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顏寧之問”上了熱搜?!澳阕钕胩剿鞯目茖W問題是什么?”面對這樣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提問,顏寧在微博上直言沒有一位同學的回答讓她眼前一亮。對此她不禁發出感慨“人類的知識才多一點兒啊,那么多未解之謎等著我們呢”!
“顏寧之問”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討論。我也常常在思考,我們究竟需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教育的底層邏輯是什么?作為一名國際商事律師,工作中我有機會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對比總結彼此間的成長歷程、發展軌跡,與他們溝通學校、家庭教育的心得,得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感悟。
回顧歷史,我們看到工業革命使經濟、政治、社會和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與工業革命存在密切的、有機的、內在關聯的教育卻沒有發生實質性變革,沒有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
在以蒸汽機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教育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標準化生產提供工人和管理人員,這就決定了當時教育的標準化、一致化特點。以電力和通信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教育,仍然沒有脫離為標準化流水線提供人力資源的模式。20世紀中葉后,迎來了以計算機和電子信息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各國開始意識到人力資源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教育的戰略地位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
然而,工業化時代大生產模式的教育形式仍然沒有改變——標準化的課堂、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考試、統一的標準答案……學校教育以灌輸式、機械記憶式為主,家庭教育重分數輕素質、物質溺愛思想權威等現象仍然不是少數。
如何才能不把我們的孩子培養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學校和家庭應如何攜手共同探索創新教育模式?
未來什么樣,我們不能準確判斷。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孩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
讓孩子發現問題,首先要激發并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當一個人做事的驅動力來源于自身的熱愛而非壓力時,他在奮斗路上的成功率就已經高于大部分人了。他們沉浸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有時全然忘記時間和空間,這種在好奇、熱愛的驅使下專注進行某種行為時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實際就是一種“心流”(Flow,心理學概念,指因內在驅動力而完全沉浸于一項活動的狀態)。
分析問題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質疑和思辨能力?!盀槭裁础薄叭绾巍薄澳阍趺纯础薄@樣開放式的提問會啟發孩子以一個開放的視角去看待事物。“聽話的好孩子”常常被大人掛在嘴邊,但聽不聽話并不是評價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我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去挖掘孩子獨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世界的每一次進步都需要多元化和打破陳舊的思維來指引,從而持續實現創新和創造。然而現實是,我們的大腦常常依靠以往的經驗和直覺來選取最短路徑進行思考。因此,我們需要教會孩子擺脫慣性思維、善于思辨。
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我特別推薦猶太人十分推崇的“海沃塔教育法”(Havruta),其實它很類似大家熟知的頭腦風暴。值得注意的是,有四項原則需要遵守:身份平等、時間固定、議題確定、遵守規則。如果家長利用權威或者經驗教條主義來參與控制,那請先離席。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斷不可以討論之名行教訓之實。
學以致用是教育的重要目標。分析問題后,最終要落實到動手實踐解決問題?!霸偬澆荒芴澓⒆印?#xff0c;這是一種深入國人心中的教育觀念,只要學習好,什么家務都不用做也是很多家庭的共識。但我們不能忘記“實踐出真知”這句至理名言,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應對復雜困難、完成艱巨任務的迫切需要,也是孩子成才的必然要求。特別一提的是,我始終認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溝通社交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畢竟孤膽英雄歷史上幾乎沒有,其只不過是好萊塢式電影的噱頭而已。
在孩子成長的整個歷程中,老師、父母之于孩子,就是人生的導師,在提升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時,要特別重視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終去造福這個社會、造福他人。我們看到,很多改變世界的人都以終為始,在遠大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的指引下,用最仁愛的為人處世哲學,在實踐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熱愛的理想,最終實現人生的價值。也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孩子能夠擁有這樣的幸福。
(作者系國舜律師事務所國際商事律師)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