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保定市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把衛生健康事業作為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進“三醫聯動”,深化醫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統籌開展京津冀區域醫療合作,積極引進京津優質醫療資源,為群眾提供了更高水平、更加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著力打造健康中國保定樣板。
基層醫療有“厚度” 健康服務有“溫度” “多虧了你們,要不是你們的及時救治,我都不敢想后果是什么樣的。”在易縣人民醫院,前來復查的麻先生對醫生表達了自己的感謝。
20天前,家住易縣紫荊關鎮的麻先生因胸口不適到易縣紫荊關中心衛生院進行檢查。檢查中,醫務人員將心電圖數據上傳至遠程心電中心,3分鐘后,易縣人民醫院遠程心電中心給出診斷:急性心肌梗死。
衛生院工作人員接到反饋后,迅速啟動胸痛中心急救綠色通道,并在易縣人民醫院醫生遠程指導下給予雙抗藥物口服、皮下注射肝素的急救措施。麻先生到院后,值班醫師立即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支架植入術”。如今,麻先生的身體已恢復如初。
近年來,像麻先生這樣“留得下來、看得好病、花錢不多”的事兒越來越多,這得益于易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建設。
2022年,易縣成立了醫療衛生集團,以解決群眾就醫“急”、“難”、“愁”、“盼”的問題為抓手,上下聯動,真正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為解決群眾就醫“急”的問題,統籌全縣醫療資源,構建了“1+5+24”的“兩對接三布局”急救體系,120統一調度,同質化管理,滿足了群眾的急診急救需求。為解決群眾就醫“難”問題,易縣醫療衛生集團成立患者服務中心,幫助縣內平診患者找好大夫、做好預約轉診、簡化報銷結算等工作,幫助確需到域外就診的,協調聯系上級醫院和專家,為患者提供就診全流程服務。為解決群眾就醫“愁”問題,集團出臺一系列政策,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縣級的優質醫療服務。并針對于出行不便、且適合在家庭條件下進行醫療護理的患者及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出院患者等人群開展護理、康復“兩到家”服務,切實解決了群眾就醫“盼”問題。
易縣醫療集團緊緊圍繞“將90%患者留在縣內就診”的目標,構建“一主兩翼四區”的醫共體服務格局。對接京津保三甲醫院暢通專家會診渠道,提升急危重癥救治能力,使醫療隊伍能夠得到長足發展,群眾就醫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截止目前,保定市已在18個縣域全部成立醫療衛生集團,在全省率先實現全覆蓋。并與河北醫科大學合作,對全市7783名鄉村醫生開展全員培訓。經過一年實踐,醫共體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全市縣域內住院量占比較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的比例較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收入(不含藥品、耗材、檢查、化驗收入)占醫療收入比例較上年提高0.41個百分點;按病種付費(DIP)的住院參保人員數占公立醫院總住院參保人員的比例為86.2%,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得到提升,更多患者留在了基層就醫。
書寫便民就醫與優質服務篇章 建造民生福祉與經濟發展橋梁 近日,來自山東的慢性肉芽腫病患兒,1歲7個月的祥祥(化名)在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接受了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順利出倉;因老風濕困擾多年,行動不便的競秀區張繼先(化名)老人,在市第一中醫院掛上了全國頂級中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風濕科母小真博士的專家號;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頜面外科專家、市第二醫院口腔院區學術院長郭玉興,為來自邯鄲的頜面腫瘤患者劉滿倉(化名)實施了手術;患腹膜后腫瘤的清苑區47歲林先生,在市第一中心醫院,接受了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錢紅綱的手術治療……
為辦好百姓就醫心頭事,保定市積極打造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如今的保定,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廣安門中醫院保定醫院獲批第三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北大腫瘤醫院保定醫院申報了第五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北大口腔醫院、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安定醫院等正在加快推進在保定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99家醫療衛生機構與京津119家三甲醫療衛生機構簽訂了235個合作協議。全市醫療機構在京津三甲醫院的幫助指導下開展新技術、新項目487項,新建共建科室245個,加入京津225個專科聯盟,開展課題研究38項。一串串數字,一樁樁實事,鐫刻下保定市生命健康產業蓬勃發展的匠心之筆。
建設國際醫療基地,推動醫改走深走實,爭創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是堅持人民至上,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需要。是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需要。也是推動生命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今天的保定機遇無限、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