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17日,由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復旦大學微生物組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微生物發育與健康研究中心、生物谷與上海究本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促進中心、碧璞科技特別協辦的2023(第九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學術活動中心如期舉辦。
此次研討會共開展兩天,參會嘉賓達500余人,碧璞科技的創始人黃芳毅,受邀參與并主持了12.17下午“生物醫藥投融資專場”的分論壇,與承葛醫藥、瀚聯醫療、富瑞華洲醫療、飛瀑智能、華納創新等機構的創始人和高管,圍繞著生物醫藥的創業和融資,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熱烈的交流。
01 行業態勢
BiomedicalForum
1.1生物醫藥資本市場趨勢與要點分析
康子圣浩悅資本生物醫藥組聯席負責人副總裁
活動開場,康總便與我們開門見山地點明了當下的行情:今年大健康行業整體持續下行,機構出手謹慎,資本寒冬仍未結束。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投資人都在找尋多樣化市場中尚未被發現和填充的部分,相比于以往的大餅和宏大愿景,他們開始更加關注實際的結果。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盈利和正向現金流!
基于對市場行情和投資人偏好變化的感知,康總也總結出了3點企業融資需要關注的核心要素:
1.找準合適的結構類型;第一點很簡單,但也很容易被忽略,生活中我們也不乏見過,有些創業者的資金見底,又看到現在寒冬市場人心惶惶,一股子疾病亂投醫的狀態四處去找投資人。
一家還在A輪的微生物發酵公司,找的卻是只投基因研究,或者是只投C、D輪的機構,一方面沒有提前調研浪費了時間,一方面喪失了好感堵死了公司的后路。
越是困難的行情,越是要保持清醒,思考之后再行動。在創業的道路上,選擇大于努力的優先級尤其高!
2.積極心態擁抱國資&CVC;從2011-2021年,可以說是VC、PE+外資獨占鰲頭的時代,但到了2023年的Q1季度,國資GP在募集金額的占比就已高達70%,外幣募資節奏下降明顯。
以長三角、廣深為據點的諸多創投企業,目前也都已經是創業者的高潛金主,針對于投資人來說,在當下向內求、共繁榮的的市場趨勢下,提前摸清國資及CVC的考量點,為下一步動作做出有效判斷,也是件意義重大的事情。
3.找準時間窗口&融資優先級要心中有數至于這一點,我覺得屬于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沒有必要展開。與大家分享幾個關鍵詞,大家腦海中自然就能夠對于這件事有個較為清晰的認知了。
實時留意行業風口;3-11月投資較密集;找準關鍵業務啟動節點;找準核心訴求,不可紀要還要;對融資保持敬畏,錢的確定性是第一位。
1.2匯見未來,豐盈人生
王薇蓉匯豐銀行高級經理
在與嘉賓們拆解完當下的寒冬現狀,匯豐銀行的王薇蓉經理從法稅規劃、成功創業后的財富管理角度,以匯豐獨有的服務優勢為出發點,與大家分享了在創業的同時,如何更加有效地資金配制、資產管理來降低不確定性風險。
截止2022年年底,匯豐銀行已經成為亞洲體量最大的財富管理機構,為全球62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900萬名客戶提供了優質服務,在疫情后更是開放了開設海外賬戶的權益。其在2022年4月所上線的咨詢服務中,更從法稅、留學、健康規劃等多個領域給客戶建立“財富矩陣”體系,進行全方位的資產配置和管理,真正解決了創業者的后顧之憂。
在對當下的行情有了清晰認知,同時對個人資產有了充足的風險意識后,論壇的氛圍慢慢火熱,我們也借此開啟了項目路演環節,與參會嘉賓進行了以下五場精彩的分享。
02 項目路演
BiomedicalRoadshow
2.1中國精準菌群移植的產業化
張幫周 承葛醫藥集團CTO
提到菌群,大家一定都不會覺得陌生,畢竟人與菌群本就是超級共生體,而鮮為人知的是,我們腸道里的微生物就已經占據了人體微生物總量的95%。張博士提到,相較于研發各類藥物及食品,去給到腸道內生態杯水車薪地補充,所以承葛醫藥勇敢選擇了一個新路徑——糞菌的精準菌群移植。
