設,完善日常管理,開展有型活動,組織立項攻關,有效提高了職工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水平。針對高技能人才較為短缺的實際,在工作室創建上,他們緊密結合實際,吸納專業技術人員和優秀青年操作員工加入,形成了具有公司特點的工作室人員構成模式。形成了技師傳授實踐經驗、專業技術人員傳播技術理論,青年操作員工勇于創新嘗試的有機組合,達到了各取所長,優勢互補,相互學習,教學相長的實際效果。在創新工作室的工作定位上,不僅僅是為了立項目,出成果,更主要是為了解決制約生產的實際問題,將企業生產中的難點作為創新工作室的重點,體現創新工作的應用性和實效性。為激勵員工積極參與科技創新,這公司先后制定多項科技創新獎勵機制,提高員工學技術、搞創新的積極性。近年來,這公司創新工作室先后完成創新項目214項,取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技術10項。(通訊員 蔣丹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