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北京大學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大成都研究院”)實驗室與公共技術平臺集中投運啟動儀式在成都高新區舉辦,這意味著北大成都研究院的各項工作全面實地開展。
據悉,北大成都研究院由成都高新區聯合北京大學共建,研究院致力于解決生物技術領域關鍵問題、突破關鍵技術,建設產業牽引下的從科學到技術、從項目到公司的轉化高地,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群,力爭建設成為前沿生物技術領域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本次集中投運的11個創新轉化實驗室基于疾病篩查與治療、復雜疾病攻克、新藥發現以及衰老研究等重要臨床轉化領域的“卡脖子”問題進行戰略布局,通過問題驅動開展創新轉化研究。
此外,6個公共技術平臺將開放給科研院所和生物醫藥產業相關企業共同使用,提供包括但不限于生物信息計算、基因測序、蛋白質組學分析、細胞分選、細胞成像、生物互作等全方位技術服務,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4位院士齊聚
實驗室與公共技術平臺集中投運
據悉,早在2017年6月,成都市與北京大學就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校地雙方在戰略決策咨詢、科技創新、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2023年4月,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成都高新區與北京大學“產業強區+科研名校”強強聯合,揭牌共建北大成都研究院,成為成都高新區6個重大戰略平臺之一,致力于解決生物技術領域關鍵問題、突破關鍵技術,著力打通從基礎科學發現到關鍵技術突破、產業應用轉化的完整鏈條,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群。
當天儀式現場,樸世龍、湯超、歐陽頎、魏于全4位中科院院士依次登臺,為實驗室授牌。省市區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北大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北大成都研究院專家委員會/產業委員會、合作伙伴、全體PI及員工等140余人共同參加儀式。
儀式現場,北大成都研究院院長來魯華教授介紹了11個PI實驗室,副院長王初教授發布了6個公共技術平臺,副院長伊成器教授發布了10余項創新技術或產品,相關負責人揭牌了北京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師范大學3家單位與北大成都研究院共建的學生實踐基地。
“建設成都研究院是北京大學和成都高新區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共同使命和責任。研究院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所取得的成績,充分體現了成都高新區和北京大學前瞻、高效、務實的理念與作風。”中科院院士、北大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榮譽院長、北大成都研究院理事長湯超介紹。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樸世龍表示,長期以來,北京大學始終把優化學科布局、促進學科交叉融合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研究院在省、市、區各級領導、有關部門及北大相關院系機構齊心協力下,贏得了良好開局。
成都高新區主要負責人表示,作為成都高新區的重大戰略平臺之一,北大成都研究院的集中投運,標志著校地合作從前期“蓄勢破題”正式轉向“成勢破局”的新階段,既是雙方產業資源與智力優勢的互補互利,也是探索“北大研發,高新轉化”的跨區域科技協同新模式。
加快成果轉化
錨定技術創新“策源地”建設
近年來,成都高新區堅持以自主創新為導向、堅持以產業技術主導能力培育為牽引、堅持以專業化園區為核心節點、堅持以創新平臺為關鍵支撐,構建面向全球的產業科技創新網絡,前瞻性、系統性、階段性布局建設一批專業化園區,建設鏈接一批戰略平臺,形成一批具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全面提升“5+N”產業生態,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早在2023年4月,北大成都研究院在蓉揭牌。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年多以來,成都高新區全力以赴促進項目、搶抓進度,推動研究院大樓如期建成、順利投用,研究院各項工作進展有序、勢頭良好、成效明顯。
錨定頂尖人才“集聚地”建設,北大成都研究院已引進湯超院士、來魯華教授等11位國際頂尖人才,引進北京大學博士及博士后26人,全職員工78人,實現了人才與產業、城市與高校“雙向奔赴”;錨定技術創新“策源地”建設,已建成定量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等7個研究中心以及11個PI實驗室、6大公共技術平臺,基本實現了科研平臺對重點細分學科的全覆蓋;錨定成果轉化“試驗地”建設,即將注冊成立全資成果轉化公司——成都燕蓉生物技術研究有限公司,已策劃推動6個北大教授以及北大校友項目來蓉轉化科研成果。
據悉,下一步,北大成都研究院將進一步聚焦“人才、項目雙落地,產品、企業雙上市”目標,在創新人才引進、核心技術攻關、科研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培育等方面實現更大突破,著力建成前沿生物技術領域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助力成都高新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產業科技創新高地。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