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世界先進技術的先研院核心產品
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近日公布的全國115個國家級高新區(含蘇州工業園)最新評價結果,合肥高新區綜合排名躍居全國第8位,進入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在此次排名的四個一級指標中,合肥高新區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能力列第五名,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國際化和參與全球競爭能力均列第七名,可持續發展能力列第十三名。在時隔不到10天的7月12日,合肥高新區再次被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秘書處、中國企業十大新聞評委會、《中國企業報》集團評為“2015中國最具影響力園區”。
合肥高新區能夠取得如此成績,主要得益于致力建設“平臺、服務、政策、改革、環境”五位一體的創新生態體系。
服務做“乘法”,創新產業鏈
平臺方面,建設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等協同創新平臺,發揮產業技術研究院集群研發、轉化、人才培養“動力引擎”作用,中科大先研院自2012年成立以來,已與英特爾、微軟、阿里巴巴等知名企業共建34個聯合研發中心和實驗室,孵化校友企業100余家,累計招錄工程碩士1000余名;加快孵化器建設,提高孵化服務水平。全區建有科技企業孵化器16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充分滿足了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需要。
服務方面,合肥高新區依托合蕪蚌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技術交易市場、公共技術平臺、投融資服務平臺、科技中介服務平臺,引進各類科技服務機構300多家,涵蓋研究開發及其服務、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等多個科技服務領域,實現資源開放共享,支撐企業自主創新。2015年4月,經科技部批準,高新區成為全國首批25家科技服務業試點區域之一。
政策方面,合肥高新區出臺支持產業發展“2+2”政策體系,財政每年投入5億元著重支持園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自主創新能力提升、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科技金融融合。開展“江淮硅谷”創新創業團隊建設,推動“團隊式”引進培養模式,發揮政策對高技術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引導和激勵作用,激發人才活力。承接合蕪蚌試驗區先行先試“6+4”政策,推進股權與分紅激勵試點。
權力做“減法”,營造創業文化
改革方面,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構建以政府投入為引導,銀行、擔保、風險投資、小額貸款、上市融資、知識產權等多層次科技融資體系和創業輔導體系。省內率先開展天使基金、科技保險、創新貸、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互聯網股權眾籌等科技金融新業態服務。全區集聚各類創投基金20余家,基金總額超100億元;管委會參股6只創投基金,投資企業38家,投資額8.8億元;“安徽省青年創業引導資金”、“創新貸”、“助保貸”等科技金融產品發展迅速;“新三板”掛牌企業達18家。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簡化審批手續,放寬政策、降低門檻,權力做“減法”;推出首辦負責制、上門服務制、綠色通道制等5項制度,服務做“乘法”。
環境方面,建設國際化科創社區,引進中加國際學校等配套,著力解決外籍人員子女教育等問題;組建了“國際研發服務外包創新平臺”和海外歸國人員聯誼會,為高新區和海外人才、產業和技術的交流搭建了對接平臺。營造創新創業文化,啟動“創業高新”行動計劃,持續開展創新創業大賽、創業培訓、資本技術對接等活動,寬容失敗、鼓勵個性的創業文化在高新區蔚然成風。
合肥高新區一位負責人表示,此次合肥高新區綜合排名的提升既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長三角區域創新中心的鞭策。下一步,合肥高新區將按照科技部要求,以全面推進創新型園區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核心區建設為主線,全面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創業為核心,整合國際國內高端和新興創業資源,加大對新興孵化機構、眾創空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培育園區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2015年中國產業園區影響力百強
合肥高新區綜合排名明顯上升,在企業技術交易和技術服務出口、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創新成果產出、企業上市融資、國際性人才引進和培育等方面表現出色;已形成了智能家電產業、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等產業集群;已初步建設了“平臺、服務、政策、改革、環境”五位一體的創新生態體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