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17日,2023中國政信產業高峰論壇成功舉辦,論壇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經濟社會變軌轉型和政信金融服務提質增效”為主題,深入探討當前政信領域中的金融強國和數字經濟等重大課題。
在本次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做了《數字經濟的宏觀影響》的主旨演講,指出債務的實質是由資本金空轉所造成的,而數字經濟恰恰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解藥,同時抓住數字化機遇,中國的政信事業才有未來。
數字經濟成為影響我國宏觀經濟的隱變量因素
(圖1)
姜奇平指出,分析我國GDP演進的三個臺階(圖1)可以得出,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宏觀經濟的隱變量因素。
盡管中國經濟從7%降速至5%,但如果將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作為一個內生變量考慮,我們就不會認為GDP增長降速就一定是財富的損失。相反,可能存在GDP增速下降中的財富增長。
姜奇平指出了數字經濟的兩大影響因素:
第一影響因素,服務業占比上升與GDP增速下降的同步趨勢。服務業占比的增加是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的標志。在全球范圍內,服務業占比上升通常伴隨著GDP增速的明顯下降。
IT革命作為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進一步推動了數字經濟的發展,從而引發了服務業占比的增加和GDP增速的下降。然而,這種變化并不意味著財富的損失,反而可能帶來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圖2)
從(圖2)可以判斷,2012年,中國經濟GDP增速迎來重要拐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5.5%,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5年起保持在50%以上,2021年達53.3%,高于第二產業13.9個百分點(2023年第三季度達55%)。
第二影響因素,要素供給方式的轉變與固定資產投資的下降是同步發生的。在出口、投資、消費這三駕馬車中,投資因“生產要素供給新方式”的影響,以資產復用的方式部分替代了傳統的固定資產投資,導致在財富流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相關數據在GDP中呈現“消失”的現象。
(圖3)
通過對(圖3)的分析,可以發現,2011-2017年間,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增長了近70倍,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僅增長了兩倍左右。
2014年是一個明顯的轉折點,電子商務交易額急劇增長,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開始從兩位數向一位數下滑。
這種現象的產生可能有多種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平臺一次性固定資產投資,中小企業多次復用”這種生產要素供給新方式在全國的普及。
這種新方式導致全國相當比例(半數以上)的企業在融資難的壓力下另辟蹊徑,用數字化生產資料替代固定資產投資,其規模已大到不可忽視的程度。
數據要素X對我國產業躍升的影響
姜奇平指出,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次重要的轉變,從傳統的加減法轉向乘除法轉變。這個轉變涉及到“互聯網+”等正向力量的加法,以及減少污染、碳排放等負面因素的減法。
同時,以信息X的乘法和物質、能源的除法也成為了新的發展趨勢。這一轉變旨在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程中,數字化將發揮關鍵的乘數效應。這種乘數效應的本質是要素的替代,通過倍乘經濟動能,實現與高質量、高附加值相關的“兩升”。
同時,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數據能夠通過“三乘”實現推動經濟發展的乘數效應:第一個“乘”是通過協同勞動、資本等其他要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經濟運行效率;第二個“乘”是通過多場景應用、多主體復用擴展生產可能性邊界,拓展經濟增長新空間;第三個“乘”是通過多元數據融合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要實現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關鍵在于“復用”。這一理念在我國發布的多個文件中得到了強調。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2023全球數商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也明確指出,一份數據可以被多個主體復用,從而在不同的場景中創造多樣化的價值增量。
這種復用有助于突破傳統資源要素約束條件下的產出極限,進一步拓展新的經濟增量。因此,我們應該以“復用”為抓手,充分利用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推動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姜奇平最后表示,未來,中國宏觀經濟的底層邏輯將從基于物質、能源轉向基于信息(數據),實現產業體系的現代化,資本積累方式將擺脫美國模式(資本交換價值倍增),轉向中國特色(資本使用價值倍乘),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為了推進這一變革,我們需要積極推進包括數據基礎設施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推動同時具有數字化、綠色化特征的未來產業的發展。這是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風口,也是政信未來發展的新機遇。
2023中國政信產業高峰論壇由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聯合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中國財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政信產業聯盟共同主辦。
來自國家發改委、高校智庫、行業專家、地方城投平臺、知名律所、會計師事務所及咨詢機構等共計230余位代表齊聚論壇,共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政信改革與發展。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