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無疑是整個金融行業的核心關鍵詞。首先是10月底的最高級別會議定調建設金融強國、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緊接著在一個月內又召開中央金融委員會會議審議重點任務的分工方案。
建設金融強國,建設社會主義金融事業的宏大邏輯、行動方案和推進節奏,由此確立。開啟社會主義金融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既需要直指本質的定調,也需要頂層設計的謀篇;既需要分工實踐的部署,也需要主動敢為的落實。貫穿其中的核心價值坐標,正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性。作為金融領域的領軍機構,中國平安集團多次展開深刻學習,以領會人民性對于金融工作的重要意義。而作為平安集團的創始人,馬明哲早在去年便撰文重申平安的初心與決心:“金融為民”是金融工作的本色,“為人民服務”是金融工作的價值坐標。回顧平安集團的歷程,以人民為核心的理念,很早就根植其中。
念民所憂,行民所盼
1999年,作為一位完整經歷了改革開放與中國金融事業騰飛歷程的金融工作者,馬明哲主持編寫了《平安新價值管理文化——以價值最大化為導向完善平安企業文化》,其中這樣寫道:“一個國家的強大歸根到底來自民族企業的強大,民族企業直接為國家創造財富,為人民生活創造物質,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在二十多年后,伴隨著平安事業達到了新高度,對于金融業發展與人民之間的關系,馬明哲也產生了更新的認識,在《堅守“金融為民”本色,書寫“人民金融”新篇》一文中,他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從現代中國金融事業發展進程來看,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始終貫穿其中,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段話,來自于馬明哲對金融工作基本立場和根本宗旨的理解,也來自于平安事業發展的實踐。從“人找人,面對面”的保險業務出發,平安橫向展業、縱向做深,把事業擴展成“綜合金融+醫療健康”的“OnePingAn”生態版圖,以“一個客戶、一個賬戶、一站服務”的模式,實現了覆蓋2.3億客戶的數量級。如此巨大的客戶服務量級,使得平安集團在綜合金融及醫療健康領域所面對的需求,呈現出全方位、多元化、個性化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各成員公司各展其能,紛紛努力以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為手段,一直努力將復雜和問題留給自己,把簡單和便捷交給客戶。這種“把復雜事情簡單化、專業事情通俗化、繁瑣事情便捷化”的取向,無疑正是馬明哲一直思考與倡導的“金融為民”理念的體現,這也引發了他深刻的思考——平安究竟應該怎樣運用自己的能力,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也讓平安依靠人民獲得更好的發展?在2021年的集團二季度財報里,馬明哲通過董事長致辭給出了答案:“我們要讓客戶無論是‘買房、買車、買保險’,還是‘投資、儲蓄、信用卡’,各種金融及生活服務都可以一站式解決,讓客戶因為平安的專業服務享有‘省心、省時、省錢’的綜合金融消費體驗。”
以此為開端,如何打造中國平安的“三省”能力,就此成為整個集團一項重要的系統性課題。
“三省”是如何煉成的
經過近三年的能力建設與創新探索,近日,平安集團聯合外部權威咨詢機構發布了首份《平安集團三省能力價值報告》。這份報告,圍繞康養生態、車生態、投資理財、信貸產品、保險產品、綜合服務六大主題,以平安集團12家成員公司的51款三省主力產品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市場趨勢洞察、客戶滿意度調研、行業同類產品對比和平安產品服務的剖析,全景式地展現了綜合金融及醫療健康領域的前沿趨勢,更從“省心、省時、省錢”三個維度,總結了全社會對于金融產品的需求。假如展開這份報告詳細閱讀,會自然而然地得到一個結論:平安對于客戶需求的挖掘之細,對人民需求的關注之深,不僅超越了行業,更超越了普通的商業語境。保險,是平安集團的起始業務。歷經三十多年,保險產品的本質雖然變化不大,發展卻日新月異。這種變化帶來的新需求,在平安的各個險種中,體現得格外明顯。在車險領域,平安的車險及服務生態的覆蓋面和時效,位于行業前列,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車險早已從單純的費用競爭,轉為服務品質的競爭。在健康險領域,打通了健康服務+保險服務的閉環,已經成為時代趨勢,而長期壽險中的個人養老金保險潛力巨大。根據這種需求的變化,平安的健康險通過專屬家醫鏈接全流程理賠服務,實現了理賠就醫一體化;平安人壽的三款長險產品則都可以對接居家養老、臻頤年社區養老和保險金信托服務,從解決養老和醫養痛點方面來看,產品吸引力領先同業;養老險則為老人、孩子和外籍人員提供暖心賠服務,打造顯著差異化優勢。無論是專業人員服務、投保理賠便利,還是醫療費用墊付、保費優惠,都有著共同的指向——省心、省時、省力。