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各異的智能康復機器人靠窗一字排開,坐在機器人面前的患者正通過玩游戲的方式,進行上下肢體康復訓練。在室內空曠區域,一名姓戰的老人安全穩靠在下肢外骨骼機器人上,雙手扶著把手,在康復治療師的協助下,跟隨機器人的步調緩步前行……仿佛穿著宇航服的宇航員漫步太空,一切很夢幻卻又真實發生。
科技正改變著世界,深刻影響人類個體的生命與生活。

戰阿姨穿戴下肢外骨骼機器人進行步行訓練
今年8月初,戰阿姨飽受腦梗病痛折磨,右手和右腿由于沒有知覺一直不能動,在病床上躺了12天。經熟人介紹,戰阿姨的兒子決定將其轉院至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院(簡稱“市七院”),入院8天后,戰阿姨便能被攙扶著下床行走。
“我進醫院的時候是躺著,經過醫生和治療師的悉心照料,現在各方面都恢復得很好,兒子攙扶著可以慢慢地下床走路了。”戰阿姨說。
打造特色化中西醫結合醫康融合模式 在轉型升級前,市七院長期是一家二級綜合醫院,2009年,國家中醫藥改革試驗區落地上海市浦東新區,2012年,市七院作為改革試點醫院,從二級綜合醫院轉型升級為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以在上海甚至全國范圍內起示范作用。
這也是王杰寧接任院長后的首要重任,雖然倍感壓力,但一次考察讓他下定了深化改革升級的決心。王杰寧曾隨代表團到中國臺灣學習交流,在阿里山見到一種名為“檜木”的樹長得一般齊,隨行導游解釋說,為了和周邊的大樹競爭更多的陽光雨露,檜木競相生長。
“所以,自然界的植物先要有高度,才能把根扎得更深,樹干長得更茁壯。”醫院發展亦是如此,“先從二級上升為三級,有了足夠的高度,醫院才能夠吸收到養分,把根扎得更深,長得更結實。”王杰寧表示。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院院長王杰寧
經過一年的攻關努力,2013年市七院通過國家等級評審,成為國內轉型成功最快的三級甲等中西結合醫院。為了在眾多三甲醫院中脫穎而出,具備自身的發展特色,市七院揚長避短,提出了“大健康、大康復、大智慧”的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目前,市七院正在全力打造“全科康復、全程康復和全面康復”的醫康融合學科發展模式,以及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參與到康復多學科診療模式。在中國康復醫學會醫康融合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市七院正在將這一模式推廣至全國,提高三級綜合醫院康復醫療服務能力、節省醫療資源、提高效率,讓患者在治療原發疾病的同時,接受到康復治療。秉承“康復醫師專科化,專科醫師康復化”理念,市七院醫康融合走出了一條特色化中西醫結合的精進之路。
“康復原是從西方引進,我們醫院現在也引進中醫康復專家,把中醫康復元素和理念融入現代康復,打造中西醫結合的特色康復模式。”王杰寧表示,市七院是區域醫聯體牽頭單位,“我們的康復模式不僅要在自家醫院實踐,還要聯動其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步開展,建立‘三級醫院-專科康復醫院-社區中心-家庭康復’四級康復網絡,從局部醫康融合向全國大融合發展。”
智能康復港賦能傳統醫療康復 走進市七院康復醫學中心,傅利葉智能康復港映入眼簾,包含多種智能康復機器人產品,如上肢康復機器人、下肢康復機器人、腕關節康復機器人、踝關節康復機器人等,覆蓋全身及全周期的康復訓練。康復治療師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設定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案,患者在康復機器人的引導下完成精確量化的訓練動作,重塑肢體功能。

傅利葉康復機器人示范應用基地、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
近日,國家衛健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農業、建筑、醫療、礦山領域機器人應用優秀場景名單的公示》,由傅利葉智能牽頭,市七院等多家聯合單位打造的“上下肢、踝關節、腕關節的5G遠程功能康復訓練”應用場景——醫康融合模式下的智能機器人康復醫學中心上榜醫療領域康復機器人方向應用優秀場景。
“這一套智能康復設備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治療師的雙手,讓他們的工作效率更高,更好地去做其他相關治療工作。”市七院康復醫學中心副主任、康復醫學科主任吳緒波表示,僅僅通過傳統治療手段,很難讓患者獲得最理想的康復效果,例如傳統治療方式無法讓脊髓損傷患者建立站立和步行的能力,而傅利葉智能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副主任、康復醫學科主任吳緒波
在吳緒波看來,區別于單一的康復設備,傅利葉智能康復港各個設備之間通過網絡實現數據互聯互通,能夠收集每一個患者在不同設備上的評估和治療等相關數據,治療師再進行分析和整理,對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分析治療效果有很大幫助。
“醫院的康復機器人都是按照病人不同的身體狀況,配合著手和腿等身體部位進行康復訓練。”戰阿姨說,“現在有這么好的設備,這么好的治療師,病人能實現更好的生活。”

戰阿姨使用EMU三維上肢康復機器人做訓練
說話間,戰阿姨情緒激昂,坐在上肢康復機器人面前豎起了大拇指。目前,戰阿姨正在傅利葉康復機器人示范應用基地——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接受專業的康復治療。

患者在康復治療師指導下進行腕關節康復訓練
一年一度的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王杰寧表示,響應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需求,市七院不僅要看好病,更要注重中西醫結合,聯動更多醫院實現醫康融合,讓病人擁有更健康的身體和體質,回歸社會,為社會作出貢獻。
“醫生既是幫助一個人,讓患者能夠重返社會,實現社會價值;也是幫助一個家庭,讓這個家庭對未來的生活更加有信心。”吳緒波希望每個醫生能夠堅持自己的初心和理想,為患者服務,保障患者健康,讓醫生這個職業更加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