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9日,全球化智庫(CCG)在新歲序開之際發布《2023中國與全球化報告》。報告從中美關系、烏克蘭危機、國際金融體系、“一帶一路”、國際旅游、數字經濟、氣候變化與等十個角度梳理并預判了未來一年全球化發展趨勢。
新冠疫情疊加烏克蘭危機下世界秩序重構加速,盡管全球化作為經濟發展必然趨勢不會終結,但全球化發展進入深度調整期已成共識。邁入2023年,隨著中國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和出入境政策,中國將繼續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中國的發展前景與世界緊密相連,在中國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國家發展戰略調整、政策優化,還是企業、個人等抓住機遇、規避風險,都需要“開眼看世界”,把握全球化發展趨勢。
2022年,CCG于6月和11月兩度開展環球二軌外交,與數百位學者、政要、媒體、智庫負責人等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人士開展了面對面對話交流活動。2022年,CCG還舉辦和參與了百余場圍繞國際形勢走向、全球治理挑戰、中美關系改善、中歐關系回暖、中國開放發展等熱點議題的大型論壇、圓桌會、建言獻策會等,與中外政商學各界權威人士開展了深入廣泛的交流。結合在廣泛交流中所了解的觀點信息,和CCG對于全球化的長期研究積累,以及2022年在烏克蘭危機、中美關系、全球治理、國際人才流動及國際傳播等方面開展的研究,CCG課題組特研究撰寫《2023中國與全球化報告》。
報告梳理2022年事關全球化發展的重要事件,對全球化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研判,提出2023年全球化發展的十大趨勢:
一、中美關系或迎來新的穩定窗口期,雙方在曲折中規避雙邊關系進一步下滑。
二、烏克蘭危機或進入談判和沖突并存的階段,危機引發的撕裂狀態將會持續。
三、全球貨幣體系和金融體系將繼續調整,全球資本流動性將有所改善。
四、全球可能進入“滯脹”,中國期待將消費作為經濟復蘇和發展引擎。
五、“一帶一路”十周年后進入新發展階段,更突出“多邊性”和共商共建共享國際合作。
六、國民黨中期選舉獲勝,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及各領域融合迎來新發展。
七、中國與全球化混合經濟彰顯韌性,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八、中國國際旅游與國際留學將大幅恢復,推動中外關系理解溝通新發展。
九、全球數字經濟治理逐漸板塊化,中國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
十、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曲折前行,區域合作機制將會體現出更高效的行動能力。
報告指出,未來的全球化可能是有選擇的、自主的和差異化的全球化。而中國的全球化方案應該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致力于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全球化。
以下為報告要點:
一、中美關系或迎來新的穩定窗口期,雙方在曲折中規避雙邊關系進一步下滑
報告指出,經過數年的調整和布局,中美關系出現了一些較為明朗之處。2023年中美關系或將到達歷史新節點,迎來新的穩定窗口期,雙方仍將謹慎地開展互動和交流,在曲折中規避雙邊關系進一步下滑。
報告分析,未來,中美關系固然將面臨許多波折,例如,美方將繼續通過聯盟網絡多邊牽制中國,并在各領域展開“塑造環境競爭”;在臺灣、科技、人權等領域,美國仍將制造相關不確定性。但雙方仍會保持共同底線,并隨時根據周圍環境變化展開調整。中美將保持相對密切的高層接觸,并一定程度上維護雙邊的合理交流和正常的人文往來;在貿易領域和全球治理領域,美國將繼續與中國開展一定程度的合作,以維持現有全球治理體系的穩定和存續;商界、學界和企業界等各界之間的交流會有效恢復,但恢復狀況將會受到政策和民意的較大影響。
二、烏克蘭危機或進入談判和沖突并存的階段,危機引發的撕裂狀態將會持續。
根據CCG《2023中國與全球化報告》,接下來的一年,烏克蘭危機或進入談判和沖突并存的階段。如果國際社會介入得當,危機可能會進入“凍結”狀態。
報告對烏克蘭危機對地緣政治和經濟帶來了影響進行了分析研判。地緣政治方面,烏克蘭危機造成的全球分裂狀態仍會持續。一個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反俄陣營在全球形成,隨著歐洲國家經濟實力的下降,美國在西方陣營中的領導地位進一步鞏固,而東盟、CPTPP以及IPEF中的中等力量成員國可以通過參與區域性國際政治或者經濟組織影響國際秩序,增強國際話語權。
經濟方面,烏克蘭危機不會改變經濟全球化總體趨勢,但危機將使全球三大區域價值鏈體系之間的關系發生調整,美歐兩大價值鏈體系出現更加緊密的融合。從對價值鏈的影響來看,烏克蘭危機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體現在供應鏈的上端,并通過供應鏈逐次傳導,逐漸實現緩沖。需求側將重新成為大宗商品定價的主導因素。但烏克蘭危機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壓力既存在于需求側也存在于供給側,并有可能在2023年為全球糧食供應帶來壓力。
