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60位中外嘉賓、7位諾獎獲得者重磅參會,給出人類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
以“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為主題,9月13至15日在上海舉行的2023ESG全球領導者大會,邀請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34位頂級專家學者代表、48位企業家代表、56位國際性機構組織代表、特邀嘉賓等,合計超過160位國內外嘉賓重磅參會發聲,共同討論如何通過實施ESG策略來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該會議由新浪財經、中信出版集團主辦,老鳳祥聯合主辦,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特別支持。
2023ESG全球領導者大會開幕之前,上海市市長龔正與參加2023ESG全球領導者大會的中方嘉賓代表進行座談交流。
峰會開幕式上,上海市政府領導致開幕詞,此后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黃浦區委書記杲云,與新浪財經首席執行官鄧慶旭、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煒,共同啟動ESG全球領導者大會標識。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ESG領導者組織論壇聯席主席屠光紹隨后致辭。
ESG全球領導者大會標識啟動儀式
另外,圍繞“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思考”、“科學技術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ESG融入企業高質量發展”等議題,《連線》雜志創始主編、《5000天后的世界》、《寶貴的人生建議》作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聯合國前副秘書長金垣洙(Kim Won-soo),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等多位重磅嘉賓分享了精彩觀點。
ESG道路和人類未來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ESG領導者組織論壇聯席主席屠光紹指出,要促進ESG發展過程當中國內和國際的交流和互動。他表示,包括ESG在內的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共同的任務、共同的訴求,也是需要全球形成合力去推動的。
在屠光紹看來,一方面,中國發展ESG、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可以更多地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同時,我國在推動ESG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也會貢獻中國智慧,這樣的交流互動在當前和今后顯得尤為重要。他呼吁,我國也要更多地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形成結合國際大趨勢和基本準則,又結合中國特色的中國ESG制度。
劉珺(左)與凱文·凱利(右)對話
《連線》雜志創始主編、《5000天后的世界》、《寶貴的人生建議》作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和交通銀行行長劉珺討論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在凱文·凱利看來,應該從技術角度來思考ESG的三個重大支柱:第一是全球主義,第二是包容主義、第三是長期主義,而技術是世界上變革中最重要的力量。
他表示,未來會有非常多的一些變化,政策、經濟、商業等都會在未來以較為緩慢的速度發展,這都是ESG現在要去考慮的部分。“也從ESG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以長期的目光,更好地理解未來,以長遠的、較為緩慢的目光去凝視。”
在凱文·凱利提出,未來的社會是“進托邦”(progress+topia=protopia),其含義是:明天不會像我們想象得那么完美,但會變得比今天稍微好一點兒。“如果每年能積累一點點進步和積極的能量,這種進托邦是能夠達到的,并且ESG能夠幫助我們達到。每年都往前邁步一般小步,我們就能獲得未來的一大步。”
賦能ESG,綠色金融扮演什么角色?
交通銀行行長劉珺認為,綠色金融的概念仍在不斷擴展延伸。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提供多種ESG金融產品;全球可持續標準不斷完善,助推了ESG理念的金融實踐。目前,中國堅持積極推進轉型金融、氣候投資的發展,并將其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補充。
“金融機構應大力支持綠色科技發展。從應為角度來說,金融是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價值交換,本質上就是要引導資源向重點領域配置,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無可厚非。從可為角度來說,除了向傳統綠色行業提供常規貸款服務以外,金融機構還可以打造創新模式,為綠色科創企業的全生命周期提供解決方案。”他說。
劉珺引用了鮑比·麥克菲林的一首老歌,其中一句歌詞是:“In every life we have some trouble, when you worry you make it double(人生難免不盡如人意,焦慮只會讓煩惱加倍)”。
他說:“就讓我們沿著綠色經濟發展的道路,加快綠色技術創新的步伐,疊加綠色金融賦能的成效,向著未來愿景不斷前行。正如那首歌的名字:Don’t Worry, Be Happy (告別焦慮,樂觀面對)。”
中國農業銀行行長付萬軍表示,“中國式現代化”“雙碳”目標、共同富裕等國家戰略部署,為中國ESG實踐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內涵。農業銀行將持續推動ESG理念與業務經營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中國特色ESG實踐,在助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
中國銀行行長劉金表示,可持續金融既是金融業的機遇,也是金融業義不容辭的使命。全球金融同業需要攜手共進,擔當社會責任、構建“義利統一”的金融價值觀,豐富可持續金融產品供給,深化國際合作、匯聚全球金融力量,共創可持續金融發展新局面。
ESG與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養民在發言中表示,在減碳方面,東航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航路優化,也包括參與碳市場機制,推進民航業碳市場的建設,探索可持續燃料,執行全生命周期碳綜合航班,也包括設備制造企業現在在研發制造航空特種車輛和設備,東航也第一家使用了可持續燃料。他建議,要盡快建立完善一套符合“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中國特色ESG評價體系,理念現代化、標準中國化、體系國際化、評價透明化。
