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深入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首都實踐經驗。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舉辦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實踐方略”為主題的2023年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論壇。
會議由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楊越明教授主持,來自文化領域和城市發展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時代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和接續發展等問題,為激發首都北京文化創新活力,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推動教育與文化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汪明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汪明表示通過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研究平臺作用,創新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體制機制,北師大建設了在文化教育領域有廣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汪明校長肯定了首都文化創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教育高質量發展等核心領域的成果貢獻。此次論壇將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實踐方略,在首都文化教育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創新實踐等方面進行交流研討。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際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際表示此次論壇的舉辦恰逢全國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成功召開之際,意義非凡。并代表北京市委宣傳部向論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感謝北京師范大學和各方專家學者長期以來對北京文化中心建設的關心和支持。張際呼吁更好地把握新時代首都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以及關注北京實際,擔負起全國文化建設中心的任務。
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于丹教授
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于丹教授在本次論壇上進行了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應用》的主報告。
于丹教授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豐富且駁雜,選擇哪些元素進行創造性轉化,如何找到傳統價值與時代價值的平衡點,如何將傳統內容表達與當代生活需求相適應,決定著傳統文化創新實踐的力度、深度、廣度。并以尋找傳統文化與當代消費者之間“更好的對話方式”為引,給出了三個層面的路徑。
第一,要進行資源活化,構建文化新場景;第二,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教育要共協力,打造文明新生態;第三,要利用科技賦能,進行內容、傳播、體驗多層面的創新,推動文化新業態。最后,于丹教授再次強調,邁向文化強國的征程,需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中國精神、中國力量。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需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尋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原國家副總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原常務副會長郭振有發表了《“雙減”與“雙創”》的講話,就“雙減”的意義、“雙創”和“雙減”有什么關系、造就有“雙創”能力的老師三個方面,展開探討了傳統文化創新創造與“雙減”政策的關系。
他表示,“雙減”政策關乎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是具有戰略性的重大決策。當前人類教育面臨兒童知識學習和累積過度和兒童生活實踐和感悟貧乏兩個挑戰。郭振有強調,要實現“雙減”政策的目標,需要回歸傳統教育,重視成“人”教育,培養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價值觀。同時,教師在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具備“雙創”能力,包括培養對傳統文化學習、感悟和踐行的能力,以及從更寬的視野、更高的層次、更大的智慧處理“雙減”中的各種關系,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推進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建設。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與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麗以《首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命題與創新思路》為題進行了發言。
陳麗教授在發言中強調,作為全國改革的領頭羊,北京應在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引領作用。陳麗教授指出首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四個重大命題分別是:教育高質量均衡、支持學生個性化發展、真正落實素質教育、解決基礎教育的“卷”。
陳麗教授認為,傳統標準化辦學模式難以解決這些問題,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破解教育瓶頸提供了新途徑。她通過案例闡述,強調創新思想在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性。為推動均衡發展,需要探索創新教學組織形態;滿足個性化需求,需推動教育供給側改革;整合全社會資源,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改革評價方法,提升評價能力,以解決社會“卷”的問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就“遵循教育與文化相互生成與轉化邏輯推進創新”主題發表《教育與文化相互生成與轉化的邏輯》的演講。他從歷史文化角度談創新應遵循的五個邏輯:共生邏輯、促進與限制邏輯、供求邏輯、不全等關系邏輯和包容邏輯。儲朝暉認為,教育與文化之間存在共生關系,需共建共享資源;同時,文化與教育的進步與落后相互影響,需不斷改進求新。
