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要求,建設數字中國、布局數字經濟的國家戰略,推動電網數字化轉型,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大力開展數字電網建設和數字化轉型實踐,聚焦主責主業,以“升級數字平臺-革新業務流程-轉變作業模式-重塑組織架構”四個步驟推動管理變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人才隊伍活力,基于輸、變、配生產業務域場景,實現數字智能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并形成行業標桿示范。
強化數字賦能 “人力+算力”協同升級
近年來,廣州供電局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著力提升全員數字化素養,在變電專業推動作業模式轉變以及業務流程的優化,變電生產組織模式逐漸從巡維中心向“生產指揮中心+區域大巡維中心”模式轉變。變電生產指揮中心成為生產管理的“輔助決策支持中心、業務管控中心、運行分析中心、作業風險管控中心”。在這種組織架構下,一線人員逐漸轉型為“基本核心技能人才+專業工程師”,員工逐步從現場作業員向后臺數據分析師轉型。
位于廣州增城的500千伏粵中換流站,其運維系統是南方電網首個貫穿設計、基建、運維階段,實現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業務應用的數字孿生智能運維系統。整個系統建設采用數字孿生技術,將站內生產數據與高精度三維模型深層融合,實現變電業務的全流程數字化閉環。如設備巡視方面,可以通過智能運維系統模擬場景和設備現場進行比對巡視,通過三維模型“指哪看哪”、“虛實結合”的方式,實現站內設備無人化巡視,達到提質增效、本質安全的目的。
在500千伏獅洋巡維中心,已實現“設備狀況一目了然、生產操作一鍵可達、風險管控一線貫穿”的變電智能運維模式。變電站內的運維核心業務通過工作遠程化、無人化、智能化,每年可節省巡視和維護5897人·工時,人員效能提升66%;現場操作時間從150分鐘減少至15分鐘,整體工作效率提高90%。
革新業務流程 打造轉型標桿示范
近年來,在供電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配網領域,廣州供電局建成了全國最大規模的自愈配電網,廣州也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公用饋線自愈全覆蓋的城市,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為進一步提升供電可靠性,廣州供電局提升電網態勢感知能力,健全支撐低壓“預測、預判、處置、評價”全過程業務技術支持體系和管理體系,實現配網業務營配調規建全過程有效感知、風險預判、輔助決策、業務協同。
通過配網自愈、智能運維等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以及網格化管理和營配專業協同,推動作業效率和管理效能大幅提升。通過常態化的配網程序化操作,饋線日常轉電由現場操作轉為調度操作,每次減少現場操作4人·工時,每年累計減少12萬人·工時。通過現場“只填一張表”、運行“就看一張圖”、設備“一碼通全網”建設,重構了電子化移交業務,工程施工現場專人由3人減少至1人,施工信息填報人員由10人減少至2人。
重塑組織架構 企業效率活力雙提升
近年來,廣州供電局輸電專業在國內率先應用衛星遙感、機器視覺、智能傳感等新技術,引領輸電運維業務從傳統“上天入地”“火眼金睛”的純人力運維階段邁向無人化、數字化的智能運維階段。
在智能運維技術的推動下,輸電專業架構從傳統“輸電所-運維部-巡維站-巡維班”向“生產指揮中心+網格化管理”轉變。與此同時,廣州供電局將各輸電片區的架空線路、電纜線路作業任務進行整合,打破專業壁壘。生產指揮中心模式進一步挖掘了輸電生產運維的巨大效能。以南沙數字輸電運維中心為例,通過采取“一組人、兩專業、多任務”的網格化管理模式,運維效率提升近60%。
同時,運維中心設置專項柔性工作組,與班組員工進行雙向選擇,員工可以“進出”不同的工作組,實現人力資源與組織的優化配置,推動工作效率進一步提升。在柔性工作組的基礎上,廣州供電局輸電專業領域制定了“柔性”薪酬方針,突破原有按崗位崗級兌現工資的限制,柔性工作組成員能獲得額外績效待遇,推動員工薪酬“能增能減”。
下階段,廣州供電局將持續推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扎實落地,在數字化轉型和數字電網建設中繼續大膽探索、先行先試,推動企業效率和活力雙提升,實現廣州百年供電出新彩,為南方電網公司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