“中車2018年已經達到了碳達峰。”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永才表示,中國中車以復興號動車組為代表的軌道交通裝備系列產品普遍具有運量大、能耗低、排放少、污染小的特征,立足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生命周期、全過程發布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力爭2035年實現運營碳中和,2050年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
中信集團副總經理王國權談到,中信將積極探索ESG融入中國企業管制的方法路徑,引領更多中國企業以ESG為抓手,實現治理體系、管理能力、發展模式、績效評價等全方位的轉型;助力加快完善中國ESG的政策體系披露標準、實踐引導和評價方法,為中國企業創造長期價值,塑造新優勢、新動能。
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表示,新希望將ESG融入企業的日常經營和業務過程中,并持續動員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參與,實現企業、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聯合了21個大的用糧單位,組成了節糧聯合體,我們希望我們共同的努力,為節約糧食做貢獻,為社會環境的保護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全國政協常委、浙商總會會長、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指出,踐行ESG理念將對企業經營內容、發展戰略、管理方式、績效評價和治理體系等帶來新的要求,有助于實現股東價值、商業價值、社會價值和相關方價值的有機統一,進而為企業實現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丁雄軍演講
“ESG能夠得到全球的普遍認可和重視,根本上是發展觀的問題。作為企業來講,有兩種發展觀,一種是以利潤最大化為中心,一種是以可持續價值為中心的發展觀。”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丁雄軍表示,茅臺堅持構建山水林田和微生命共同體,積極落實“雙碳”行動,每年投入5千萬元用于赤水河的生態保護,還捐助了中國茅臺國之棟梁的公益活動,每年捐一個億,已經連續12年。
萬科集團創始人、深石集團創始人王石表示,碳中和社區在未來一定會有代表性,“預計明年會在青島、鄭州、鄂爾多斯、新疆開發不同類型的小區,有10平方公里的,有0.5平方公里的,也有5平方公里的,無論怎么說,都是按照商業運行,給補貼更好,不給補貼也要往前走。”
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表示,把ESG做好前提是長期主義,關鍵在于技術引領,以長期主義做好ESG需要水滴穿石來成就,以長期主義做好ESG根本在于利他和共贏。
綠地集團董事長、總裁張玉良表示,企業踐行ESG理念前景廣闊,應該循序漸進,不斷改進完善,他建議,在國家層面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與體系,優先在上市公司當中擴大ESG參與的范圍,在實踐ESG過程中,也可以繼續適當地給企業一些鼓勵,大力發展評價ESG專業的第三方機構。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奧盛集團董事長湯亮提出,從本質上講ESG評價體系就是重新定義了企業和市場的邊界,鼓勵企業用市場之手,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推動經濟社會文明進步和可持續性發展。
工業富聯董事長、CEO鄭弘孟談到,企業對于ESG的重視相較于過去提升非常多,特別是ESG的推動讓企業在新技術、在規模化的應用以及責任供應鏈的透明化、柔性韌性以及“碳中和”的管控和人才梯隊的培養等等,做了更有效、更明顯的催生,創造了不一樣的ESG商業價值。
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朱江明介紹,針對ESG,公司設立了四項環境的管理目標,包括節能目標、節水目標、減排目標、減廢目標等,希望在五年內達到5%-10%的減廢目標。
在“中國碳索家瞰未來”主題演講中,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裁朱鈺峰表示,協鑫讓ESG理念貫穿于研發、生產、銷售、渠道、客戶、投資者關系、伙伴關系等全過程,推動構建基于ESG理念的綠色低碳生態圈。“企業要奉行長期主義,就必須踐行ESG。對于協鑫集團這樣的綠色低碳企業來說,全力‘向綠而行’,就是最大的ESG。”
美錦氫能科技董事長姚錦麗表示,實現雙碳目標道路交通領域尤其是商用車車型的降碳責任重大,同時也大有可為。朱雀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華輪認為,ESG投資必將推動新一代企業家的成長,為社會創造更大的福祉。
在“ESG提升企業社會價值”主題演講中,百事公司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謝長安表示,每個企業和個體都有責任積極參與ESG的建設,共同應對,為實現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努力。華廈眼科醫院集團董事長蘇慶燦表示,為居民提供可負擔性、可獲得性的醫療資源至關重要,這也是未來醫療行業必須去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新加坡ESGuru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盟浪首席ESG顧問孫喜表示,ESG不是一個能夠立竿見影的特效藥,而是需要久久為功的保健品。
ESG標準的發展和如何提升潛力
拉杰德拉·山地(Rajendra Shende)
在13日下午的A會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巴黎辦公室前處長、綠色地球基金會理事長拉杰德拉·山地出席并發表演講。他表示,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開始了,它是人類和自然的戰爭,這是為什么我們也一直在尋找如何與自然更加和平地共處。他表示,ESG在他的定義當中意味著緊急情況、生存危機以及未來的指南。
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
諾獎得主——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邁克爾·萊維特 (Michael Levitt)出席并演講。談到AI,邁克爾·萊維特表示,人人都很喜歡這樣的技術,讓生活更加方便和簡單。可以說使用了ChatGPT之后,我自己的智力提高了50%,有了這樣的智力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所以ChatGPT能幫我們提升很多事情。
