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第十二屆(2024)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國際研討會——“綠色金融助力提升新質生產力”國際研討會在上海隆重召開。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匯聚眾多享譽國內外學界、業界的資深專家開展研討交流,共同探索以綠色金融助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之路。
此次會議由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愛丁堡大學商學院、開普敦大學財政稅務系、上海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院、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中國金融信息中心、倫敦大學學院可持續建筑學院、《財經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由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上海金融業聯合會指導支持,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協辦,并有國際知名期刊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和國內知名期刊《財經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學報》作為本次會議合作期刊。
大會開幕式由歐洲科學院院士、愛丁堡大學講席教授侯文軒主持。上海金融業聯合會秘書長屠友富,上海證券報總編輯、黨委常委劉冬賦為大會開幕致辭,向本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并預祝本次會議圓滿成功。
上海金融業聯合會秘書長屠友富在致辭中指出,綠色金融、新質生產力是當下最受關注的兩個話題,綠色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底色與手段,以綠色金融為重要抓手,積極投入金融資源聚焦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助力全社會科技創新、綠色發展與產業升級,促進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科技金融等融合發展,既可推動新質生產力跑出“加速度”,也是力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上海金融業聯合會作為上海最大的跨金融領域社團組織,將繼續遵循立足上海、服務金融、推動創新、合作共贏的辦會宗旨,發揮上海金融業的整體優勢,服務實體經濟,推動金融創新,促進金融高水平開放,持續擴大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力。
上海證券報總編輯、黨委常委劉冬賦在致辭中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基于科技進步、創新驅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效能產出、高質量特征和綠色發展特征的生產力,是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新要求而形成的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以綠色金融為重要抓手,聚焦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大力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更好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引導資金流向相關活動與領域,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進而助力高質量發展。
在主旨演講環節,上海財經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劉元春教授,康奈爾大學約翰遜商學院院長、哈羅德·比爾曼管理學高級教授Andrew Karolyi,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Johannes Stroebel,愛丁堡大學商學院能源金融副教授、可持續金融高級講師Theodor Cojoianu,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長馬文杰教授分別帶來精彩的主旨發言。
劉元春圍繞大會主題作主旨演講。他表示,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宏偉目標,明確了實現該戰略目標的路徑、方向和策略,強調了金融作為國民經濟的血脈,并提出“五篇大文章”,為金融領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對于金融界乃至學術界都具有指導性意義。
劉元春認為,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學術研究和戰略謀劃提供了新的標桿和錨,強調了生產力發展、人民福利提升以及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性。綠色金融的發展要真正落腳于實體經濟,推動減碳、綠色技術創新和社會福利改進,在綠色金融的推動中,應當對綠色金融的實踐進行細致評估,以確保其與倡導的綠色理念保持一致性,并驗證其是否錨定了具有實質意義的目標。
康奈爾大學約翰遜商學院院長、哈羅德·比爾曼管理學高級教授Andrew Karolyi圍繞“可持續投資的未來”主題作主旨演講。Karolyi教授提到,全球由機構管理的資產規模已達到25萬億美元,其中約2萬億美元投資于可持續相關的資產。盡管商學院和金融部門推崇將ESG納入現金流折現法估值模型,但實際應用中存在顯著差異。許多專業人士采用提高貼現率或限制長期增長率的方法來計入ESG,這被認為是一種走捷徑的做法。他強調,隨著全球對企業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投資者和外部人士施加的壓力將推動ESG的發展。他呼吁要制定更嚴格的評估框架,以整合ESG,并強調現金流建模和預測的重要性。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圍繞“從寫意畫到工筆畫:綠色金融新進展”主題作主旨演講。魯政委強調中國和歐洲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兩大引領力量,目前綠色金融正從理念號召快速轉變為具體強制政策和落實措施。他提出“碳足跡”是下一步綠色金融發展的核心問題,包括可持續金融和轉型金融。
魯政委指出,不同類型的碳足跡(組織碳排放、產品碳排放、CBAM隱含碳排放和碳市場碳排放)核算方法各異,圍繞碳足跡的數據、方法學、統計認證、披露和國內外互認是一項剛剛開始的巨大工程。他還提到,ESG披露正逐步規范化,中國財政部和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正推進ESG信息披露標準,中國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報告。此外,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和循環經濟行動計劃將對出口到歐洲的產品產生影響,它們均涉及碳足跡和碳排放披露問題,因此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尤為重要。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