人類目前95%以上的疾病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腸道菌群失調越嚴重,患重大疾病的幾率越大甚至會危及生命。因此,由健康人體所排泄出的糞便,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簡直就是菌群界的黃金,以這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形式,來達到直接和高效的應用效果,菌群移植技術就此誕生。
即將健康供體的腸道菌群通過智能腸菌處理系統制成混懸液或膠囊,采用精準供-受體配型技術選擇最優供體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重建患者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以實現腸道內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
《中國微生態健康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微生態健康產業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
根據沙利文研究,目前行業落地空間500億美元,未來微生態治療可滲透的市場空間預估可達1,000億美元。
我們可以預見的是:腸道微生態治療市場空間大增速快,即將迎來風口。
而承葛醫藥無疑是行業最靠前的那個!承葛坐擁全國規模最大和資質最全的菌群庫,截止目前承葛累計服務合作超1.5萬例次,位居行業第一,菌群移植覆蓋適應癥30+種,在多個適應癥中證明臨床有效性。承葛醫藥作為國內唯一實現盈利的商業化微生態公司,目前也已完成4輪融資,并計劃在此次B輪融資金額1.5億元,用于市場推廣、產品研發和菌庫建設,也歡迎有興趣的投資人進一步溝通交流。
2.2醫用診斷級POCT精準血糖監測
陳俊洲 瀚聯醫療總經理
從分享的標題相信不難看出,陳總與我們分享的是國內血糖監測儀的現狀和技術突破。
從產業背景上來說,中國在精密監測儀器的產業化方面,一直存在著“卡脖子”的瓶頸,尤其是在醫院檢查、需要定期監測血糖的用戶兩端就極為凸顯。只要是有老人的家庭,血壓監測儀基本上是戶戶必備;但如果你想要監測血糖,那可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目前我們最常接觸的血糖監測分為兩種。
生化儀監測:優點是數據精準,可以實現專業的臨床診斷,但缺點是靜脈取血、用血量大,且處理結果的時間較長;
便攜血糖儀:優點是便攜、隨取隨用,缺點是結果不夠精準,存在較為嚴重的質控問題,針對于血糖疾病患者,極易因診斷數據偏差導致生命危險。
在這樣的市場行情下,瀚聯研發出了世界范圍內成熟且已被證明的最精準監測技術——酶電極生物傳感血糖監測,僅需取用少量指尖末梢血,放入設備即可即時獲取監測結果,且結果也有極高的精準度,完美解決了醫院所需血糖監測的所有需求和痛點。
中國作為糖尿病大國,上到各級醫院,下到衛生中心,血糖監測都是一致性的剛需,并且疾病給用戶帶來的影響,又不斷要求著監測手段越發快捷高效;檢測儀器越發精準有效。這個份額僅僅是簡單預估,就已是百億級別的市場。作為國內首個獲取酶電極生物傳感器方法學注冊證的瀚聯,無疑已經是站在行業的頭部俯瞰整個市場。瀚聯醫療目前融資需求為3000萬元,資金主要用于設備的生產,后續研發和產業化的投入,期待有意的投資人進一步溝通交流。
2.3數字療法微生物芯片項目
徐凱 富瑞華洲醫療總裁
徐總所負責的“數字療法微生物芯片”項目,其實與瀚聯醫療的陳總所分享的內容不謀而合,本質是也是從人體檢測入手,但富瑞華洲醫療給出的解決方案,并非是醫院設備更新,而是采用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能不能隔著手機屏幕做檢查和看病。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人口的持續增長,而醫療資源則面臨著供不應求的境況,所以早在2019年,線上問診的服務就已被推出,用于解決“看病掛不上號,排號等半天”的看病難題。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僅是京東健康互聯網醫院這一個線上問診平臺,全年問診量超過1億人次,最高單日問診量突破114萬,已成為在線診療第一入口。
既然線上問診可行,那么往前再進一步,讓醫生隔著屏幕就能看到患者的身體指標,直接進行配藥,是否也能實現呢“數字療法”就是實現這一場景的關鍵技術。
數字療法是由軟件程序驅動,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干預方案用以治療、管理或預防疾病。其通過信息(如App上的文字、圖片、視頻)、物理因子(如聲音、光線、電流、磁場及其組合)、藥物等對患者施加影響,以優化患者護理和健康結果。
