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人民電器廠(簡稱“人民電器廠”)始創于1914年,是一家具有百年歷史的國有企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其創造的“上聯”品牌是中低壓電器制造產業的搖籃,成為國有低壓電器元器件參與市場競爭的一張“金名片”。
原廠址的廠房建設最早可追溯到1966年,然而經過幾十年變遷,因有關建設施工文件殘缺不全,企業在環境影響評價上遇到瓶頸,嚴重制約了后續發展,這一難題亟待解決。為此,靜安區依托“服務包”制度這一新“活水”,為企業精準“解渴”。
“服務包”首上門,精準問需于企 靜安區委書記于勇率先開展“服務包”入企業工作。他帶領相關負責同志走訪人民電器廠,為企業量身定制惠企政策的“服務包”,通過關切詢問企業的急難愁盼,詳細了解到其在申請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時遇到的具體困難,并總結梳理出主要問題。一是人民電器廠屬于工業企業,一般情況下地處中心城區的工業企業無法獲批環境影響評價。二是由于歷史原因,企業轉型升級前涉及工藝污染種類較多,且各類建設施工資料不全,加上企業方對環評政策了解比較模糊,往年也并未做過環評。針對此類難題,于勇書記召集相關部門召開研討會議,采取“面對面”、“一對一”定制化服務方式尋找解決方案,切實為人民電器企業精準紓困。
破解環評困局,發展重現曙光 在于勇書記的親自走訪和關切下,“服務包”制度繼續發揮實效。人民電器廠的專屬“服務管家”——區投資辦與區商務委、區生態環境局等相關部門,多次上門現場溝通了解情況,并咨詢相關上級部門,查閱政策文件,反復梳理環評所需條件和材料。經過多次專題會議研討,對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找到突破口。一是涉及工藝污染等歷史問題,經整理發現人民電器廠已對生產工藝進行升級改造,并于2021年開始實施綠色低碳生產項目,且持續推進產品結構調整、生產組織結構調整、數字化轉型等變革,已符合環評指標相關條件;二是涉及中心城區無法開展環評問題,經研讀《上海市生態環境局關于本市規劃產業區塊外優質企業改擴建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滬環保評〔2019〕18號)發現,規劃產業區塊外的“優質企業”,其改擴建項目可正常開展項目環評工作。2022年,人民電器廠憑借創新的經營理念、完善的管理機制、智能的制造工程,獲得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榮譽稱號,成功拿下“優質企業”入場券。
據悉,目前有關部門已按照技術改造項目完成全廠的生產工藝和污染因子梳理,環評單位已完成環保報告編制,環評正在進行公示、審批、評審等流程,這將為人民電器廠的發展照進一絲曙光。
培育優質企業,助推“工業上樓” 無獨有偶,地處靜安區中心城區的工業企業,大都遇到類似人民電器廠的問題——因無法開展環評而制約企業發展,不得不選擇搬遷。如何幫助輕生產、低噪音、環保型工業企業獲得環評資格以及推動“工業上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區政府探索并研究解決人民電器廠環評難題,或將為“工業上樓”提供一條解決新路徑。
用好“服務包”制度,讓政策走入企業。據悉,“服務包”制度為企業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全方位的服務,企業在各個發展階段所需用的政策以及未來可能享受的政策,都由專屬“服務管家”定期送上門,從而讓市場主體更加了解政策、善用政策,激勵企業朝政策門檻方向努力。企業方訴求也能第一時間通過“一網通辦”平臺直達“服務管家”,“服務管家”將協同相關部門提供定制化服務,為企業精準“解渴”。
扶持潛力企業,培育發展新動能。環評工作為“優質企業”打開了一扇門,使得工業企業贏得了在中心城區發展的機遇。據了解,“優質企業”包括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就要求相關產業部門指導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培育新發展動能,用科技創新為企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得益于“服務包”制度的精準滴灌,經過多次現場溝通,協調梳理,政策分析,人民電器廠最終在環評難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破解了燃眉之渴,將有望成為國有傳統制造業高質量轉型、高水平發展的先行者。靜安區力爭“工業上樓”排頭兵,切實為區域工業增長的新動能、新引擎,為國家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