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夾、校正、鎖緊、銑削……一連貫動作一氣呵成。從近30米長的加工專機的一端到另一端,龐大箱體上的導軌基準即可實現從坑洼不平到光潔平整的“華麗轉身”。作為博士工藝工作室的孵化成果,內型面加工專機正式投入使用,使導軌裝調效率翻了一番,這是8359所黨委加快構建創新生態、培育創新文化的一個縮影。
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集團公司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8359所黨委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全員創新創業活力進一步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開足馬力,全速開辟發展新領域、塑造發展新優勢。
布局N級創新平臺 加速能力提升 “要建好用好創新平臺,通過優化整合資源配置,賦能科研成果轉化進入‘快車道’。”在三院預研工作會上,8359所黨委作為代表單位交流工作思路和相關經驗。
立足所專業基礎實際,8359所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著眼創意收集、典型遴選、前沿研究、引智聚力、產業孵化的創新工作全流程,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內外雙向發力深化創新協同生態建設。
圍繞重點發展方向,所黨委結合“十四五”規劃中期調整,持續優化戰略布局,成立特種智能裝備事業部、武漢研發中心等,推動底盤、結構、電控、軟件四大專業的融合發展,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打造高效的創新“試驗田”,由原本分散的“班組協同”向集中的“軍團作戰”轉變,助力核心技術快速實現產業化跨越式發展。
在全新建成的8359所人工智能實驗室里,設計師們正緊盯屏幕適時調整人工智能訓推一體平臺的相關數據。“主流模型相比單一方案性能提升近20%,聯合優質資源牽引先進技術應用,全力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體系,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生態圈正在加速形成。”無人平臺裝備研究室主任介紹說,8359所聯合華為建設人工智能實驗室,大力推進全鏈條國產化,為智能機動和目標識別領域智能算法的創新研究帶上了加速器。
構建“四維”管理體系 釋放創新活力 以技術、項目、問題、需求為牽引,8359所持續打造“四維”管理體系,解決預研、研發、生產、試驗等創新聯調中的斷點、堵點和梗阻,為創新發展積蓄后勁。
年初,以技術為第一維度,所內頒發年度專業技術責任令,形成推進計劃,強化責任落實,牽引深入落實“十四五”專業規劃。
緊跟未來裝備發展需求,8359所自籌資金建立戰略投入項目機制,“我們結合各用戶方發展規劃,梳理研究目標及共性研究內容,形成戰略投入研究指南,引導各研發單位根據自身專業能力和人員配備情況靶向發力,集結優勢資源集智攻關。”科技發展處負責人介紹說。
“跑冒滴漏怎么辦?”“防腐問題怎么破?”問題經“總師出題”平臺拋出,所預研基金牽引各專業研究室開展技術攻關,以集約化研究、會戰式攻關加快突破最緊急、最迫切的卡脖子技術難題,有效保障后續產品研制。
發力“需求側”,8359所動態把控、掌握用戶需求,建立了用戶資源庫,形成專人對接模式,通過快速響應用戶關注切實支撐起軍隊建設實際需要,增強獲得項目的主動權。
暢通多條發展通道 打造人才高地 作為三院首批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試點單位,8359所緊盯骨干和高層次人才兩大創新的關鍵群體,堅持長效激勵與即時獎勵并重,積極探索中長期激勵路徑。
“以重點項目為依托,所里在技術創新中帶動人才成長,在成果轉化和市場開拓中培養高端領軍人才。”8359所人力資源處處長介紹說,8359所深入推進“三序列、兩通道”人才培養機制,激發領軍人才頭雁作用,推動專業技術能力實現躍升。
“提速1秒的背后是團隊決勝的堅定信念!”某新質裝備團隊成員凌晨“發圈”獲點贊無數。聚焦前沿性、系統性關鍵技術攻關,8359所在新質裝備等3個重大項目和1個基礎項目上實施“揭榜掛帥”,15人突破原有晉升通道勇挑重擔。以市場開拓、預研創新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不斷優化,大大激勵了專業技術人員補短板、攻難關的創新斗志。
此外,8359所還積極開展市場化薪酬方案設計,在特種智能事業部、武漢研發中心兩家單位先行先試。本著向關鍵核心崗位傾斜,向高層次科研骨干、管理骨干、高技能人才傾斜的原則,大膽采取年薪制、協議工資制,打造薪酬高地,持續激發創新“裂變”。
得益于創新引擎強勁驅動,8359所專業技術提升和領域拓展雙向推動的循環發展模式逐步形成,所內“從0到1”的創新自信逐步建立。勇闖創新“無人區”,8359所黨委將持續發力,在科技比拼的最前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