安永中國主席、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及全球管委會成員陳凱表示,中國企業應該積極制定行動計劃,從治理戰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等角度,持續提升ESG信息的質量,同時企業應該提供可比較可驗證的ESG數據做好準備,以應對更高的披露要求,以及即將到來的ESG信息鑒證工作要求。
德勤中國主席蔣穎認為,要關注的不單單只是經濟效益,整個的轉型過程,希望公正轉型能夠覆蓋最大化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真正產生以人為本的公正轉型。
“其實現在應該做的不是強調國際標準的本土化,而是中國實踐的國際化。”晨星(中國)總經理馮文說。
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亞太區主管王曉書表示,氣候變化將帶來工業革命以來的最大的全球經濟模式的重建,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轉型機遇,同時轉型落后的企業也面臨風險。越來越多的大型機構投資者在投資決策過程當中納入ESG的考量。
匯豐中國行長兼行政總裁王云峰談到,銀行需要制定自身的近零排放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將銀行的投融資排放量,也就是銀行提供資金支持的客戶和項目所產生的排放總量,逐步過渡到凈零,這就要求銀行的客戶和項目開始深度脫碳,從而能夠在實體經濟層面實現發展路徑的轉變。
高瓴創始合伙人李良認為,ESG不僅是對投資人的內在要求,也給投資人提供了天然的投資標準及最好的投資,就是找到與環境友好、治理完善和對社會真正創造長期價值的公司。
威靈頓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嘉賓指出,氣候變化作為日趨增長的趨勢,將重塑全球經濟,但這一宏觀拐點的重要性仍然被低估,他對于基建支出監管和地緣政治動態的巨大影響,尚未被充分重視。
四位女性管理者也分享了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大中華區主席廖天舒表示,女性在可持續的消費里面是很強的推動力,綠色消費的理念現在已經貫穿在衣食住行各方面。
陶氏公司大中華區總裁朱成怡談到,追求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一代人的責任,更應該是每一代人的習慣,讓下一代深入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并參與實踐就非常有意義。麥當勞中國CEO張家茵表示,希望能持續推動多樣化的平等和包容的企業文化,這也是麥當勞中國ESG中努力的縮影。
復星國際副總裁、復星醫藥副董事長關曉暉認為,作為制藥企業,最重要的社會責任在S方面是產品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
此外,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校長尤芳達Ewe Hong Tat談到,如何能確保未來持續發展,新的學習非常重要。在企業里在學校里,如果提供新的學習的話,大家對于ESG具有非常強的認同感,而且愿意去支持,這樣才能夠長遠的為人類社會跟地球帶來更好的發展。
專程從云南趕來的褚橙莊園創始人、褚馬文化交流中心主席馬靜芬在演講中表示,自己想創辦一個大健康康復中心,“這是我一直在想,也是我這一輩子來到人世間的最后必須完成的使命。”
“在投資人的決策中,傳統財務信息占比只有5%, 剩下的95%全部是非財務信息,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可持續信息。”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主席特別顧問兼北京辦公室主任張政偉說。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主任李濤介紹,中心把企業的不同ESG時間分成5個階段,分別是ESG缺失階段,ESG認知階段,ESG行動階段,ESG影響階段和ESG領先階段,這5個階段是遞進的關系。針對這5個階段,中心為企業定制了14項相關服務。
ESG給資本市場帶來了什么
在13日下午的B會場,滬深京三大交易所、券商、基金大咖熱議ESG助力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王泊談到ESG核心理念與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發展的要求相通、相和。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首次提出了ESG理念,ESG倡導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等核心思想與我國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高度一致,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不謀而合。
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李輝介紹,目前深交所綠色低碳領域上市公司近300家,累計股權融資接近1萬億元,總市值約6萬億元,占到深市上市公司總市值約20%,覆蓋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多個行業。
北京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孫立,目前北交所218家上市公司累計融資437.68億元,平均每家融資額2億元。從募集資金使用上看,8成募集資金投向低碳環保、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創新領域。
“證券行業是資本市場的中樞,也是ESG生態圈的一員,在ESG領域能夠發揮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招商證券執行董事、總裁吳宗敏提到,首先是發揮融資服務能力,通過股權融資、并購重組等方式為符合國家戰略和ESG理念的企業提供融資支付,鼓勵其投資于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推進產業升級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其次是發揮投資管理能力。第三是發揮專業研究能力,推動中國特色ESG評價體系構建,不斷開發契合國情ESG金融工具與投資策略,引領綠色金融領域的國際發展潮流,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樹立中國證券行業的專業形象和地位。
東方證券董事長金文忠
東方證券董事長金文忠直言,從價值發現到資源配置,資本市場的投資邏輯正在悄然變化。在國家及監管機構倡議,責任投資者推動、利益相關方關注下,可持續投資價值正在獲得更多的關注和認可。也在無形中開始了新一輪的資源配置,因此,迎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
興業證券總裁劉志輝表示,綠色和ESG投資是大勢所趨,興業證券子公司興證全球基金早在2008年就開始布局ESG投資,將綠色、社會責任等理念落地為具體的策略和產品,引導資金合理高效的流向符合ESG領域的實體領域。
