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前,攝影師姚建良在浦東陸家嘴棚戶區拆遷前夕,曾拍下這樣一張照片:
陸家嘴今昔對比圖 姚建良 攝
東方明珠塔似乎近在眼前,但畫面中卻是略顯破舊的弄堂、戶外橫搭的晾衣桿、竹編藤椅和每天都離不開的手拎馬桶。低矮的水槽里還有燒菜的鐵鍋、洗得發白的木質搓衣板和褪色的洗臉盆,悠然閑坐的老人似乎在這里住了很久,嗑著瓜子的小女孩活潑可愛,天真無邪……今天,當我們走過陸家嘴繁華的商業中心時,或許很難想象,在不到30年前,這樣的狀態才是陸家嘴人真實的生活圖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們的生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老舊房屋也漸漸從城市的版圖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那么曾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又去了哪里呢?
浦東新區里的舊改樣本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上海指明了發展方向。同年,全國惟一一個以金融貿易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獲批。
彼時,浦東還密布著低矮的房子和阡陌農田,一句“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俗語,便是老上海人對浦東的最好注腳。1994年,東方明珠拔地而起,成為陸家嘴最早的地標建筑。不久之后,轟轟烈烈的動遷工程也拉開了帷幕。作為當時最大的動遷房基地,金楊新村一時間成為被矚目焦點。短短兩年時間就大大小小共建設了十一個街坊,以金楊路為軸線,分布于其兩旁,陸家嘴核心區2萬余名原住民也陸續被動遷至此。
金楊社區今昔對比圖 姚建良 攝
雖然搬離了祖輩生活的老房子,但爛泥渡路的居民們建設家園熱情反而更高漲了。作為動遷的試點社區,金楊新村成為高質量、高標準、配套齊全的“上海市文明社區”。那時橫貫社區的金楊商業一條街——金楊路上,幾乎可以方便得買到所有生活所需;云山路口的農工商超市閃爍的霓虹,構建了金楊夢幻的夜生活;承載了金楊人閑暇時光的金楊花園,每到晴朗的周末,就有眾多小朋友們開著五顏六色的玩具車,咿咿呀呀放著音樂在人群中穿行……
如今再回憶這段時光,老金楊人提到最多的詞是“人情味”與“煙火氣”,在為陸家嘴的建設做出重要貢獻后,金楊新村并沒有像一些社區一樣,高樓大廈的鱗次梓比,反而安穩的守護著浦東的后花園,優雅、寧靜與祥和。但隨著時間流逝與發展理念的轉變,金楊原有的格局也面臨著老化的問題,亟待更新。
地鐵14號線的開通,讓金楊與浦東的聯系愈發緊密。圍繞金楊居民的需求,以“15分鐘社區生活圈”為理念,第一商城與棗莊農貿市場的改造,更新了社區環境;曾經的農工商超市搖身一變,一個嶄新的社區鄰里中心——金楊陸悅坊躍然眼前。
兒童友好:一顆棒棒糖的誠意
去年9月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加強兒童友好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深化打造兒童友好社區服務網絡,改善兒童安全出行環境,并推進兒童友好自然生態建設。推動“一米高度看城市、看世界、看未來”理念融入城市發展全過程、全領域。
30年前,那個嗑瓜子的小女孩定格了浦東的舊時光。30年后,對于兒童的關愛,又為金楊新村迎來了新的改變。圍繞著完成煥新的金楊陸悅坊,全新的兒童街區“棒棒糖樂園”成為孩子們的最愛,同時作為浦東新一代年輕人的鮮活記憶,為周邊家庭用戶們建立全新的公共活動空間。
陸家嘴集團立足于“兒童友好”理念,以想象中的“糖果世界”為靈感的項目,借助糖果手杖、棒棒糖、冰棍等兒童喜愛的糖果主題,搭建了一條條亮眼且生動的彩虹結,通過巧妙結合現場的L形地形,不僅承載著多元的游戲活動,而且互相交錯,蜿蜒穿插形成了一系列互動性、可玩性、娛樂性極高的游玩動線。無論是1歲左右的嬰幼兒,還是14歲步入青春期,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可以輕松在這里找到愉快且富有挑戰性的游戲項目。
除了棒棒糖樂園創造的外部兒童社區空間,陸家嘴集團在金楊陸悅坊內部同樣構建了契合社區文化與精神的“公共客廳”。面向周邊5-12歲小朋友的“一刻鐘展廳”藝術展陳空間,正展出“點亮星星畫作”自閉癥兒童主題展覽;室內2樓的“LuLu會客廳”,與浦東圖書館共同打造“浦東主題閱讀空間”,為孩子們和周邊居民營造了濃厚的閱讀氛圍。
“更人文”的城市未來構想
城市就像有機體,城市更新是城市新陳代謝的過程。而社區作為城市的基礎單元,社區的更新往往詮釋了區域的社會變遷,其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蘊含著這座城市對于理想未來生活的理解。其中,對于年輕群體的關注,是建立社區活力最重要也最直接的突破口。金楊社區,以兒童友好型社區作為核心,以獨特視角,為這個老社區賦予了新鮮活力,一面是物質文化需求的滿足,另一面的是精神文化需求的充沛,同時也是契合當下社會需要與社會公益思維的創新之舉。
“棒棒糖樂園”與金楊陸悅坊只是金楊社區更新的第一步,這里未來的規劃遠不止于此。陸家嘴集團未來將以此為基點,繼續深度參與浦東社區商業與社區建設,不只為金楊鄰里們打造有溫度的公共空間,還將積極通過存量改造,服務城市更新,在履行“締造美好生活”企業使命的同時,以源源不斷的商業力量助推城市高質量發展。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