數字療法實現的核心之一在于微型生物芯片傳感器。
富瑞華洲醫療目前已計劃將這一技術應用在三大領域,第一個就是我們前文剛剛提及的“動態血糖檢測”;第二個是結合當下呼吸道感染頻發的市場環境,提供剛需服務;而第三點則是為了解決血小板成分輸血臨床供不應求的難題。富瑞華洲醫療目前計劃融資5000萬,計劃資金用于組建院內臨床專業科室,互聯網醫學實驗室和手機APP平臺,來實現線上問診+居家自檢相結合的市場模式,同時維持公司產品的研發生產和團隊的建設運營。
2.4人工智能開創無創體驗機器人
康超 飛瀑智能聯合創始人
如果說以上大家分享的項目,都在聚焦于用人、平臺和設備來解決那對于飛瀑智能來說,康總他們現在做的,都只為了一件事:把人解放出來。
當然,康總有這樣的愿景絕非是空口無憑,飛瀑智能正是基于往期將AI技術與生物醫藥不斷結合發展的項目經驗,才大膽提出了“無創體檢機器人”的設想。
即將傳統需要通過抽血檢測單項生物標記物,來判斷個體健康指標的做法;
轉變為通過飛瀑無創體檢機器人,基于多種光學模組對人臉表面和皮下進行成像,從而實現對個體的皮膚年齡、BMI、血壓、血糖、血脂、血紅蛋白等生理指標快速實時量化檢測。
目前飛瀑智能在技術上已經可以實現,10s快速檢測,60s獲取報告,其結果的綜合平均準確度達85%,檢測精度接近二類醫療器械標準。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數據結果,無創體檢機器人目前已配合大型藥企,鋪設到24H無人數字藥房落地合作,實現24H自助體檢+遠程問診+自助售藥的模式,成為浙江省的明星示范項目,并計劃在全國范圍內落地2000家數字藥房。飛瀑智能目前計劃在Pre-A輪次融資3000萬,用于滿足產品開發、團隊擴充、醫療二級證申請的資金使用需求,如果有對AI醫療感興趣的投資人,也歡迎文末添加小碧二維碼與我們聯系。
2.5智能藥物發現平臺
譚現偉 華納創新總監
既然提到AI,那不得不提及的就是譚總目前正在建立的智能藥物發現平臺。
智能藥物發現平臺是利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加速新藥物的發現和研發過程的平臺。這些平臺可以幫助藥物研發人員更快速、更精準地進行藥物篩選、設計和優化,從而縮短藥物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提高新藥物的成功率。
AI就曾在抗生素的篩選上提供了巨大助力。在2020年,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醫藥工作者把手頭上已有的抗生素資料包一股腦兒喂給了AI,AI自主學習掌握了一套識別抗生素的標準,最終從61000個分子中找到了Halicin這個唯一符合它要求的分子。
但奇怪的是,Halicin反倒是不符合人類所提煉的抗生素篩選特征,也就是說,AI從所有抗生素資料中總結出了一個人類未曾發現的標準。華納創新則是在技術上做了進一步的突破,通過高通量篩選系統將AI的篩選速度提升到8000分子/秒左右,極大縮短了篩選時間,提高了效率。
此外,華納創新還陸續研發了自動化的智能色譜分析系統、集細胞培養和藥物篩選為一體的智能細胞工作站,在技術上成功與市面上各大高校、現代化藥企相對接,打造智能化商業化的藥物開發平臺。譚總也歡迎對智能藥物平臺搭建感興趣的投資人與其洽談對接。
在項目路演的分享結束后,碧璞科技的黃總作為此次論壇的主持人,又特別邀請先聲藥業、德勤中國、國浩律師所和榮正咨詢的嘉賓,與大家圍繞著“生物醫藥創業如何應對后續的上市壓力”進行了近一個小時的五人圓桌論壇。
03 圓桌論壇
黃芳毅(碧璞科技創始人):在如今的寒冬之下,公司目前有哪些壓力和表現
陳文(先聲藥業投資總監):其實當下的情況說白了挺難的,大家都在說再熬一熬,一兩年后會好的,但是我覺得這個預期依舊理想。在如今的這個檔口,公司最大的壓力還是源于投資人,所以作為創業者,一定要跟投資人保持好溝通,及時同步公司的進展和情況。
在公司未來規劃上呢,能上市自然大家都開心,但目前生物醫藥公司必然面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絕境,這個階段除了考驗投資人的心態,更考驗企業家的能力,一定要針對于已有的資金做好清晰的規劃!
季宇亭(德勤中國審計&鑒證合伙人):目前這個階段,最怕的就是盲目樂觀。
針對于審計行業來說,與公司打交道本就是十分高危的,而當下的情況下公司本身又存活的十分艱難,難免會有些別的想法。
就像早年瑞幸的案例,為了核實它的營收數據,當時的機構是安排了一群人在店面蹲守,通過小票,來往的人流量去估算數據是否真實,所以這里我一定要給大家一個警醒:可以難,但不能錯!
