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集智
3月14日,就如何在產業實踐中推動綠色發展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畢節市市長張集智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畢節提出鎖定“5個百萬”工程,即在耕作條件比較好的地方發展蔬菜(食用菌)100萬畝,打造“科技田”“萬元田”;在地形破碎的坡耕地重點發展刺梨100萬畝、皂角100萬畝、茶葉100萬畝、改良核桃100萬畝,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努力實現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旅游價值、社會價值“四個最大化”。
“畢節市是烏江、珠江發源地,屬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生態區位重要。”張集智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畢節到處開荒種糧,山林植被遭受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劇,森林覆蓋率僅為14.94%,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怪圈。為打破“怪圈”,在國家支持下,畢節在1988年就建立了“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開啟了以開發扶貧促進生態建設,以生態建設促進開發扶貧的生態文明發展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畢節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成效明顯,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20.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9.95%下降到5.45%,森林覆蓋率從43.1%提高到56.2%,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試驗區通過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長防工程”、“天保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生態惡化得到有效遏制,先后被評為“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全國林業生態建設示范區”。
未來,畢節將從五個方面踐行綠色生態發展理念。
一是建好綠色屏障。圍繞治水、治氣、治土,深入推進“綠色畢節”行動,大力實施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水源地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確保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60%,筑牢長江、珠江兩江上游生態屏障。
二是發展綠色經濟。著力發展“5個百萬”工程,實現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旅游價值、社會價值“四個最大化”。
三是保護綠色家園。緊緊圍繞山水城市、綠色城鎮、美麗鄉村建設,持續鞏固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成果,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
四是完善綠色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以制度強化生態文明理念,加快建成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五是,培育綠色文化。大力弘揚“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生態文明理念,樹立生態文明新風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畢節干部群眾的生態文明意識不斷增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逐漸深入人心,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取得良好效果。”張集智說。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