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的高凈值人群日益增多,這一部分人民群眾對多元化資產配置和專業投顧服務的需求快速增長。這推動金融市場明顯呈現出“超儲”、存款定期化、固收產品占主導、養老FOF提速、被動投資興起等行業變化。基于這樣的市場現實,平安理財推出的卓越穩健系列產品,在收益和穩定性方面都有著突出表現,而平安基金的財富寶貨幣基金保持了較好的長期收益率,以及較低的運作費,在行業競品內有著顯著的優勢。這些專業、穩健的特征,強流動性又有競爭力的收益,共同的指向還是——省心、省時、省力。我國社會的老齡化程度日益深化,推動著康養成為市場公認的朝陽產業。而在大格局下,未病預防的消費需求、線上化的醫療需求,都成為人民健康管理意識覺醒的產物。更重要的是,在90%選擇居家養老、7%依托社區養老、3%選擇機構養老的“9073”格局下,如何滿足這些需求,既是對行業的考驗,也是對人民福祉的深切關注。對平安的康養助力產品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在平安健康旗下,平安家醫的轉診服務與響應時效有著速度和細節上的明顯優勢;而平安人壽臻享RUN產品,無論在服務場景、醫療資源還是在啟用門檻上均領先同業。作為特色產品,平安居家養老覆蓋了市場上現有的豐富服務場景和項目,高品質康養產品“頤養年”則聚焦超品質定位,在社區環境、地理位置和管家配置上,均位居行業第一梯隊。這些專業程度極高的資源、及時響應的服務時效,以及對應的性價比同樣指向了省心、省時與省力。信貸是金融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需求側而言,整個市場正在面臨由增量向存量轉型的階段,由此帶來的結果是競爭加劇,同時對線上化、針對特殊場景的定制化、靈活性和一站式服務的需求,也從過去的“加分項”,變成了金融機構的“必選項”。在平安集團,本著這些現實的需求,所有的主力信貸產品都匹配了對應服務,比如平安銀行的新一貸,不僅有著業內領先的線上化水平,也有著消費用途的高額度;陸控微營貸則在授信額度、貸款方案和放款時效上領先同業;在證券服務領域,平安證券的融資融券業務在行業內首創了浮動利率制,對于投資者而言,靈活、生效快速的利率,相比其他券商具備明顯的優勢。無論是貸款的高額度、便利的審批放款流程,以及還款時的多項優惠,指向的還是省心、省時與省力。從報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放眼全世界的金融業發展潮流,綜合金融不僅達到了3.1萬億美元的巨大規模,也早已是大勢所趨,在這當中不僅有傳統金融機構,也有金融科技公司和綜合生態平臺企業這些新入局者。“新舊勢力”沿著各自的專長能力,開啟了新一輪的競爭。作為國內綜合金融服務的領軍者,平安以VIP一站式客服創新服務模式,打通了銀、信、產多個金融產品服務能力,大大提升了綜金服務的便利性。以保險金信托為代表的綜合金融產品,憑借設立門檻低、設立時效快,協同效率高的優勢,成為了行業內市場規模最大、服務客戶最多的領先者。頂級私行的經營服務體系,除了擁有圍繞客戶家族需求的六大家族辦公室,其中健康管理辦公室的服務體系,更是業內獨家的存在。極高的保密程度、便利程度、服務溫度以及一體化程度,聚焦依然是省心、省時與省力。從保險、信貸到綜合服務,平安在這些業務領域都建立了領先行業的“三省能力”,這也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問題:這樣的“三省”能力,究竟是怎樣煉成的?答案很簡單:平安的實踐,正是對人民性的實踐。面向2.3億的廣大人群,為其提供“三省”的服務。其本質就是提供高品質、有性價比、便利可及的金融服務;就是把發展的成果讓人民共享;就是在落實金融的人民性。沿著本次金融工作會議的新精神看待平安的“三省”能力,還有另一層含義。加大服務的廣度,提升服務的質量,這同樣是中央對金融業提出的要求——需要不斷提升金融覆蓋廣度和服務能力,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金融消費服務和保險保障需求,因此,本次金融工作會議特別提出,金融業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努力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仔細品味平安所投身的這些領域,也恰好契合了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大篇章之重點所在。通過AI智能貸款解決方案,對小微信貸業務效率的提升,通過務工意外險、“醫療費用支付+就醫服務”等產品服務新市民群體,這是對普惠金融的契合。通過“保險+健康管理”、“保險+居家養老”、“保險+高端養老”三大“保險+”服務,解決老齡化挑戰與“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讓醫養創新、養老金融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這是對養老金融的契合。大力發展綠色信貸、打造“綠色金融+投行”的生態布局,從碳賬戶、綠色信用卡、綠色理財到與地方政府在綠色金融上進行合作,這是對綠色金融的契合。利用業內獨有的行業銀行架構,精準滴灌專精特新企業;針對成熟期科技型企業,通過并購融資業務,積極接入企業基于主營業務的產業鏈橫向、縱向、跨境并購等,這是對科技金融的契合。最為重要的是,作為國內最早重視數字化并開展數字化轉型的領軍金融企業,在步入數字化時代后,平安更是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數字化經營思維,以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易得性。與此同時,平安還通過數字口袋、開放銀行、財資平臺、平安好鏈、星云物聯網平臺等一系列產品和平臺,向用戶輸出一整套數字化經營工具,幫助企業打通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實現企業數據的共同經營,讓數據成為有價值的資產,讓客戶和用戶也能享受到數字經濟時代的紅利。