相對于疫情、供應鏈安全和中美關系來說,未來一段時間,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仍是次要的。中國將繼續維持五點立場,加強與“中等力量”國家合作,以多邊主義應對全球化挑戰。
三、全球貨幣體系和金融體系將繼續調整,全球資本流動性將有所改善
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貨幣體系將逐漸結束加息周期,全球資本流動性將有所改善,但由于供應鏈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引發的通脹可能迫使全球各國央行將利率保持在現有高位,2008年以來的低利率局面已經結束。
報告分析,盡管2023年美聯儲加息步伐有可能逐漸放緩,但美元強勢態勢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持續,導致在過去幾年中受到國際資本追捧或者外債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出現債務風險。
雖然美元體系信用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后受到影響,但美元對全球影響力依舊,目前尚未出現各國貨幣可以錨定的美元替代者。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2023年將會保持相對穩定,中國政府將會在雙邊和多邊層面上繼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此外,繼續推進海外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亦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路徑。
四、全球可能進入“滯脹”,中國期待將消費作為經濟復蘇和發展引擎
報告認為,2023年全球經濟出現“滯脹”(stagnation),即經濟發展停滯與通脹同時出現的可能性極大,這將導致2023年全球部分經濟體陷入衰退。
中國經濟受到“滯脹”影響程度較低,隨著國內市場流通秩序逐漸恢復,消費有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上的地位也將穩步提升。
全球供應鏈受地緣政治、新冠疫情及由兩者衍生的通脹影響將加速調整。供應鏈變短,區域化狀況日趨明顯。亞太地區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抬升,歐洲產業鏈則有向外遷移的趨勢。
報告指出,在不確定性大增的時代,各個經濟體更加堅定了“抱團取暖”的決心。既有的區域經濟合作體系得到進一步強化。除CPTPP、RCEP等近期生效的自貿協定將會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外,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以及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合作框架(IPEF)等也將產生經濟方面的深刻影響。
五、“一帶一路”十周年后進入新發展階段,更突出“多邊性”和共商共建共享國際合作。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發出十周年。報告顯示,“共建”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的關鍵詞,是主導“一帶一路”在2023年發展的主要思路。新的一年里,“一帶一路”將持續有效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和發展,并與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開始形成有效的相互促進和聯動。
2023年,“一帶一路”的共建或將突出更多“多邊性”,與其他國際機制的復合程度將加深。這種復合或將更多地出現在中國與海灣國家、中國與非洲國家和中國與拉美國家之間。上合組織將可能由安全合作機制轉向為安全—經濟雙重合作機制,其與“一帶一路”將形成某種形式的經濟交互關系,進而推進“一帶一路”項目以多邊合作的表現落地。
“一帶一路”的適應性與韌性也將得到延續,該倡議能夠適應全球市場與需求,進而對沖地緣政治動蕩帶來的沖擊,還將與“B3W”和“全球門戶”等倡議共存,并存在合作可能性。
六、國民黨中期選舉獲勝,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及各領域融合迎來新發展。
《2023中國與全球化報告》中指出,大陸實施了有效的策略,并展現出了足夠的戰略耐心,為穩定臺海局勢作出了最大的努力。這些策略和戰略耐心將在2023年繼續推動臺海局勢的穩定。
展望2023年,美國高級政客會否再度訪問臺灣是地區局勢激化的重大不確定性,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活動可能對臺灣海峽和平穩定構成挑戰,但國民黨在中期選舉中獲勝、兩岸民間呼吁恢復“小三通”聲音高漲,以及有200萬臺灣人經常在大陸經商工作等,表明臺灣民意更傾向“求和平、求穩定、過好日子”。未來,大陸可以更多地采取經濟懷柔政策團結廣大的臺灣同胞。隨著大陸防疫政策的放開,出入境政策的放寬,兩岸之間的旅游、留學、就業、創業等個人往來、經濟往來活動將進一步加強,將進一步促進經濟融合,從而推進和平統一進程。