“聯合國現在提過一個新思路,叫做包容性財富測算框架。我們以前只講GDP,現在講ESG好像跟它有沖突,但是并沒有什么太大沖突,原因在于你GDP到底用多少資源換來的。我們管一個公司的時候會看一個部門的業績做得好不好,看子公司業績做得好不好,但是前提條件是你是在消耗公司多少資源做出來的,如果大部分資源給了你,我們覺得性價比并不高。”長江證券總裁劉元瑞坦言,“ESG評價是對環境、社會和治理的整體評價。放在券商和基金領域,比如評價基金經理考察的不僅要有好的業績,還要有可持續的好業績。”
“過去,證監會把上市公司的上市條件過去叫持續盈利,現在改成持續經營,實際上也充分體現了ESG理念。”國元證券董事長、總裁沈和付說。
關于如何降低綠色溢價,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部負責人、中金研究院院長彭文生提出了兩種路徑:一種是通過碳定價、碳稅、碳交易市場增加碳排放的成本;第二種是通過科技進步、科技創新降低清潔能源的成本。“碳定價是從需求側降低化石能源的需求,技術進步是從供給側降低清潔能源的生產成本和供給成本,這是兩條路線。”他認為,全球主要經濟體在選擇路線上有明顯差別,中國是供給側發力。
易方達基金執行總裁吳欣榮指出,責任投資內涵與新發展理念具有一致性,責任投資是推動基金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提高中長期資金占比和推進高水平開放方面,責任投資有助于改善長期回報、控制長期風險,提高服務長期資金水平和高水平開放能力。”
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指出,當前ESG在中國已經步入深水區,已經從過去的ESG理念的推廣和普及階段,進入如何踐行、如何實操、甚至ESG中國化,讓ESG演變為真正適合中國國情、中國的行業特征和中國自己發展階段的更加本土化的實踐。她透露,華夏基金正在搭建一個上市公司的氣候數據庫。
匯添富基金董事長、上海資產管理協會會長李文談到,ESG不僅是一項責任投資理念,也是一種價值觀和社會發展觀念,它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天下大同”等思想深度契合。
峰會第二日,圍繞“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的未來”、“合作應對全球可持續發展挑戰”、“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等議題,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B?rge Brende),全國人大環資委委員、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原司長李高,以及多位諾貝爾學經濟獎獲得者等重磅嘉賓發表了主題演講。
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前主席阿代爾·特納(Adair Turner)表示,到目前為止,建設零碳經濟最重要的優先事項是實現大規模的清潔電氣化,其次,電力系統本身要盡快實現去碳化。
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Borge Brende)表示,我們將會面臨很多挑戰,但也不是沒有希望。“如果我們能開展合作,在增長議程上達成共識,那么到年底的時候,全球經濟會恢復增長,并且在2024年呈現更為強勁的勢頭。”
“ESG代表了我們看待發展問題的范式轉變,我們現在需要用多維視角來看待發展問題。”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Siddharth Chatterjee)認為,ESG框架認識到經濟繁榮與我們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體系之間存在著深層次的相互依賴。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總裁兼CEO馬尼什·巴普納(Manish Bapna)表示,ESG投資能夠賦能投資者,使其不論投資規模大小,都可以投資與其價值觀相一致的標的,讓每筆投資都能為其想要創造的未來添磚加瓦,這是一件很有力量的事情。
沙特阿拉伯部長理事會總秘書處顧問,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市皇家委員法赫德·拉希德(Fahd Al-Rasheed)介紹,去年利雅得啟動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是到2030年,30%的車輛都是電動車,能源組合中50%為可再生能源,排放量減少一半。
ESG國際合作與警惕“漂綠”
在主題演講一“緊急行動 合作應對全球可持續發展挑戰”環節,全國人大環資委委員、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原司長李高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空喊口號無濟于事,落實行動才是關鍵所在,同時更要防止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損害全球行動能力。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國際首席顧問,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所(IISD)高級研究員魏仲加(Scott Vaughan)表示,目前一個明顯的風險是,ESG和可持續發展實踐在不同市場之間正在變得割裂,但比起市場割裂,更重要的風險是“漂綠”,即企業說自己在踐行綠色,低碳,自然向好的實踐,但卻沒有任何證據能夠支持他們的聲明。
世界資源研究所高級顧問、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里克·索爾海姆(Erik Solheim)談到,人們現在正面臨著三重環境危機:污染、自然破壞和氣候變化。如何克服這三重環境危機,首先需要政治領導力。其次需要企業參與。此外,還需要公民行動起來。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代理執行秘書長大衛·庫珀(David Cooper)表示,要使社會、經濟、企業能夠生生不息,唯一途徑是,承認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土地和水域的退化及污染等危機的存在,并采取行動加以應對。
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主席陳黎明強調,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ESG都是邁向正確方向的重要一步,但ESG本身并非目的所在,目的和手段不應混淆。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金融中心主任馬科斯·阿蒂亞斯·內托(Marcos Athias Neto)指出,在市場層面,大多數投資者認為可持續投資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漂綠”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和基金所聲稱的可持續發展是無法驗證或不可信的。“漂綠”行為相當普遍。這會誤導投資者,讓他們以為自己在支持可持續倡議,也會阻礙企業之間在綠色證書認證上的公平競爭。
ESG催生金融創新與投資機遇