以“三省”為抓手,馬明哲和眾多平安人腳踏實地、矢志不渝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成著社會主義特色金融事業“念民所憂,行民所盼”的使命,以實際行動書寫了“金融工作為了誰”的答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性是金融企業的發展之源
近年來,政治性、人民性逐漸成為金融業的鮮明價值取向。
在這樣的背景下,行業內也出現了“金融的人民性與金融機構的商業價值對立”,“人民性就是單純做奉獻”等觀點。但無論是從平安集團這種金融業領軍企業的實踐來看,還是從理論角度進行探討,這樣的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金融的人民性集中體現為高質量地服務人民,以人民的需求為企業發展的指引,而在商業的語境里,人民的需求正是市場的需求。就平安高達2.3億的用戶量級而言,服務這2.3億用戶,就意味著服務著中國六分之一的人民群眾;讓這2.3億用戶的生活更美好,就意味著讓中國六分之一人民群眾的生活更美好。
同樣,依托這2.3億用戶,就意味著依托中國六分之一的人民群眾;依靠著2.3億用戶構成的市場,就意味著依靠著中國六分之一的商業市場,就意味著平安找到了國內規模最大的商業市場。因此,不僅不能用零和思維來理解人民性與商業價值之間的關系,反而要以辯證統一的思維來看待兩者之間的關系——人民性與商業價值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而是共生共榮的共贏關系。沿著辯證統一的思維,我們還應當想到:廣闊的人民群眾,正是企業的發展之源。從平安35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結論得到了反復的加強與印證。早在1999年,馬明哲就曾經如此寫道:“中國的崛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崛起的背后,一定是以幾家全世界最杰出、最優秀的企業作為支撐,平安必定是其中的核心企業之一。”24年前的這段話,定格在平安的歷史中,也一次次在平安的發展中再現。回首來時路,平安的誕生,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也得益于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更得益于走了一條“為服務人民而生,因服務人民發展”的中國特色金融之路。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金融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決定性因素,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最大底氣、最大保證。也正是因為背靠人民群眾,平安才一次次取得了超越行業、穿越周期的市場表現。35年來,平安不僅經營業績穩健增長,實現資產、營收、市值等指標年均逾20%的復合增長,公司資產也達11萬億元,成為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保險企業之一。觀察更細一層的經營數據可以發現,中國平安實現凈利潤增速遠超市場,復合增速達27%,同期的市場行業指標中,最高也僅為21%。近三年,平安的ROE始終保持17%以上,領先同期上市保險企業和上市銀行的ROE表現。正是牢記為人民服務的使命,對民生需求的持續洞察,對報效國家與社會的責任感,才長久地驅動馬明哲和平安在商業和科技上不斷創新,孜孜以求,挑戰極限。在平安創立30周年時,馬明哲曾經在致辭中這樣寫道:“三十而立,我們愈發體會到,企業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與社會的發展休戚與共,平安的成長,得益于國家富強,得益于社會繁榮,得益于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今,社會主義金融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已經開啟。金融的“人民性”,既是國家對金融業服務產業經濟全局的期許,是責任與使命,同時,也更是中國平安更大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成為中國金融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范本,這讓下一個35年的平安更加值得期待。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