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蔓延之下,國內旅游、酒店、餐飲等行業都遭受了重創。作為旅游城市代表的張家界,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順勢而為、化危為機?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張家界市市長劉革安接受了《中國企業報》記者的專訪。
《中國企業報》:作為國際知名的旅游大市,張家界今年的經濟指標勢必受到了不少影響,目前的痛點和難點在哪?
劉革安: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張家界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了嚴重沖擊。尤其是對旅游業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住宿餐飲、文化演藝等服務業帶來巨大沖擊。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產業鏈恢復面臨新的挑戰,企業尚未達到滿產、滿能狀態,恢復還需要一段時間。此外,今年1—4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地方稅收收入均不同程度下降,導致張家界市的脫貧攻堅、“三保”、政府債務化解、疫情防控等剛性支付壓力加大。
《中國企業報》:疫情之下,企業生存壓力普遍加大。中央提出了“六保”。其中,保企業是保就業的基礎,在幫企、扶企、惠企等各項舉措中,張家界市有哪些新動作?
劉革安:堅持把穩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做實就業優先政策,全力確保就業形勢總體穩定。針對當前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問題,重點圍繞落實“六保”任務,在減稅費、增信貸、降成本、緩期限上下功夫,抓好國家減免稅費政策的落實,多措并舉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和抽貸斷貸難題,想方設法降低用電成本、房租成本。此外,抓住疫情沖擊倒逼之下的新風口,大力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促進中小企業危中搶機、難中破局、轉型升級。
《中國企業報》: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無論城市、企業,都面臨著如何危中求機、化危為機的問題。張家界市將如何化危為機,開展經濟復蘇工作?
劉革安:我們將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搶抓機遇,積極向上爭取。我們將努力抓住國家加大投資,特別是加大基礎設施和新基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政策機遇,為今后經濟的發展增強后勁,增強動能。此外,緊抓國家政策機遇帶來的產業轉型升級機遇,推動旅游和相關產業的融合。
張家界在新經濟、新業態,比如電商、網絡經濟、網紅經濟、流量經濟等方面蘊含巨大潛力,我們將抓住產業轉型升級機遇,推動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加快補齊短板。加快旅游高質量發展,高起點規劃旅游布局,加快形成“雙核三極多點”的旅游產業布局,加強“智慧旅游”建設。
加快發展新型工業,以園區為重點,以“320”工業項目為支撐,積極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大力推進植物提取產業園建設,著力培育特色產業,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
加快培育新經濟,培育發展總部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口岸經濟,積極打造新經濟產業發展業態,優化新經濟布局,努力壯大新經濟規模,加快構建具有我市特色的產業體系。
三是落實一切涉企利好政策。加強“政銀保擔投”金融鏈條建設,切實增強對市場主體的流動性支持,緩解企業特別是涉旅游及相關企業的現金流壓力。鼓勵龍頭企業對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行重組、改造,發揮龍頭企業的集聚帶動效應,增強競爭優勢。
四是大力建設空鐵新城,打造機場周邊臨空產業區、荷花楓香崗且住崗美麗文創產業區、沙堤高鐵核心產業區,發展智慧旅游、綠色康養、美麗文創、商貿會展、口岸經濟、現代物流“六大產業”,力爭一年成勢、三年成型、五年成城。
《中國企業報》:發展以上產業,離不開招商引資。下半年,張家界市招商引資的重點行業或項目有哪些?
劉革安:目前招商主要是圍繞四大產業方向:旅游業方面,主要是提質發展觀光度假、康養休閑、民俗體驗、體育運動、紅色文化等旅游產品;工業方面,主要是培育發展旅游商品、農產品精深加工、植物提取(生物醫藥)、綠色建材、信息和裝備制造、新經濟6條產業鏈;農業方面,主要是實施以五大農業特色產業為主的優勢農產品發展“3+2+N”行動計劃;現代服務業方面,主要是著力構建電子商務、商貿物流、現代金融、會議會展、健康養老“五大服務產業”。
下一步,還將重點圍繞張家界大鯢、莓茶、杜仲、蜂蜜、葛根等做文章,堅持全域發展理念,壯大旅游主導產業,積極推動“旅游+現代農業、+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等融合發展,并著力打造生物醫藥、綠色食品、旅游商品為支撐的綠色產業。
《中國企業報》:現在各地招商引資的競爭很激烈,張家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也是很有挑戰性的。那么,你們將如何發力,實現既定的招商目標?
劉革安:一是緊盯目標任務,圍繞利用外資、內聯引資等目標任務,倒排工期,責任到人,推動落實。
二是把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推動各級領導謀劃組織招商活動。
三是建立簽約落地項目領導掛牌督辦機制,落實“一個項目、一名市領導、一個牽頭單位、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六個一”工作機制。
此外,設立張家界駐北京、駐粵港澳大灣區、駐長三角地區、駐長沙等招商引資聯絡處,選派招商引資專員,實行目標管理,加強精準對接,落實對接500強、對接湘商會、對接新絲路、對接自貿區、對接北上廣“五大開放行動”,以“三類500強”企業為重點實行跟蹤聯系服務,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