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們就盼著搬遷,如今新家(丁楊社區)建在縣城邊,有學校、有醫院,出門也方便。”70來歲的老黨員陳大爺說,我們丁圪垱村(張莊)在黃河灘外,地處偏僻出門要翻過很陡的黃河大堤,一直想搬出去。
“丁楊社區靠近縣城,附近醫院、學校、產業區齊備,群眾搬入后,老有所醫、幼有所教,中青年既能進城務工,也能就近上班,真正實現‘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持續可發展、逐步能致富’的目標。”近日,在被白雪覆蓋的施工現場,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委副書記、三義寨鄉黨委書記陳宣陶說,眼前這42棟住宅樓已全部封頂,選房搬遷工作也在12月22日(冬至當天)正式啟動,接下來我們努力讓部分裝修快的群眾春節時在新居吃上熱騰騰的餃子。
蘭考縣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群眾參與,集中破解資金、拆建、安居等難題,為河南省乃至全國探索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黃河高灘區村莊搬遷安置“蘭考模式”,爭取走出一條黃河灘區群眾搬遷安置、發展致富的新路子。
河南蘭考縣沿黃高灘區搬遷安置項目(丁楊社區)一角
改善群眾生活環境 探索灘區遷安新模式
河南蘭考縣地處黃河“九曲十八彎”的最后一道彎,灘區面積大,洪水發生幾率高,素有“豆腐腰”之稱。經過幾輪搬遷安置后,目前蘭考縣仍有約1.5萬名群眾在未達安全標準的灘區居住,既影響生產生活,也制約生態保護。
“面對困擾灘區群眾的實際問題,河南省委把黃河灘區搬遷安置作為民生答卷的必答題,擺上突出位置,省市縣三級聯動、協同推進。”陳宣陶介紹說,按照省委確定的“先行試點、以點帶面,分批推進”原則,蘭考縣積極探索,將三義寨鄉距離黃河河道不足30米的丁圪垱、楊圪垱兩個行政村(含6個自然村)1278戶4694人作為試點,先行啟動搬遷安置。
為壓緊壓實省、市、縣相關職能部門責任,當地還建立“一清單一方案一專班”的推進機制,優化流程、加快項目審批,自然資源部門向上爭取用地相關政策支持,住建部門抓好安置區規劃建設和工程質量監管,其他部門照單履責、聯動推進。實行搬遷安置工作“周調度、月盤點、季報告”,對需上下聯動解決的問題,定期梳理、分派任務,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推動各部門同題共答,保證工作落實落地。
針對群眾關心,如何把遷建工作從“規劃圖”變成“施工圖”“實景圖”的問題,蘭考縣從長久發展和群眾滿意的角度出發,按照靠城、靠鎮、靠產業園原則,把安置區建在交通便利、區位優越的主城區,并配套完善老年活動中心、示范性幼兒園、小學、初中、醫療服務點等,全面提升水、電、氣、暖、路建設標準,著力提高群眾生活品質,建設宜居家園。
在項目全過程管理方面,蘭考縣嚴把建設標準,要求設計單位必須有甲級以上資質、施工單位必須有一級以上資質,實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完善“政府監督、中介監理、企業自律、群眾參與”四位一體監管體系,建立項目公示牌、工期進度表、幸福家園微信監督群“一牌一表一群”,讓群眾全程參與工程監管,確保把遷建工程建成“放心工程”。
“事實上,丁楊社區不僅是蘭考縣為灘區搬遷群眾建設的新家,也是河南省第七期‘三個一批’項目之一的蘭考縣沿黃高質量發展搬遷安置項目。”陳宣陶說,縣里一直按照上級調研指示精神,著力探索一條確保黃河安瀾、群眾安居,可復制、可推廣的黃河高灘區搬遷安置新模式。
有責任勇擔當 政企多方聯手保障群眾福祉
2022年5月,蘭考縣成立沿黃村莊搬遷指揮部,啟動安置項目前期籌備工作,廣泛宣傳搬遷政策和保障措施;6月初,三義寨鄉、蘭考縣住建局和第三方公司用兩周時間完成了兩村1278戶測量評估工作;同年底,蘭考縣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提請、縣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沿黃村莊搬遷安置補償實施方案》。
勇于擔當、努力奮斗,用實干鑄就堅實前路。“蘭考縣沿黃高灘區搬遷安置項目分為兩個地塊,規劃總用地面積約247畝,總建筑面積約21.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積約18.1萬平方米,商業建筑面積約1萬平方米,社區配套設施建筑面積約2.8萬平方米,項目總戶數為1589戶。”中鐵二十三局集團蘭考項目負責人李廣才介紹說。
“我們搶工期、保質量,全力以赴加快施工進度,確保讓搬遷群眾早日遷入新居。”陳宣陶直言,規劃得再好也離不開勤勞的建設者,中鐵二十三局冒雨施工、通宵作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區主體工程部分只用7個月左右就基本完成了。