在主題演講二“可持續發展的國際金融創新”環節,惠譽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保羅·泰勒(Paul Taylor)表示,ESG評估要考慮現有業務活動、募集資金用途、轉型戰略以及關鍵績效指標定義與跟蹤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或權重比較。
路博邁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喬治·沃克(George Walker)介紹,路博邁融合ESG因子的投資策略是過程導向型的,可以對每個證券發行者進行單獨判斷,識別出其短期和長期可能面臨的關鍵風險。
星展集團首席執行官高博德(Piyush Gupta)介紹,星展銀行在過去幾年中已經在試圖圍繞可持續性和ESG制定一項總體規劃。
在主題演講三“可持續投資中的長久機遇”環節,瑞銀集團資產管理總裁蘇妮·哈福德(Suni Harford)表示,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氣候基金市場,對于全球投資者來說,投資中國的資本市場可以分散風險,再加上中國市場擁有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機會,推動投資進入中國市場擁有巨大潛力。
普華永道亞太及中國主席趙柏基(Raymund Chao)介紹,普華永道明確劃分了5大創新業務,包括數字化轉型、ESG可持續發展、數字產品及解決方案、區域協調發展、未來人才培養。
“ESG投資發展正駛入‘快車道‘”,富蘭克林鄧普頓全球執行副總裁兼亞太區主席孟宇認為,可持續投資理念的落實不僅需要頂層監管設計,更需要底層財務動機。
“我們將ESG視為一種投資工具,”保德信全球投資管理ESG全球主管尤金妮亞·烏南揚特-杰克遜(Eugenia Unanyants-Jackson)表示,它可用于實現四個不同的目標。
高盛資產管理可持續投資和創新平臺亞洲負責人尼爾·馬斯卡雷尼亞什(Neil Mascarenhas)表示,高盛的可持續投資主要關注氣候轉型和包容性增長主題下的增長板塊。
中國企業為提升ESG競爭力做了什么
在下午的會議中,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溫樞剛表示,加快推進ESG體系建設,是中央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以高質量發展更好實現經濟屬性、政治屬性、社會屬性有機統一的重要途徑。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雷鳴山指出,三峽集團因三峽工程而生,三峽工程是治理和保護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兼具防洪、航運、發電、補水、生態等多重功能和綜合效益,集中體現了經濟、社會、環境三者協調統一,“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項充分體現ESG理念的綠色生態工程。”三峽集團在四個方面做了努力。一是聚焦清潔能源主賽道,努力促進能源綠色轉型;二是聚焦共抓長江大保護,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三是聚焦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四是聚焦節能降碳主戰場,助力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ESG要快速發展,首先必須轉變認知。”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表示,“現在很多人提到ESG,都認為代表著成本和投入。從短期看,做好ESG確實需要必要的投入,但結合新奧的實踐來看,基于創新的理念、模式和技術,這些投入完全有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收益,實現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統一,牽引企業可持續發展”。
王玉鎖認為,應在ESG理念牽引下,利用創新的需求側減碳機制,拉動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碳經濟”,有望為解決當下的發展難題提供系統性方案。
諾獎得主如何看全球ESG發展
在下午的主題演講一“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環節,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Pissarides)表示,可持續的社會發展機會需要員工、企業和政府之間進行協作,更加關注終身學習和公司與員工之間的協作。他進一步稱,但還需要政府的幫助,政府始終是法律和秩序的監管者。
“毫無疑問,知識產權一直被濫用,尤其是專利藥品上。”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圖盧茲大學經濟學教授讓·梯若爾(Jean Tirole)表示,如果富裕國家不承擔研發和藥物價格方面的責任,那將是非常糟糕的。當然也不應該讓整個行業拖延仿制藥物進入市場,應該規范與企業的價格談判,必須提高醫療保健部門的效率。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奧利弗·哈特表示,企業在為世界做好事或者避免對世界造成傷害方面,相較于個人而言,更具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具備社會意識的股東,也即是企業的終極控股股東,需要機制來發揮作用。“比如,一家正在污染環境的企業可以選擇減少污染,這么做也許會影響企業利潤,但是企業的股東,至少大多數股東會說‘我覺得這是值得的’。”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榮休教授本特·霍爾姆斯特倫(Bengt Holmstrom)表示,思考全球危機時,可以讓人們在本地做更多事情,而人們會樂于參與到本地事務中。“我相信現在就行動,在本地做出改變,讓人們能夠更好的參與,是正確的道路。”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表示,“到2050年,我們有很大的機會通過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和參加綠色峰會來減少碳排放。”
ESG與能源轉型、氣候變化
在下午的主題演講二“緩解氣候危機,助力能源轉型”環節,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秘書長胡安·卡洛斯·薩拉薩爾(Juan Carlos Salazar)預計,到2050年,可持續航空燃料、低碳航空燃料和其他更清潔的航空能源將對二氧化碳減排產生最大貢獻。
中電聯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志軒表示,無論是全球性組織還是中國、歐盟、美國等國家都在積極推進ESG的發展,不斷提出和發布新的可持續發展力報告的編制要求。