七、中國與全球化混合經濟彰顯韌性,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混合經濟,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跨國企業等都對中國經濟發展貢獻巨大且不可或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中國是2020年全球首個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及2022年也均保持了穩健發展。這足以說明中國混合經濟的強大韌性。
報告分析,世界經濟低迷之下,中國經濟2023年穩步復蘇將提振世界經濟增長信心,助力世界經濟復蘇發展。2023年國有企業重要作用持續凸顯,國企改革將進一步深化;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政策助力紓困解難;外資企業看好中國經濟前景,來華投資熱將繼續上演。
從宏觀層面看,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二十大召開后,中國踏上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在此過程中,中國混合經濟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障,將在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中不斷完善,不斷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與繁榮。
八、中國國際旅游與國際留學將大幅恢復,推動中外關系理解溝通新發展
報告對國際旅游與國際留學的新趨勢進行了分析,指出2023年,隨著中國防疫局面進入新階段,國際旅游和國際留學都將迎來強勁復蘇,持續推動人本全球化發展。
在多國入境限制相繼取消的情況下,2023年亞太地區入境人數將大幅反彈。受到防疫政策限制的出行需求得到釋放。但是,經濟下行壓力將成為全球出行需求中不確定因素,可能使需求端的復蘇出現起伏,出境旅行將難以全面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主要留學目的國接收的國際學生人數都呈現增長態勢。中國作為這些國家的首要或主要國際學生來源國,隨著防疫管控措施的放開,2023年中國赴這些國家留學的人數將恢復甚至超過疫情前水平。但受新冠疫情和國際局勢變化,尤其是中美關系的影響,未來中國學生的留學需求有可能向歐洲和亞洲地區轉移。
2023年,隨著國際留學生人數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國際學生對留學目的國的經濟貢獻也將接近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國際留學生的留學專業將依然集中在STEM領域,但社科、人文、藝術等領域國際留學生也會持續增加。
2023年,隨著中國入境隔離、簽證政策的放寬,出境游和海外投資需求將得到釋放,中國海外留學及來華留學人數都將得到大幅恢復,將幫助校準西方的中國認知,消除國際公眾對中國的誤解,減少雙方誤讀,增強國家的軟實力建設,推動中外關系理解溝通新發展。
九、全球數字經濟治理逐漸板塊化,中國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
《2023中國與全球化報告》分析指出,2023年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將維持高速增長的勢頭,數字經濟將進一步提升制造業的價值,在服務貿易中也將體現出更高滲透率。全球數字貿易的比重將繼續上升。
同時,隨著過去兩年數字經濟監管與合作的強化,區域數字經濟監管與合作將在全球形成若干板塊,形成“自下而上”推動全球數字經濟監管合作體系建立的新態勢。中國則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如從WTO到DEPA層面,利用各種合作平臺不斷推動數字經濟在貿易便利化方面的進展,以《全球數據安全倡議》為出發點,與區域性國際組織和合作機制簽署各種數據安全合作倡議。
十、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曲折前行,區域合作機制將會體現出更高效的行動能力
報告表明,“氣候變化”作為全球治理的公共議題,近年來越來越成為各國經濟、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重要因素,并且這一趨勢將繼續深化,形成更多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2023年,氣候變化議題的“雙軌制”還將依舊存續,但其重心將繼續微調。聯合國依舊在氣候變化話題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單一國家以及區域合作機制將會體現出更高效的行動能力。同時,以綠色、可持續產業為重心的國際經貿結構形成,將在全球減碳目標背后形成新的經貿、技術與發展權競爭。
中國也將進一步探索減緩與適應的政策體系,其對發展中國家綠色復蘇和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將成為提升氣候治理領導力的發力點。一方面,中國繼續通過國際貿易和“一帶一路”等合作機制向全球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服務;另一方面,中國既通過多邊合作機制(如基礎四國機制),也通過大國外交促進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形成和完善。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