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們忽視了倫理道德的學習和規范。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西方價值觀的涌入,許多人在對金錢的膜拜中丟掉了純善,道德幾乎滑坡到了危機的邊緣。撫順市傳統文化研究會會長、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校長康金勝及其團隊十年前看到這一危機,毅然擔負起救贖靈魂、重塑道德的社會責任,放棄經商投身傳統文化公益教育事業。

談到十年前棄商從教,康金勝道出了這樣的感言:“現在做生意的不少我一個,可從事傳統文化教育的人卻太少了。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正在人生的歧途上忍受煎熬。傳統文化讓我深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盡管我的力量有限,但總得有人去做才行,能挽救一個是一個。”
一位親歷該校學習的學員發出肺腑之言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位叫陳中權的學員參加過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組織的兩次為期三天的公益大講堂和一次為期七天的《弟子規》封閉班,學員有黨政機關干部、企業家、教師、研究生,也有不少窮困潦倒、痛苦不堪的人。學校沒有收取任何費用,還免費提供食宿。

據陳中權講述,該校《弟子規》封閉班以“弘揚中華文化,做有道德的人”為宗旨,以學習《弟子規》為主線,以“現身說法”和“志愿服務”為方法。七天的時間里,大家在這個充滿愛心和恭敬心、干凈清潔的地方收獲滿滿,靈魂得到了洗滌和凈化。
特別讓他敬佩的是,學校運用圣賢教育方法,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把一批問題嚴重的浪子培養成優秀義工,形成了一個200來人和睦相處、幸福生活的大家庭。學校還租了60多畝土地,生產無化肥、農藥的純綠色莊稼和蔬菜,用于解決義工和學員的伙食,實現了學校糧食、蔬菜自給自足。

第六十期《弟子規》班學員課堂聆聽康校長授課場景
到該學校學習的學員中有不少是抑郁病患者、吸毒者、上網者、三陪女、不孝敬父母的人。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他們發生了巨大變化。陳中權認為,該校多年艱辛探索出來的教育經驗和取得的教育成果,為推動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作出了一些貢獻。或許可以為政府解決一些棘手的社會難題提供有借鑒意義的方案。
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認真學習和踐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傳統美德,不斷改過遷善,通過改變自己最后改變他人。黨的十九大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些在生活中遇到障礙的人,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解決了自身問題,體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證明了古圣先賢的教育了不起,也彰顯了“文化自信”的極端重要性。
十年磨一劍,不忘初心弘揚傳統文化 《禮記·學記》有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國家,教化百姓,教育最為重要。基于這樣的理念,康金勝毅然決然地選擇棄商從教,選擇了踏上弘揚傳統文化這條路。
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一個有德行的人絕不會是孤立的,一定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相助,這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年來,康金勝帶領的團隊雖然人員不斷更新變化,但一直呈現發展壯大的勢頭。與他們交談,印證了一個事實——傳統文化會給每一個真心踐行的人帶來益處,會改善生命質量。
學員蘇艷平過去曾經是一個非常內向,不敢面對眾人說話的人。經過潛心學習力行《弟子規》,她封閉的心豁然開朗,找到了人生目標,從此發愿一生學習并弘揚傳統文化。如今,她作為學習班的引領老師,已經完成了40期《弟子規》班的教學,把《弟子規》課講得有聲有色,深入人心,還應邀赴省內外多個城市做《弟子規與幸福人生》專題匯報。她感覺如今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有價值,教學是她引以為榮的崗位,學校是她的家。
2015年6月,撫順電視臺于記者慕名走進這所學校,看到這里的師生待人接物文明禮貌,舉止行為富有教養。于是,他走進學校,陸續拍攝完成了《走進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一個作家的手記》《養老院》《免費的午餐》等紀錄片,多次在撫順市電視臺播放,把這里開展圣賢教育的事跡公諸于眾。

當年8月,撫順作協會會員來到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在這里建立了“撫順市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實踐基地”。參觀、學習和采風后,作家們由衷地感嘆,身邊竟然有這樣一所分文不收費、男女老少皆可入校學習的公益學校。
記者在采訪中還得知,撫順廣播電視臺FSTV3(雷鋒頻道)于2017年2月至11月,每天播出兩個小時由康金勝及其學生主講的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好評。
此外,撫順市政法委維穩辦與撫順市社科院組成課題組,用近三年時間開展調研,記錄康金勝辦學事跡、經驗及成果案例,于2017年發表題目為《在維護社會穩定工作中,引入心理干預機制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榮獲2017年度遼寧省維穩系統維護社會穩定調研成果評選一等獎。
一手做公益一手辦企業,以經商支撐公益辦學 現代社會辦義學,離不開雄厚的經濟支撐。撫順傳統文化教育學校每期開班少則百八十人,多則三百余人。日益龐大的求學人群,辦學經費從何而來?據了解,為解決這一問題,康金勝創建學校初期就興辦了自己的經濟產業,從報恩唐裝廠、農業種植園到撫順陶公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隨著唐裝制衣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產品熱銷全國,通過傳統服裝弘揚傳統文化,其創收也彌補了學校經費的不足。此外,全國各地愛心人士常常出資捐物,買米買面,資助這所與眾不同的公益學校。
據該校柴女士介紹:“十年前的2010年6月,校長康金勝在撫順市內開設《弟子規》公益課堂,2013年注冊成立了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2017年注冊成立了撫順陶公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學校已經公益辦班160期,幫助了數以千計的孩子和家庭,解決了很多家庭矛盾和社會問題,得到相關部門的認可和社會各界的好評。學校地處撫順市順城區會元鄉馬金村,我們在這里也做了很多和諧鄰里、幫助百姓的善事善舉。”

康金勝校長帶領志愿者和學員去養老院慰問老人
“2013年8月,我校組織全體師生向遭受特大洪災的清原縣賑災捐款5萬余元。開班期間,學校經常組織志愿者和學員到本地養老院和所在村的老人家中走訪慰問,義務服務。每年春節前,學校都會請村里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到學校聚餐并發放禮物。進入冬季,學校浴池每周二向村民免費開放。今年疫情期間,我們陶公公司出資15000元購買口罩,捐贈撫順市工商聯對口單位清原縣。”

據記者了解,作為校長的康金勝,這些年來的辛苦付出也得到了政府的認可和諸多榮譽:1999年撫順縣政協委員,2013年順城區政協委員,2000年撫順市工商聯執委;2006年被評為撫順縣優秀政協委員,2007年被撫順縣工商局聘為義務監督員,先后獲得再就業先進個人獎、“五一”勞動獎等榮譽;2017年9月被增補為遼寧省雷鋒研究會理事;2019年5月當選為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傳統文化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學校成為常務理事單位會員和“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培訓基地”。

康金勝校長為傳統文化專業委員會的領導們介紹教學成果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通過實地調查和采訪不難看出,傳統道德文化的傳播沒有任何神秘色彩,就是教育人們如何做一名知禮、仁愛的好人。康金勝本人也不是轟轟烈烈的神秘人物,他只是做了一件大家都在渴望卻很少有人去做的事情。傳統文化教育的根基是孝道教育、禮儀教育和廉恥教育,這些正是當下國民教育的迫切所需。

在采訪中記者還發現,身體力行的康金勝幾乎是十年如一日,不僅捐出了所有積蓄,其創辦義學的善舉得到了多位撫順民營企業及愛心人士的鼎力相助,在全國各地舉辦了近百場公益論壇和講座,使數萬名觀眾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幫助來自全國各地人生遭遇不幸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擺脫了人生困惑,使成千上萬個瀕臨破碎的家庭恢復了和諧,重新走上了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