國際能源轉型學會會長、國際能源論壇(IEF)第四任秘書長孫賢勝對企業發展ESG提出四點建議:企業管理者要加速構建ESG管理體系;著眼于持續發展問題,做活長期主義的實踐;ESG要與數字化、智能化相結合;ESG與本土議題相結合。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處長丁輝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是ESG的重要內容,ESG是積極應對變化、助力能源轉型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理念和實踐抓手。二者互為補充,互相促進。”他建議,要以ESG為核心重塑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價值觀;要以ESG為導向構建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戰略高地;要以ESG為抓手提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要以ESG為理念共筑應對氣候變化的生態圈。
“在上海舉辦ESG全球領導者峰會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表明中國仍在致力于推進和解決ESG問題。但不幸的是,世界范圍內,相關的態勢出現了倒退。”新加坡駐聯合國前大使,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卓越院士馬凱碩這樣表示。
雨林聯盟CEO圣地亞哥·高蘭認為,“我們需要做的,改變資金的使用方式,將資金從危害環境的活動轉向經科學證明能真正造福人類和自然的市場模式,才是我們應走的正確道路。”
ESG在管理戰略上如何落地
在下午的主題演講三“ESG融入管理型戰略培養”環節,可汗學院創始人、CEO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談到,ESG社區、關注社會和教育的社區里的所有人都必須投身其中。
巴黎高級商學院院長埃羅伊克·佩拉什表示,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正迫使人類創造低碳、有韌性、高效利用資源和尊重生物生態系統的新社會模式,也迫使人們加快對大規模低碳能源供應的研究和創新。
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唐納德·雅各布斯中心銀行學和金融學主席弗蘭切斯卡·柯內利表示,商學院可以變得鼓舞人心、培養領袖、志存高遠,需要教導學生如何成為具有多維技能的領袖。
瑞士EHL酒店管理商學院常務董事兼執行院長伊奈絲·布拉爾表示,占主導地位的完全專注于資本主義收益的西方經濟體系已經達到了極限,現在需要重塑它。
瑞士IMD國際管理發展學院院長讓-弗朗索瓦·曼佐尼談到,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企業在兩個基本領域開展工作:戰略領域和組織領域。歐洲工商管理學院高管教育院長薩米爾·哈西亞(Sameer Hasija)表示,現在正在可持續發展或循環經濟領域取得飛躍,建立新商業模式,而這些都是由創新驅動的。
倫敦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IED)執行主任湯姆·米切爾(Tom Mitchell)建議進行ESG投資。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管理教授、可持續發展政策及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棟表示,應對環境污染、減緩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包括實現綠色轉型,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作用都是至關重要的。倫敦商學院LBS戰略與企業家精神教授伊萬尼斯·伊萬諾夫(Ioannis Ioannou)表示,所有與可持續發展和ESG相關的要求和期待,都要求企業們擁有一種新的領導模式。
峰會最后一日,圍繞“ESG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跨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ESG 融入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等議題,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等學者、企業家、金融家、專業機構人士共同討論了如何通過實施ESG策略來推動可持續發展。
ESG如何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表示,在綠色轉型中的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中國在不斷地做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把價格體系建立得更加完善,相信我們的進步會更快。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原副總裁朱民指出,世界越來越多地傾向是建立全球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把碳價給顯性化。碳價顯性化給了市場一個價格機制,這個價格機制就應該反映在財務報表上,反映在財務報表里面的就需要有新的規則。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方晉表示,企業踐行ESG理念仍然面臨著準則繁多缺少指引,缺乏相關理念和實踐方法論的智力支持、激勵和約束的機制尚不健全,市場配套支持尚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執行副理事長劉文奎表示,我國的ESG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卻十分迅速。許多企業家已經認識到“ESG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必做題”。
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 CEO埃爾科·范德恩登在演講中提到,中國經濟體量龐大,有著創新與前瞻性思維,尤其是在降低風險和提供解決方案方面。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PRI)CEO大衛·阿特金表示,看到在中國政策環境中充滿了積極的鼓勵信號。“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工業和制造業中心。這意味著中國在可持續性問題上的成功與全球成功緊密相連。”
標普全球Sustainable1 副主席兼標普全球Trucost首席執行官理查德·馬蒂森提到,鼓勵披露對中國來說并不鮮見。越來越多的公司發布 ESG 報告,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表示,中國作為全球最為活躍的經濟體之一,ESG在中國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但主流化趨勢已經開始顯現,政府有關部門及企業自身較之以往更加關注ESG理念,重視ESG實踐。
中國責任投資論壇理事長、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認為,對金融機構來說,低碳轉型的關鍵不是運營碳中和,而是資產碳中和。所以金融機構必須要有一個衡量指標,實時掌握資產組合碳排放是多少?距離碳中和有多遠?
