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60期)成功舉行,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論壇,本次論壇聚焦亟待突圍的中國對外貿易。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王孝松教授代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的研究團隊發布主報告。
報告聚焦對外貿易的發展問題,主要分四部分內容:2022年中國貿易發展回顧、2023年中國貿易發展前瞻、貿易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實現突破的新路徑。
報告分析,2022年各種國際的不穩定和不確定的因素不斷凸顯,對外貿易依靠外需和國際市場,國際市場狀況不理想,但我們仍然在逆境成長實現規模創新高、結構不斷優化,以及顯現出一些新的優勢。
同時,去年雖然整體形勢不是特別理想,但是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無論是商務部直接監管機構還是發改委這種宏觀調控主管部門都出臺了很多及時有效的政策,對于穩外貿起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報告顯示,在逆勢的情況下,對外貿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規模上實現新高,去年增長率7.7%。從主體上看,主體數量增加,去年有出口實績的企業有59.8萬家,同比增長5.6%,不同所有制的企業發展狀況都是比較理想的。其中最活躍的就是民營企業,這幾年雖然有疫情影響,但是它的占比逐年上升,去年私營企業進出口總額占國家整個規模達到49.7%,增長幅度也是最理想的,達到12.9%的高增長率,所以外貿主體數量增加,活力強勁。
報告提及,貿易伙伴結構趨于優化。去年對前三大貿易伙伴,東盟、歐盟、美國進出口分別增長了15%、5.6%和3.7%,特別是對東盟的貿易活動發展的非常理想。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下,對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19.4%,并且在外貿總值中占比32.9%,比2021年提升了3.2個百分點,現在已經接近1/3的貿易是來自同“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
從貿易形勢來看,一般貿易這些年一直在發展,去年一般貿易進出口是26萬億元,增長了11.5%,占進出口總值63.7%,逐年增加。出口增長了15.4%,進口增長6.7%,另一方面過去以加工貿易為主,這些年加工貿易比重不斷下降,去年占進出口總值的20%。
還有一個特征是重點產品優勢比較穩固,機電產品進出口額非常高20.66萬億元,增長2.5%,占進出口總值的49%左右,其中幾個重要的產品,也是代表未來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比如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和汽車增幅都非常高,比如汽車貿易的增長率達到82%,新能源電池86.7%,可以看到這些新興產業發展勢頭非常好。
為什么能夠逆勢上揚?報告總結了幾個支撐點。
一是新型自貿協定RCEP在去年1月1日正式生效,借助RCEP獲得了一些外貿的發展。我們和RCEP其他成員國貿易同比增長7.5%,占外貿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達到30.8%,并且對向隱匿和新加坡等國進出口增速都超過了20%,這是第一個RCEP紅利。
二是企業非常積極,政府牽頭組團組織轄區企業出海搶單,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穩住外貿基本盤。中國企業、中國政府在外貿領域有自己獨到的經驗,也確實闖出一條新路。
三是新業態發展勢頭比較好。以跨境電商為例去年增長率9.8%,出口增長11.7%,進口增長4.9%,新業態對外貿有一個強力支撐。
四是國內需求潛力大。出口發展勢頭很好,進口發展良好,主要原因是國內需求有一定的潛力,去年原油、天然氣、煤炭能源產品合計進口3.19萬億,增長40.9%,占進口總值17.6%,農產品進口增長10.8%,國內對于能源產品和初級產品的需求比較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