他還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要關注供求關系,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各種文化,培養學生包容品格。教育與文化各有創新領域,相互聯系,以開放、理性、包容的心態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教授魏鵬舉以《全國文化中心的人文經濟學觀察》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魏鵬舉教授以人文經濟學這個重要命題為切入點,分別從“北京在全國的人文和經濟地位”“文化強國格局下的文化中心建設”和“北京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個方面進行講述,與大家共同探討了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動態關聯問題。
魏鵬舉教授認為文化的發展會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會帶動文化更好地傳承創新,并且強調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魏鵬舉教授指出,總體來看從人文經濟學的視角,看全國文化中心的建設會給我們新的啟發,也為全國文化中心下一步的建設提出了另外一個發展方向。如何通過文化的發展真正的帶動現代科技的進一步繁榮,尤其是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而文化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帶動創新、帶動民生,全面的保障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發表《審美智能:人工智能文創的思考與實踐》的主題講話。向勇教授就科技賦能與數字文創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和文化創意方面的實踐和思考進行了深入探討,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層面展開。
首先,關于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向勇教授指出,在當今時代文化新業態中,數字文化產業可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他強調,在人工智能時代,關鍵在于如何發揮生命感知和個人情感,以調動人工智能的潛力。此外,向勇教授還提到,虛擬現實技術正逐漸普及,通過鏈接技術轉換空間已變得日益常見,包括物理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其次,向勇教授概括了生成人工智能的經濟特質。他介紹了文化與經濟發展歷史演進過程,并指出人工智能背后的創意經濟主要分為創意者經濟和認同者經濟。最后,他還分析了UGC、PGC和AIGC之間的關系,并介紹了人工智能與文化創意聯合實驗室,強調要構建面向未來文化生產的創意領導力,并探索數字藝術人才培養新范式。
圓桌論壇
在圓桌會議環節,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于丹教授和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杜宇琛、朝陽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楊岳凌、懷柔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郭順才、海淀區文促中心主任曹勁松、延慶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郎豐杰、東城區委宣傳部代表張志剛、石景山區委宣傳部代表李旭明等領導,根據各區文化“雙創”進展情況,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轉化的創新實踐”開展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討論與交流。
杜宇琛表示,西城歷來注重文化建設,提出了“文化興區”的三區戰略,以文化強區建設為五大主攻方向,提煉出獨特的城市IP“城之源,都之始,河之根”。未來,西城區期待與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緊密合作,打造出文化興區的西城模式。
楊岳凌介紹了朝陽區在價值轉化創新實踐中的特色和發展歷程。朝陽區以其時尚、國際化和煙火氣的文化特點著稱,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產業生態。朝陽區希望通過與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的合作,將文化賦能于國際消費城市的建設,提升了老百姓的文化幸福感。
郭順才介紹了懷柔區在中華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方面的特色和成就。懷柔區從地區功能定位、生態文明發展和鄉村治理三個方面闡述了懷柔推動中華文化雙創和地區轉化的舉措。此外郭順才表示箭扣長城文化發展將是未來工作重點,希望得到研究院專家的支持和指導。
曹勁松強調,介紹了海淀區作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和全國文化中心承載區,在傳統文化和創新文化方面的發展實踐。并從傳統文化創新轉化發展實踐、文脈保護和研究、空間資源的梳理和推動文化的創新等方面進行了簡要概括。
郎豐杰將延慶區的三張名片定為長城、世園、冬奧,并概括延慶文化為“高大尚”,即海拔高、面積大和時尚。延慶空間大資源足,圍繞“智力、智庫、智造”方面,文化資源如何實現“小而精”的發展仍有待加強。
張志剛分享了東城的三個理念:文在城中是自然稟賦、以文化城是堅信努力、是愿景。他希望探索城市未來發展道路,實現文化與城市的共生。
李旭明介紹了石景山區積極推動文化數字轉化、重點打造模式口項目、注重歷史文化街區環境整治與改造等情況。他還表示,石景山區開展文旅融合,未來將傳統元素潮流化,打造IP。此次交流展示了北京市各區在文化建設方面的積極探索和成果,為全市文化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與會嘉賓合照
文化因賡續而繁榮興盛,傳統因創新而歷久彌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迸發出新的活力,此次論壇是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實踐發展戰略而打造的交流盛會,既展現了首都北京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相協調中的責任擔當,又彰顯了科技賦能,智慧發展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延續。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陳出新中汲取中國精神,傳遞中國力量不斷助力文化強國、教育強國建設新發展。
論壇結束后,開展了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院2023年度理事會會議,旨在探討研究院未來五年的發展策略,聚焦核心任務,通過完善供需對接機制、聯合調研機制、成果共享機制,提升智庫管理水平、成果轉化能力、智庫文化影響力。程建平理事長、梅松副理事長、陳麗理事、向德春理事、劉梅英理事、孔建華理事、馬文理事、徐洪理事、于丹理事等,針對首都高端智庫年度任務的執行提出了建議,并就近期其他工作進行了討論溝通。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