全球咨詢公司Teneo 高級董事總經理、亞太區 ESG 咨詢主管馬歌司認為,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重要舉措,將ESG原則納入整體政策及實踐。對于那些希望在ESG領域有所作為的人來說,中國大陸地區為他們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跨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敦豪(DHL)集團首席執行官麥韜遠介紹,敦豪集團將繼續致力于通過運營減少碳排放,達成2030年目標,最終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先正達集團首席執行官傅文德指出,世界人口在不斷增長,這意味著到2050年,農作物的產量需要增加50%才能確保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健康和安全的食物。
歐亞資源集團CEO、國際電池聯盟聯席主席宋本認為全球汽車市場正在經歷徹底的轉型——從內燃機到電動車。供應鏈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意味著要實現電動車部件的區域性供應。如果你沒有區域性供應鏈,最后消費者就會承擔更高的價格。這顯然不利于能源轉型和達成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
寶潔公司首席可持續發展官魏臻霓介紹稱,寶潔已經推出“使命2030”,支持我們的品牌極具吸引力的、可持續的卓越產品。
UPS執行副總裁兼首席企業事務和可持續發展官勞拉·萊恩說,UPS致力于在2040年前改善10億人的生活,力求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
彭博可持續金融解決方案全球負責人帕特麗夏·托雷斯表示,為應對氣候變化,我們需要采取有力舉措,以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及森林砍伐,并在十年內大幅增加綠色投資。
雀巢集團執行副總裁、雀巢大中華大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西強介紹,為應對氣候挑戰,雀巢在2019年提出到2050年實現凈零碳排放的承諾,并于2020年推出了凈零碳排放路線圖,計劃到2025年減排20%;到2030年減排50%。
飛利浦集團可持續發展全球負責人羅伯特·梅茨克(Robert Metzke)在演講中介紹到,到2025年,飛利浦所有的產品將都采用環保設計。
挪威陶朗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Tove Andersen出席會議并表示,創新和協作是創建循環經濟的關鍵要素。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FAD)總裁阿爾瓦羅·拉里奧談及了全球正面臨著饑餓、沖突、疫情后遺癥等多重壓力,急需將糧食系統發展成一個更加可持續的系統。國際電信聯盟ITU副秘書長拉馬瑙斯卡斯(Tomas Lamanauskas)演講中表示,在科技飛速創新的同時,世界的局面并不樂觀,人類正面臨著嚴重的氣候危機。而數字科技在這個過程中為完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提供了許多機會。
中國企業如何將ESG融入高質量發展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化石能源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快速進步,但也讓人類社會付出沉重代價。“現在人類所用的煤,按照今天的消耗速度,只能使用200多年;現在地球的石油,按照今天的消耗速度,只能用50年”,王傳福分析稱,人類不能只活200年,化石能源用完以后,子孫后代將面臨能源枯竭。
他強調,比亞迪一直在思考怎么去改變,用一些綠色的科技和產業來實現變革,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隆基綠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介紹,自2012年上市至2022年,隆基累計生產的光伏產品以硅片計達到了290GW。截至2022年底,這些光伏產品在全球累計可輸出綠色電力超過1萬1482億度,相當于為全球避免了約5.36億噸的碳排放,占到2022年全球能源相關碳排放量的1.46%。
遠東控股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蔣錫培介紹,遠東積極采取減碳措施、使用清潔能源發電、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減碳技術、研發生產減碳的新產品等,為助力國家發展貢獻遠東力量。
華熙國際投資集團董事長、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燕表示,華熙生物今年專門成立了一級部門——ESG戰略發展管理部,就是要加強公司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實實在在的將ESG落地實施。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中誠信綠金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閆衍表示,根據中誠信綠金統計,2022年,A股上市公司超過1700家單獨編制并發布ESG報告,占比34.8%,相較于上年度報告進一步上升3.90個百分點,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比例出現進一步提升。
攜程集團首席執行官孫潔介紹,攜程的ESG分為六大板塊,分別是:綠色低碳、性別平權、鄉村振興、助力實體、服務為先、科技創新。她特別介紹,作為一家女性比例超60%的女性友好、生育友好企業,今年攜程推出了10億元生育補貼政策,每位新生寶寶可獲得5萬元生育禮金,攜程女性員工還可以享受10余種女性專享福利。
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向陽表示,ESG作為一種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因素納入投資決策過程、以推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投資方法,其價值已成為公募基金行業的基本共識。
海通證券董事會秘書(擬任)、工會主席裴長江表示,海通證券作為國有金融企業,將ESG理念充分融入發展戰略和日常經營中,不斷完善ESG治理,提升ESG工作水平。
