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跨國貿易,小到細胞呼吸,碳排放無處不在,與我們息息相關。氣候變化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大威脅,任何一個個體都肩負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
為應對這一巨大挑戰,各國正在開展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合作行動?;诖?#xff0c;我國提出“30·60雙碳目標”(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全球的戰略意義重大。
那么,什么是碳中和?為什么要耗時40年之久?
實現碳中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什么是碳中和?
1、碳中和的背景
在全球快速升溫,自然環境面臨威脅的背景下,為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減緩全球變暖趨勢,2015年12月,聯合國近200個締約方共同通過了《巴黎協定》,對2020年后全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行動安排。這一協議的主要目標是將21世紀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2℃之內,并尋求將氣溫升幅進一步控制在1.5℃之內。
為了推動我國低碳綠色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正式向世界遞交我國減排路線的時間表。
這里提到了兩個關鍵概念——“碳達峰”和“碳中和”,那么什么是“碳達峰”和“碳中和”?
2、碳達峰、碳中和的定義
碳達峰:是指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后不再增長,并逐漸下降的過程。
碳達峰示意圖
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時間內,每一個對象(可以是全球、國家、企業、甚至某個產品等)未來“排放的碳”與“吸收的碳”相等。這其中的碳排放在狹義上指二氧化碳排放,廣義上是指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
碳中和示意圖
3、為什么提出碳中和
低碳化、清潔化和高效化是能源發展的大勢所趨。碳中和意味著從化石能源時代向非化石能源時代過渡的開始。從人類歷史上的兩次工業革命的經驗來看,煤炭、石油等能源的獲取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國的興衰。未來多數化石燃料將退出歷史舞臺,哪個國家能夠快速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哪個國家就能夠在新的國際格局中成為領導者。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宣布碳中和目標,積極響應《巴黎協定》應對氣候變化,主動做出減排承諾,不僅彰顯了大國責任與擔當,而且對于加速我國社會、經濟、能源、技術等方面的轉型與重構同樣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意義。
碳中和目標實現面臨的挑戰
從我國當前的碳排放規模和行業結構來看,實現碳中和的愿景對我們來說仍非觸手可及。這將是一次經濟結構、社會認知、能源變革和技術創新的大轉變,也可以稱得上是一場關于能源的革命和時代的變革。我國在實現碳中和之路上,挑戰與機遇并存。
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矛盾:我國仍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期,經濟高速增長時,每一單位GDP 的增長都將進一步帶來碳的排放,未來十幾年,要想基本實現現代化,能源需求還需繼續保持合理增長。如果我們當下立即停止發展,全面主攻環保減排,經濟勢必會大受影響。
能源轉型技術面臨重重挑戰:構建新型低碳工業體系是碳中和目標下的大勢所趨,未來許多行業將面臨不同程度的工藝技術轉換需求。目前我國碳中和各技術鏈條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尚未達到大規模商業化運行的水平,技術成本較高,仍需加大創新研發力度。
社會觀念的轉變挑戰:碳中和目標下的另一大挑戰是社會觀念的轉變,大到國家,小到企業和個人,唯有具備正確的理念并積極主動地參與,才有可能順勢迎來碳中和目標下能源發展的新時代。
實現碳中和,四項關鍵要素缺一不可
技術可行:大力發展可復制、可推廣的低碳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根本路徑。在未來幾十年,以CCUS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電氣化技術、信息技術等為中心的一系列低碳技術發展路線將在能源轉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本可控:綠色低碳技術的發展固然會推動我國技術轉型的全面升級,形成國際競爭力,但技術的研究與發展需要企業“買單”,增加產業鏈各環節中間產品、終端消費品的成本。因此,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考慮低碳與市場發展的平衡,在技術可行的前提下做到成本可控,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政策引導:雖然我國已具備2060年實現碳中和愿景的一定基礎,但是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我國脫碳之路對行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的調整以及社會大眾生活方式的改變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這就需要政府部門要發揮“指揮棒”的作用,制定相應的政策去規劃與監督全社會的行為,充分發揮引導、調動和約束的作用。通過完善行業排放標準、建立碳稅征收機制、建立健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及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等,實施一系列碳減排政策,為企業發展碳減排新技術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與引導。
多邊共贏:要實現碳中和目標,一方面需要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另一方面還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利益共同體的協同努力,從而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我國碳排放量主要來自于哪里?
按行業來看,2018年我國發電和供熱行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占全國總排放的51%,碳排放量遠高于其他行業。這主要是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特征決定了當前發電和供熱行業仍以燃燒煤炭為主。工業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占比為28%,是第二大碳排放行業。鋼鐵、水泥、化工等工業的生產過程由于對化石能源高度依賴,因此產生了相對較多的碳排放。
此外,交通行業和建筑行業的碳排放占比分別是10%和6%。可以看出,目前許多行業的能源結構與節能環保的要求相比仍顯得格格不入,行業低碳、零碳改造刻不容緩。
2018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按行業細分
各行業轉變路徑
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加速了對能源系統的低碳綠色轉型。能源系統分為供給側和需求側,在供給側,實現電力碳中和是我國碳減排的核心。但是很多領域的能源需求無法僅依靠電能替代實現電氣化改造,例如長途交通、鋼鐵、化工等行業由于其生產特性,需要氫等作為燃料,因此非電發展也是供給側碳中和很重要的一環。
在需求側,依托技術改造的節能減排是核心,尤其是碳排放量較大的行業,例如工業、交通、建筑、服務行業,這些行業的脫碳路徑對我國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值得一探究竟。
我們分別從能源供給側和能源需求側兩個角度出發,根據行業特點和發展現狀,暢想電力、非電、鋼鐵、水泥、化工、交通、建筑和服務行業的“零碳”未來,提出各行業具體的脫碳路徑。我們認為各行業在節能減排的過程中,離不開碳的“負排放”技術的發展、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建設以及綠色金融體系的保障,因此在行業著手減排的同時要大力發展這些支撐要素。
在書中,關于各行業碳排放的現狀、零碳未來以及具體的脫碳路徑,我們一一進行了解答,并從政策支撐、技術發展、市場建設三個角度出發詳細描繪不同行業的脫碳路徑。
碳中和“公式”描繪行業脫碳之路
對于能源供給側,清潔能源替代以及清潔能源輸送和儲存是走向碳中和之路的關鍵。對于能源需求側,則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生產經營過程的低碳化實現減碳。其中,生產運營低碳化包括生產原料代替、電氣化改造及生產運營技術的改造。但是僅通過行業自身努力仍無法實現零碳排放的目標,那么這些碳又該怎么去吸收呢?答案是發展負碳吸收技術,通過負碳技術去吸收剩余的碳。
通過對各行業碳中和路徑以及支撐保障體系的研究,我們提出了碳中和“公式”。但其實這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數學公式,而是一種數學表達關系,目的是希望通過簡單的方式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達到碳中和的“0”排放目標。
在近期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碳排放減去碳吸收是不等于0的,但通過各方的努力,可以讓這個數字越來越小。只有當公式等于0時,我國才真正實現了零碳排放。在書中,我們詳細說明了公式中的各項是如何實現的,并將各行業的脫碳路徑與公式進行了匹配。
實現碳中和,下一步怎么走
不同的社會主體(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及個人)如何更好的參與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中?政府應如何發揮“指揮棒”的作用,通過政策保障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企業可以從哪些方面發力,實現低碳發展與保持盈利之間的平衡?金融機構如何開展投資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個人可采取的有助于降低碳足跡的措施又是哪些?我們在書中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相關稿件