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自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來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也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被熱議。“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標志著我國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步入了新階段。新質生產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創新理念與ESG(環境、社會、治理)作為衡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國際性綜合標尺顯示出極大交融,社會各界代表和專家積極建言獻策,凝心聚力促發展,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升級提供更多豐富寶貴的智慧和支持。
3月9日,由嶺南影響力主辦、法國里昂商學院華南校友會線下承辦的嶺南半月談創新創業系列活動——“ESG實踐及CBAM的要求和對策”在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新城路演室舉行。活動由嶺南影響力秘書長田靜女士主持,邀請了百余名政、產、學、商、融各界精英人士參與。
圖片說明:田靜主持活動
上海英格爾認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格爾認證”)副總經理、法國里昂商學院全球工商管理博士生、廣州市科技局專家庫專家、廣東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社會環境治理(ESG)研究所所長朱劍受邀出席,發表《ESG實踐及CBAM的要求和對策》的主題演講,就“ESG、CBAM”這兩個關鍵詞展開深度解讀,為企業提供關于綠色與可持續發展的可執行的實操型策略,助力企業在新時代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推進高質量發展,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優勢。
ESG實踐,企業發展的“必選題”
3月1日,上海市商務委印發《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通知,這是全國首個省級ESG方案,強調初步建立企業ESG報告編制及評價標準體系,進一步提升上海ESG工作在國內及國際的影響力,這也意味著ESG將成為各個行業關注的重點戰略板塊。朱劍認為,企業的ESG實踐是從成本中心轉換到利潤中心,對企業發展來說是“必選題”,“需要用ESG思維把所有行業做一遍。”
圖片說明:朱劍博士解讀ESG
朱劍表示,ESG的發展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相關,其內涵是可持續發展,講究的是社會和自然的平衡發展,和現在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觀一致;他們只是表述不同,但內涵是相同。ESG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路徑之一。
ESG生態圈包括ESG引導者、ESG評價體系完善者、ESG投資者、ESG實踐者。ESG引導者主要是政府間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及監管機構、非政府間國際組織,ESG評價體系完善者主要是股票指數機構、評級及咨詢機構,ESG投資者是資管機構、資產所有者,ESG實踐者是實體企業。
ESG發展的驅動力主要是四個方面:政策的強制、資本的牽引、供應鏈驅動、成功的示范。2023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十條首次將“鼓勵公司參與社會活動,公布社會責任報告”寫進條文。許多知名大企業,已經把具備ESG作為供應商入庫的必要項,比如大名鼎鼎的“果鏈”。從現有ESG披露情況來看,還存在較大的問題。在《2022中國A股公司ESG評級分析報告》(以2022年5月31日前披露ESG信息的1267家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僅有7%的企業披露了溫室氣體排放管理的量化目標,22%的企業披露了定性目標,71%的企業未披露目標;67.2%的企業未披露環境信息,披露范圍1+2的僅12.01%,范圍3僅2.05%;很多企業將植樹造林扶貧等放入ESG報告,這些內容與企業核心業務無關,不能形成效益。
ESG是大勢所趨,企業需要建立ESG管理體系來保證企業ESG的發展,其投資陣痛期比較短,能夠較快帶來收益。朱劍表示:不賺錢的ESG不是真的ESG。具體可以通過可持續發展戰略、ESG目標、ESG行動計劃、ESG運營、ESG披露與傳播等管理流程將ESG在企業落地。
ESG的發展對于個體來說,能夠提供ESG報告編制、ESG咨詢、ESG管理、企業首席可持續發展官(CSO)等職業發展崗位;2022-2023年新發職位同比增長64.5%,招聘平均年薪提升11%。
ESG的發展對企業價值提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ESG商業創新、投融資及財務報表上。ESG能夠推動企業主動調整,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使得企業在技術、理念、管理、品牌方面增值,引入ESG因素能夠提升企業估值。同樣,ESG管理也可以覆蓋文化藝術企業,通過舉辦可持續發展主題的藝術展、采購環保內容或材質的藝術品、贊助支持相關藝術家等,提升類似企業的品牌價值和人性溫度。
應對CBAM,碳市場完善與低碳認證推進
碳關稅話題由來已久,從理論提出到政策出臺,經歷十幾年的國際博弈。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簡稱CBAM)從提議設立到法案發布,歷時近四年時間。CBAM從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2023年10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為過渡期,2026年起正式實施。征收行業涵蓋水泥、電力、鋼鐵、鋁、化肥、有機化工、塑料、氫、氨,2032年之前擴展到歐盟碳市場覆蓋的所有行業。
CBAM帶來的挑戰主要是: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劇,加速對企業變革的影響;企業需要滿足更加復雜的環境及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管要求,將對企業生產和運營產生重大影響;CBAM碳關稅對進口商的硬性指標要求,可能導致企業進出口在全球化市場上面臨更多競爭壓力。
CBAM帶來的機遇與發展空間:推動企業技術及產品創新與升級;提升企業可持續的全面建設與投資機會;加強企業品牌建設,拓展國際市場與合作機會。
圖片說明:朱劍博士解讀CBAM
關于中國如何應對CBAM,一是逐步完善我國碳市場,擴大覆蓋范圍至CBAM所覆蓋的范圍和行業,以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碳減排作用;二是加快推進出口產品低碳認證,探索建立碳標簽管理體系,從頂層設計、法律、管理、技術等多層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和碳信息披露制度體系,激勵企業綠色低碳轉型,降低產品碳排放。
CBAM對企業的啟示與思考:一是企業應重視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及整體規劃,減少對環境影響。二是企業應密切關注國際環境政策和趨勢,了解CBAM的最新動態,以便即時作出應對和調整。可與研究機構、檢測機構和其他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應對CBAM帶來的挑戰。
據悉,ICAS英格爾認證成立于2000年,總部位于中國上海,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國際化民營認證機構之一,是集檢測認證與一體的綜合性認證檢測集團,長期關注并踐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關系,創建有可持續發展事業部、產業研究院、戰略與創新發展中心、檢測中心、培訓學院以及企業服務等國際級專業部門。英格爾認證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持續參與到可持續發展標準制定的工作中,先后起草《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管理體系要求》、《產品碳足跡光伏組件》多項團體標準并發布。
朱劍表示,ICAS英格爾認證一直緊密關注全國兩會的動態,深感社會上下對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高度重視,隨著政府監管機構、投資者關注和企業自身增長需求,中國企業的ESG管理正逐漸規范化,希望通過英格爾認證的專業認證服務,向企業提供支持和指導,推動企業在國際供應鏈和綠色低碳環保等方面加強建設,更加注重履行社會責任,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新優勢,促進新質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