華夏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苑志宏出席會議并表示,銀行理財ESG投資從2019年起步,首年ESG主題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即突破100億元,截至2023年6月末,ESG主題銀行理財產品規模近1,600億元,較年初增長22%。
通威股份副董事長、董事嚴虎介紹,力爭到2030年前實現運營層面碳中和。施耐德電氣副總裁,公司事務及可持續發展中國區負責人王潔介紹稱,早在2002年,施耐德電氣就已經將可持續發展納入了公司的核心戰略,并融入業務經營的方方面面。摩根資產管理ESG中國業務總監張大川表示,摩根資產管理致力于將ESG因素納入投資過程,并堅信ESG考量是長期投資策略的關鍵組成部分。
盒馬聯合創始人、可持續發展部負責人沈麗介紹說,在公司可持續發展部正式成立之初,就錨定了可持續農業和可持續供應鏈兩大核心議題,用本土零售產業的影響力來帶動農業產業鏈和生產加工產業鏈的可持續轉型。
資本市場如何助力ESG發展
沙特交易所首席執行官穆罕默德·艾·魯邁赫 (Mohammed Al Rumaih)談到,最近為在沙特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引入了《ESG信息披露指南》。我們看到了明顯的進步,13%的證券發行人披露了他們的ESG努力,之前這一比例僅為8%。
新加坡交易所集團首席執行官羅文才 Loh Boon Chye表示,作為位于資本市場生態系統中心的國際多資產交易所,新交所致力于促進資本流動,幫助氣候轉型。
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數據與分析業務大中華及北亞區董事總經理陳芳表示,作為一個企業實體,LSEG 制定了以科學為基礎的減排目標,我們的目標是到 2040 年實現凈零排放。
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伙人劉二海表示,ESG越來越被重視,全球化2.0時代是股東利益第一,現階段,環境、社會以及公司治理被充分考慮。他認為ESG不僅是責任,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業和投資的機會。
Gabelli 資管公司創始人、CEO馬里奧·加貝利(Mario Gabelli)提到自己1981年就曾來過中國,那個時候,中國的GDP只占世界總GDP的4%左右。而現在,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中國占19%。“很明顯,中國將成為改善環境變革的領導者”,他說。
聯博集團亞太區負責任投資指導委員會聯席主席,資深投資策略師兼亞洲股票業務發展主管王耀維(David Wong)提到,中國的重要戰略政策為投資者提供了實現長期阿爾法收益的良好機會,因為中國綠色能源轉型的規模在世界上前所未有。
普萊仕全球影響力股票策略投資組合經理哈里·巴爾克里什納(Hari Balkrishna)在演講中提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時表示,實現這些目標所需的資金缺口大概是每年度4萬億美元到5萬億美元,這是一筆巨大的資金。對此他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在公開股票市場進行影響力投資。
東方匯理資產管理機構、企業客戶及ESG主管讓-雅克·巴貝里斯(Jean-Jacques Barbéris)在演講中表示,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中國已經展現出了領導地位,無論在政策制定方面,還是在資本動員方面。
暢想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計算機神經科學教授,美國四大國家學院院士,《深度學習》作者特倫斯·謝諾夫斯基(Terrence Sejnowski)談到,人工智能需要大量能源。現在有一種新科技,叫做神經形態工程,運行原理與大腦運行的原理一致。這些芯片非常輕巧,能源消耗非常低,而且價格很便宜。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 )表示,全球氣候變化既可以帶來熱浪,也可以帶來預期外的寒潮,既可以帶來強降水,也可以帶來旱災。
《灰犀牛2》作者、灰犀牛公司創始人米歇爾·沃克表示,今年的極端天氣和相關自然災害使人們更加難以忽視氣候變化,然而,認識到這種灰犀牛風險的存在只是行動的開始。
全球知名思想家與經濟學家,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第三次工業革命》《零碳社會》《韌性時代》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指出,由于全球變暖,地球水圈重新野化,這意味著人類現在正處于物種滅絕威脅中。因此,他表示,人們需要一種新的方式來理解與地球的關系,并思考如何將這場危機變成機遇。
日本著名建筑師,東京大學特別教授、名譽教授隈研吾(Kengo Kuma)在演講中談到,如果今天我們仍然秉持征服環境的觀點,人類將無法繼續生存下去。因此,有必要替換過去的觀念,將環境概念置于建筑之上。
大會圓滿收官!我們明年再見
在過去的三天里,我們見證了全球企業家、專家學者、國際機構負責人和利益相關者的非凡聚集,他們都以一個共同的目標團結在一起,那就是圍繞著大會的主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一同為推動可持續變革,為我們的地球塑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而發聲。在這次峰會期間,我們分享了討論、辯論和洞察力,這些都是真正鼓舞人心的,點燃了我們對ESG實踐的迫切感和承諾。
我們探討了環境管理的關鍵作用,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以及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意義。我們深入研究了可持續投資、創新技術和包容性商業模式的復雜性。最重要的是,我們認識到ESG不僅僅是一個流行詞,而是支撐我們組織長期成功和韌性的基本支柱。
當我們離開這次峰會時,讓我們繼續傳承這里培育的包容、合作、創新和責任的精神。讓我們繼續將ESG原則融入到我們的戰略、運營和決策過程中。讓我們努力追求透明度、披露和可衡量的影響。讓我們記住,我們今天的行動將塑造我們為后代留下的世界。
在告別2023ESG全球領導者大會時,讓我們保持這股勢頭,繼續成為我們世界所需要的變革推動者。共同努力,我們可以創造一個不僅有利于我們自身的企業,也有利于我們的社區和整個地球的可持續未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