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5日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發布了《工業企業合規管理準則》和《企業知識產權信用評價標準》。
兩個團體標準的發布旨在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標準引領創新、規范行業發展的要求。
工業企業的合規管理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工業、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22年,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了40萬億元大關,占GDP比重達到了33.2%,工業起到了宏觀經濟大盤的壓艙石作用。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7%,制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65家制造業企業入圍了2022年世界500強企業榜單,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了7萬多家。二是編制具有前瞻性、戰略性、指導性的團體標準,可以為工業企業在重大決策和日常管理方面提供遵循原則、評估方法和依據。三是工業企業合規管理團體標準應用范圍廣,適用性強。四是制定工業企業合規管理團體標準符合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可為工業企業走向世界提供信用和便利。《工業企業合規管理準則》團體標準的編制填補了工業企業合規管理領域的空白。
近年來,“知識經濟”蓬勃發展,知識產權領域主要活動也由傳統的靜態產權公示嬗變為動態的知識產權交易、許可。而企業作為最具有活力的市場主體,借助對企業于知識產權領域的信用進行公正審查和評估,能有效激發企業創新能力,打擊部分企業的侵權行為。
制定并推行企業知識產權信用評價標準是切實加強知識產權工作的有力抓手,響應了《知識產權強國綱要》、《標準化強國綱要》中所提出的“推進社會治理標準化建設”、“讓知識產權制度成為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等基本要求。
《企業知識產權信用評價標準》是填補知識產權信用評價方面的一次重要嘗試:在定義上,對相關概念加以明確,有效消除了知識產權信用內涵的模糊性;在評價程序與評價要素上,提供了標準文件及各類要素指標以供評估人員做出科學性、規范性的判斷提供指引,從而促進知識產權工作高質量發展,規范相關市場交易秩序,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編制兩個團體標準涉及國家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兩個非常重要的領域,既有國際貿易方面的需求,也有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對于引導中國企業合規發展和誠信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