對此,李廣才表示,作為一家有責任、有擔當的央企,中鐵二十三局一直致力于保障人們群眾的利益和福祉。此次,能成為蘭考沿黃高質量發展搬遷安置項目的建設者,倍感榮幸又深知責任重大。
“為早日實現灘區近1300戶群眾的安居夢,我們緊緊圍繞項目建設的任務和要求,保安全、抓質量、搶進度,精心施工,確保項目如期高質量交付,爭取向蘭考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他信心滿滿地說。
河南蘭考縣沿黃高灘區搬遷安置項目(丁楊社區)俯瞰圖
如今,在安置小區項目現場,群眾們選房搬遷有序推進,裝門安窗施工聲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
據測算,從灘區搬遷安置到整個項目的建設需要約8.23億元資金。這些資金從何而來呢?蘭考縣堅持政策動員開路、市場手段籌資、配套設施同步、拓寬致富門路,探索出“政策性項目資金+經營性收益資金+村民自籌”市場化融合發展新路徑,努力用較少財政資金“撬”起搬遷安置的大盤子。
陳宣陶稱,搬遷后,丁圪垱村、楊圪垱村的土地整理出來,交給蘭考縣農投公司經營管理,可得到比較大的收益;丁楊社區內除安置房外,還有租賃房、部分商品用房配套,又可獲得一部分收益;再加上群眾自籌一小部分,和灘區復墾土地等措施,基本可實現資金平衡。
滿足人民群眾期待 蹚出灘區搬遷安置新路子
“我家5口人,安置了150平方米,俺選一套120平方米和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只需要按成本價購買30平方米。”丁圪垱村(新莊戶)的村民孫大爺笑著說,補償款已經全到賬了,第一批參與選房的我們,選到了心儀的樓棟和樓層。
事實上,群眾們盼望搬遷的主動態度離不開蘭考縣不斷健全地政策體系,陸續出臺地獎勵措施,以及深入地宣傳動員,積極引導群眾從“要我遷”到“我要遷”“主動遷”轉變。
“我們堅持以最符合群眾利益的政策調動群眾搬遷主動性。”陳宣陶解釋說,在安置區選擇上,選在縣城西部城市規劃區內,交通便利;在房屋補償上,按丈量面積分類補償,保障群眾利益最大化;在土地補償上,每戶宅基地面積按照不超過0.3畝補償,不足0.3畝的,按實際面積補償,超出部分進行流轉;其他補償方面,按實際評估價格結算;在安置補償上,符合條件的,按人均30平方米的標準提供安置房;在戶型設計上,按前期入戶調查群眾意愿和需求進行設計,提升群眾滿意度。
在協議簽訂方面,堅持用“一圖一榜”和“五步”工作法來推動。“一圖”就是網格作戰圖,實施干部包片、黨員聯戶,使研判更精準,推進更快速;“一榜”就是紅旗榜,簽訂一份協議,就張貼一面紅旗,每面紅旗都代表群眾的信任和對工作的監督;“五步”工作法,就是在協議簽訂中的一看、二算、三核、四簽、五定,細化規則保障群眾事事清楚、無異議。
“我們工作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從國慶節后的10月7日開始,僅一周時間我們就完成了協議簽訂工作任務的80%,這充分體現了群眾對搬遷政策的滿意度。如今,百姓們選房遷入的熱情更印證了此前的努力。”陳宣陶補充說。
想著將來孩子上學方便,楊圪垱村村民楊大哥一家更期待早日遷入新居了。“裝修遷入后,孩子可以在社區里上幼兒園。新社區幼兒園、小學、初中、醫院、養老服務中心等設施一應俱全,從小孩到老人領導都幫我們考慮到了。”他說。
陳宣陶表示,社區配套設施是同步建設的,必須解決好群眾的“教、醫、養”等實際問題。將安置區納入鎮區規劃范疇,實現安置區與鎮區基礎設施無差別;規劃建設示范性幼兒園、小學、初中,讓搬遷群眾子女享受到城區的教育資源。
針對灘區老年人關心的養老問題,新社區打造了日間照料中心,并將鄉鎮衛生院的康復科、理療科都設在這里,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在便民方面,建設有三層的商業綜合體,以方便群眾生活;在供暖方面,也已申請自打地熱井,保障安置區供暖。
在解決好“一老一小”的保障問題后,搬遷來的中青年勞動力等群體該如何保障呢?
陳宣陶解釋說,蘭考縣積極拓寬就業門路,確保群眾可致富、有保障。一是幫助即時就業,推動技能就業,發展特色產業。二是發揮搬遷群眾大多從事裝修和建筑行業優勢,召集有建筑經驗的村民參與安置房項目建設,實現房子質量滿意和收入增加“雙贏”。三是對接安置區附近的蘭考綠色建筑科技產業園,協調包括世界500強企業杭蕭鋼構在內的10余家企業為搬遷安置人員提供就業崗位,帶動搬遷村民就近就業。
“保黃河長久安瀾,護群眾安居幸福是我們不變的追求。”陳宣陶說,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我們三義寨鄉鄉村兩級干部和縣產投公司、中鐵二十三局,上下一心、團結拼搏,既要解決困擾灘區群眾的實際問題,也要完成河南省委全力保障民生的答卷,持續探索、穩步推進,真正走出一條黃河灘區群眾搬遷安置、發展致富的新路子,不辜負人民群眾的期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