張澤傳(國浩律所合伙人):我分享一組數據。
去年,35家公司申報,最后上市20家;
今年,20家公司申報,最后上市10家。
我感知下當下企業面臨最難的,其實是創新、知識產權。當然市面上多數公司不是沒有這些,只是還不夠新,尤其是近些年的新概念越來越多,很多投資人現在與其聽你的展望,他更希望的是,你能夠給他看到實打實的數據增長,通過數據來驅動行為。
張玖琳(榮正咨詢市場總監):當下公司的壓力主要還是投資人與創業者的矛盾,而其中最難以調和的,就是利益分配。
在這一點上,愛爾眼科哪怕現在已經千億市值,前兩天我跟他們高管溝通的時候,給我的反饋是一樣有壓力。
大家都在說,像醫美、醫療大健康是未來的行業核心,但在當下依舊不景氣的情況下,企業家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由于投資人的外部壓力導致公司的內部妥協。
如何從“企業家”轉變為“資本家”是決定公司能不能走下去的核心。
黃芳毅(碧璞科技創始人):有沒有什么給到創業者活得更好的建議呢
陳文(先聲藥業投資總監):方法大家都知道,就是做差異化,但是很多公司差異化做的不對!
比如你做出來了差異化,結果競品多,或者是效果不好,搶占不到市場份額,那就相當于是在追別人的尾巴。
所以我的建議是,一定要貼合市場,多去跟市場的一線銷售去了解當下的行情,這件事比很多事都有價值!
季宇亭(德勤中國審計&鑒證合伙人):聘請外部專家,幫助公司一起成長。
我的建議肯定是從公司風險管控的角度出發,如果說外面本就是寒冬了,那我們起碼要做的是不要讓房子漏風,等到雪上加霜的時候,哪怕你業務開展得如火如荼也是涼涼。
所以在自己不懂的領域,盡量交由專業的人來干,打造好公司早期的內控體系和基礎制度,了解清楚當下政策,在一些重要的環節,比如年審一定要未雨綢繆。
張澤傳(國浩律所合伙人):我跟季總的想法類似,專業的事給專業的人做。
尤其是融資的環節,創始人前期對于行業不了解,也不知道投資人的水有多深,尤其是現在白嫖企業的投資人也很多,找個融資顧問來幫你收集信息,你來負責拍板。
另外就是要提前找好輔導的中介機構,把自己公司發展的路徑先捋清楚,然后再去一點點積累對應的資源和工具,越早介入越好。
張玖琳(榮正咨詢市場總監):我們隨時隨刻都不要忘記問自己一個問題:錢在哪!
越是寒冬,如果創始人越是想著什么都不干,這是最危險的。哪怕我們做不到及時融資,也一定要持續地在資本市場冒頭,在一二級市場不斷地增加曝光,這樣子等到真正有投資人有念頭想要動手,你才是他腦海中第一冒出來的人。
說得簡單點,就是要勤奮,任何時候都不能閑著,看看錢在哪
以上便是碧璞科技針對于此次生物醫藥投融資專場研討會,所做的回顧和整理。一方面從項目路演的角度,帶來五個公司項目和業務的介紹,旨在可以讓資源得以流通和交換;另一方面也是借由五位資深行業大咖的圓桌交流,為大家提供更多最新的市場行情以及切實的創業建議。
作為活動協辦方的碧璞科技,在最后也是基于圓桌論壇上關于行業政策、融資實戰演練等科創公司目前所剛需發展需要,特此推出了新蜂營——科創上市研習實戰營。
一是幫助創始人梳理公司的發展脈絡,明確公司上下游需要疏通的資源,與掌握行業內部動態的大咖及時請教,以及上市前各方面準備的關鍵認知,攻克諸多創業者未曾留意的關鍵隱性問題。
二是新蜂營定向服務于有著硬核科技的創業公司,無論科創公司是將來想上科創板、北交所、創業板、港股還是海外的交易所,都是能夠有機會被資本助力的企業,也是能夠在市場上長久地發展的一批公司。
通過這樣的實戰課程,能夠收獲一批高質量的同學,未來能夠在自己的科創道路上,擁有跨界合作的基礎和人脈,開展更多同一認知層的合作,為長遠發展鋪路。
三是結合當下行情,創業對人的要求不再是一腔熱血、技術無可替代,創業者能力認知、行業政策動態、融資實戰演練種種系統的資源,將其全部匯總一處,極大程度解放創業者的時間精力。歡迎大家與我們共同在科創賽道上砥礪前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